宋史 • 沈作宾:奇迈危言伸正气,致君济民留清芬

宋史 • 沈作宾
——奇迈危言伸正气,致君济民留清芬
选自《宋史 • 卷390 • 列传149 • 沈作宾》
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宋史.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8591—8594.
注释,多查询自《汉语大词典》《王力古汉语字典》
译文,来自《二十四史全译》
沈作宾,字宾王,世为吴兴归安人。以父任入仕,监饶州永平监,冶铸坚致,又承诏造雁翎刀,称上意,连进两资。中刑法科,历江西提刑司检法官,入为大理评事。改秩,通判绍兴府。帅守丘崇遇僚吏刚严,作宾从容裨赞,每济以宽。秩满,知台州,首访民疾苦,弛盐禁,宽租期,均徭役,更酒政,决滞狱,五十日间尽除前政之不便民者,邦人胥悦;而前守嫉其胜己,巧媒糵之,罢去。民请于朝,借留不遂,为立“留贤碑”。除大理正,亲嫌,改太府丞,迁刑部郎。

坚致,坚緻。坚固精密。——汉语大词典
称,①衡量物体轻重。②⒈举。⒉引申为推举。⑤⒈相适应,符合。⒉又为相当。——王力古汉语字典
改秩,改变官吏的职位或品级。多指提升。——汉语大词典
裨赞,辅助。——汉语大词典
赞,①辅助,辅佐。——王力古汉语字典
济,①渡水。③通,流通。④成功,成就。⑤救助。⑥增益。——王力古汉语字典
秩,②⒈次序,品级。⒉引申为常规。③俸禄。——王力古汉语字典
弛,①⒈放松弓弦,与张相对。⒉引申为解除,缓和。⒊又为松懈。⒋又为减弱。⒌又为延缓。——王力古汉语字典
酒政,①有关酒的酿造、买卖及税收等方面的政令。——汉语大词典
滞狱,指因积压或拖延未予审决的案件。——汉语大词典
媒糵,见“媒孽”。酒母。比喻借端诬罔构陷,酿成其罪。——汉语大词典
借留,地方百姓要求留用政绩卓著、深得民心的官吏。——汉语大词典
不遂,①不能生长。②不顺利。③不成功。——汉语大词典
亲嫌,谓因亲属而徇私的嫌疑。——汉语大词典
庆元初,历官至淮南转运判官,以治办闻。直华文阁,因其任,擢太府少卿,总领淮东军马钱粮,继升为卿。寻除直龙图阁,帅浙东,知绍兴府。入对,奏:“徽州、南康军月桩不如期,朝廷科降额,比年曰‘权免一次’,来年督促如初,适足启吏奸、重民害,乞明诏示。又楚州武锋一军已招三千五百余人,朝廷初欲减,戍数年,未就纪律:一,主将望轻;二,郡守节制不为礼;三,训练不尽其能。愿令本州少假借,责之练习,期以岁月,考绩用成否,上于朝而黜陟之。”上嘉纳。韩侂冑方用事,族有居越者,私酿公行,作宾逮捕置于狱,而窜其奴。又论绍兴府和买事,语在《食货志》。

治办,治辨。①谓处理事务合宜。②治理。③备办。——汉语大词典
因任,①谓根据才能加以任用。②依据;顺应。③谓沿袭旧职。——汉语大词典
月桩钱,南宋为支应军饷而加征的税款名目,因系计月桩办钱物,故称。——汉语大词典
如期,按照约定的期限;至期。——汉语大词典
科降,谓减少征税数额。——汉语大词典
比年,①每年;连年。②近年。——汉语大词典
权,②⒈衡量,比较。⒉又用作均平。⒊又用作重于。⑤暂且,姑且。⑥代理,摄守官职。——王力古汉语字典
假借,①借。②⒈凭借、借助。⒉亦谓借助他力或凭借势力。③授予,给予。④宽假,宽容。——汉语大词典
考绩,①⒈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的成绩。⒉亦指考绩的记录。——汉语大词典
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汉语大词典
陟,①⒈登。⒉又为上升。⒊又为登程,上路。⒋又为晋升。⒌又为升天,特指帝王之死。——王力古汉语字典
用事,④执政;当权。——汉语大词典
私酿,私自酿酒。——汉语大词典
公行,①公然行动,公然进行。——汉语大词典
窜,①逃隐,匿藏。②放逐。③⒈改易文字。——王力古汉语字典
除两浙转运副使。入对,奏:“欑宫一司,岁拨经、总制钱为缗率四万有奇,丹雘未弊,加之涂饰,墙壁具存,从而创易,妄费固不足计,亡谓惊黩,非所以妥神灵、彰圣孝。今后有合营缮,闻于朝,下守臣稽核,画旨而后兴役。”上首肯再三,而修奉者不乐也。

