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探索地理新发现》之四探川西高原红土丹霞
《四探川西高原红土丹霞》
文、图 / 税晓洁
新龙红山丹霞是“四川省内品质第一、青藏高原上景观好、国内顶级、具备冲击世界级品牌潜质的丹霞地貌”。——2016 年初夏,中国地理学会红层与丹霞研究工作组主任彭华教授带领考察组对新龙红山丹霞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研究。由此,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银多乡的红山丹霞为外界知晓,并为甘孜州增添了具有震撼性和唯一性的自然旅游资源。

初探红土丹霞
2015年9月,我被老友范河川召唤到川西高原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参加首届山岩父系文化研讨会。晚上我习惯性顺手打开卫星图浏览白玉——这个我徒步长江三年后最念念不忘、甚至为其中一个乡还写过一本书的地方。
突然,卫星图上白玉县境边缘一块红褐色的地貌引起我极大好奇:看起来竟很像是丹霞,但在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会有这样的地貌吗?如果真有,会是什么样子呢?
但是,卫星地图和实际往往有差距,有时候,还很大。现实与想象,图上和实际,有时候就真如图所示,有时候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恰如说不清楚的人生。
开完会回湖北家,朋友的大横断项目启动,一说,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那片红色区域。
时隔一个多月,我终于站在了这片疑似红土丹霞的边缘。拿出GPS一测,海拔4200米。果然真是土红色的奇怪形状的山体,一路看过去,连绵不断。很显然,卫星图像在这一带是准确的,这是一片绵延有20公里左右的丹霞山体。
印象中丹霞地貌多在南方和西北,而眼前高原上的这片丹霞,必须仰视,丹霞最高处,估计海拔超过5000米。
学者们规定:“丹崖”的高度应大于10米,才能显现出丹霞地貌的雄、险、奇、秀;“丹崖”的坡度则应满足悬崖坡的条件:55度至90度之间。高度和坡度低于上述标准的丹崖不能算是丹霞地貌,应归入到红层丘陵地貌中,这是划分丹霞地貌与红层地貌的界限。
直观看来,这些都没有问题。今天到此所见,已经足以验证这片高原丹霞比我们在地图上预想的还要复杂壮观,算得上是个罕见的美景。
可以说,一个新的地理发现就此诞生了。

@真实探索税晓洁 摄影
二探:发现陡直绝壁
2015年11月14日,我们从德格县方向拍完雀儿山顶、新路海以及卫星图上新发现的“Y湖”,再次进入红土丹霞。这次是信心满满的,从卫星图上看它有8条沟,我们从德格县走马尼干戈过来到甘孜,然后从新龙县进去。
这次是我开车,我才感觉到那个路有多险!到了中午的时候,我们就进了最西端的一条沟的沟口。怎么进沟呢,从卫星图上看也看不太清楚。后来实地看了地形,最后决定从右侧往上爬。
我们到了丹霞的右侧往对面看,原来从远处和卫星图上看就是一个不起眼的平台,结果实地一看是很陡直的,目测大概有一两百米。平台上面是红砂岩,底部岩石的颜色变了,变成青灰色。是碳酸盐、花岗岩还是火成岩?这个我们没有到跟前去看。眼前的地貌除了有直立的陡崖,还有很多奇怪的桶状。有两个跟地面平行的像大木桶一样,它们挨着,像两个风筒,又像那种大酒桶,但是又很长,看着就比较奇怪。再往上爬就全是松树林和灌木,视线很不好。看时间又到黄昏了,我们就决定下山。
下去已经天黑了,我们打算先回到村里头定居点那个位置,然后再做打算,还有7条沟等着我们去