欑宫,天子的殡宫。——汉语大词典
司,①主管,管理。②有司,官吏。——王力古汉语字典
制钱,明清官局监制铸造的铜钱。因形式、分量、成色皆有定制,故名。——汉语大词典
经制钱,始于北宋宣和年间的一种附加杂税。——汉语大词典
经总制钱,“经制钱”和“总制钱”的并称,宋代的附加杂税。前者始于北宋宣和年间,陈遘以发运使兼经制使督理东南地区财赋,加征卖酒、典卖田宅的牙税,常赋外的头子钱,以及其他项目的税金,称经制钱。其后翁彦国为总制使,效其法别立名目征税,称总制钱。——汉语大词典
缗,②穿线的绳;成串的铜钱,一千钱为一缗。——王力古汉语字典
丹雘,①可供涂饰的红色颜料。②涂饰色彩。③比喻君王的恩泽。④犹言藻饰。——汉语大词典
弊,①仆,向前倒下。②破,败坏。③疲困。④弊害,与利相对。——王力古汉语字典
惊黩,惊扰亵渎。——汉语大词典
营缮,①修缮;修建。——汉语大词典
守臣,①诸侯对天子或大夫对诸侯的自称。②镇守一方的地方长官。——汉语大词典
稽核,查核;查考。——汉语大词典
画旨,①在圣旨上书字判行。——汉语大词典
修奉,修缮供奉。--汉语大词典
除权工部侍郎,继兼户部侍郎。奏请修绍兴三十一年以前故事,复敕令所删修官五员以待选人有才者,又乞申严保伍法。以言者罢归,起知镇江府,除集英殿修撰,改知宁国府,除宝谟阁待制,知潭州,除户部侍郎兼详定敕令官。奏湖北当储粟,湖南当增兵。未几,除龙图阁待制,知平江府,请得节制许浦水军,诏可。郡有使臣,故海盗也,作宾使招诱其党,既至,慰勉之,锡衣物,又得强勇者几千人,置将以统之,号曰“义士”;复募郡城内外恶少亦几千人,号曰“壮士”。衣粮器械皆视官军,而轻捷善斗过之,于是海道不警,市井无哗。寻命参赞督府,兼权镇江府。请留戍兵千人,又欲以江、闽新军二千人易旧军千人,备不虞。朝廷难之,遂请祠。言者继及之,复召为户部侍郎。军兴之余,国力殚耗,见存金谷,仅支旬日。作宾考逋负,柅吏奸,阅三月即有半年之储。充馆伴使,兼权工部尚书。

权,②⒈衡量,比较。⒉又用作均平。⒊又用作重于。⑤暂且,姑且。⑥代理,摄守官职。——王力古汉语字典
故事,①旧事,旧业。②先例,旧日的典章制度。③典故。--汉语大词典
删修,删改修订。——汉语大词典
申严,谓申令严格遵守或执行某种法令、措施。——汉语大词典
节制,①节度法制。亦指严整有规律。②指礼仪制度。③控制;克制。④指挥,管辖。——汉语大词典
慰勉,慰问勉励。——汉语大词典
锡,⑤通“赐”。赐给。——王力古汉语字典
恶少,品行恶劣的年轻男子。--汉语大词典
海道,海路,海上航道。——汉语大词典
不虞,①意料不到。②指意料不到的事。③死亡的婉词。④指无凶丧之事。⑤不图谋;不提防。⑥不惑。--汉语大词典
虞,②⒈猜度,预料。⒉引申为计划好,事先有准备。⒊又引申为忧虑,忧患。③欺骗。——王力古汉语字典
见存,②现存。——汉语大词典
旬日,十天。亦指较短的时日。——汉语大词典
逋负,①拖欠赋税、债务。②指未偿的仇恨。③拖欠;短少。——汉语大词典
逋,①逃亡,逃跑。②⒈拖欠。⒉又为拖延。——王力古汉语字典
柅,②⒈止车木块。⒉引申为遏止。——王力古汉语字典
阅,①⒈计数。⒉引申为考核,核实。②检阅。③⒈经历,阅历。⒉又为根据阅历所确定的功劳等第。——王力古汉语字典
会临安阙知府事,时相欲奏用作宾,力辞。除权户部尚书,以母忧解,服阕,授显谟阁直学士、知建宁府。入觐,乞申严诡户之禁。除宝谟阁学士、江西安抚兼知隆兴府。奏部内南安、南康、龙泉三县,迫近溪峒,三县令尉及近峒之寨曰秀洲,曰北乡,曰莲塘,并永新县之胜乡寨,宜就委帅、宪两司择才辟置,量加赏格。又乞诏诸道监司分诣州郡,选禁军,精练阅,改刺其懦弱者为厢军。在郡撙钱二十余万缗,僚属请献诸朝,作宾谓平生未尝献羡,以半归帅司犒师,半隶本府。除焕章阁学士、提举隆兴府玉隆万寿宫,进显谟阁学士致仕,卒于家,赠金紫光禄大夫。

阙,①⒈宫门左右楼观,中间阙然为道。⒉引申为宫廷。③⒈空缺。⒊引申为残缺。④过失。⑤阙疑,对于有怀疑的地方则空缺(保留)而不言。⑥通“掘”。挖掘。——王力古汉语字典
服阕,守丧期满除服。阕,终了。——汉语大词典
诡户,宋时权贵为规避税役,虚立户名,降低户等;或将田产等隐寄在别人名下,谓之“诡户”。——汉语大词典
辟置,谓征聘人才,置为僚属。——汉语大词典
赏格,悬赏所定的报酬条件。——汉语大词典
监司,①负有监察之责的官吏。汉以后的司隶校尉和督察州县的刺史、转动使、按察使、布政使等通称为监司。②监察。——汉语大词典
练阅,训练检阅。——汉语大词典
厢军,宋初选诸州募兵之壮勇者,送京师充禁军。其余留驻各州,不加训练,只充劳役,称为厢军。也叫厢兵。仁宗时始训练部分厢军以备战守。——汉语大词典
撙,①节制,节省。②压抑。——王力古汉语字典
僚属,属官;属吏。——汉语大词典
献羡,古代地方官员向朝廷进贡搜括而得的羡馀。——汉语大词典
帅司,宋代在诸路置安抚司或经略安抚司,以朝臣充任,掌一路军政之事,称帅司。——汉语大词典
犒师,犒军。犒劳军队。——汉语大词典
论曰:李衡进退雍容,几于闻道。王自中、家愿奇迈危言,摧折弗悔,咸有可称。尝考宋之立国,元气在台谏。崇宁、大观而后,奸佞擅权,爵赏冒滥,驯至覆亡。高、孝重绳纠封驳之司,张纲抑令懬恩,大经劾韩俣、斥董琏,人人振扬风采,正气稍伸矣。时则有若洸、蒙、淙、章、作宾,班班有善,同传亦宜。

进退,②举止行动。③升降;任免。④出仕和退隐;去就。⑤录取与黜退。⑥⒈损益变化。⒉引申为斟酌;权衡。——汉语大词典
雍容,①形容仪态温文大方。②⒈舒缓;从容不迫。⒉引申为缓慢。③形容华贵,有威仪。——汉语大词典
奇迈,超群出俗。——汉语大词典
危言,①直言。——汉语大词典
摧折,①毁坏;折断。②挫折,打击。③忧伤。④犹言虚心屈己。⑤犹死亡。——汉语大词典
元气,③指国家或社会团体得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汉语大词典
台谏,唐宋时以专司纠弹的御史为台官,以职掌建言的给事中、谏议大夫等为谏官。两者虽各有所司,而职责往往相混,故多以“台谏”泛称之。明初废谏院,以给事中兼领监察与规谏;两者开始合流。至清雍正元年,又使之同隶都察院,于是台谏完全合二为一。——汉语大词典
擅权,专权,揽权。——汉语大词典
冒滥,不合格而滥予任用。——汉语大词典
驯,②善良。③渐进。——王力古汉语字典
驯至,驯致。逐渐达到;逐渐招致。——汉语大词典
绳纠,纠正过失。——汉语大词典
封驳,封駮。封还并对诏敕之不当者加以驳正。此制汉时已有,但无专职掌管。如西汉哀帝益封董贤,丞相王嘉“封还詔书,因奏封事”,见《汉书·王嘉传》。东汉明帝时,锺离意为尚书仆射,亦“独敢谏争,数封还诏书”,见《后汉书·锺离意传》。至唐始由门下省掌管,对有失宜诏敕可以封还,有错误者则由给事中驳正。五代废。宋太宗时复唐旧制。明罢门下省长官,诏敕有不便者,由六科给事中驳正。清代给事中与御史职掌合并,此制遂废。——汉语大词典
振扬,显扬;兴起。——汉语大词典
班班,①明显貌;显著貌。②络绎不绝貌;盛多貌。——汉语大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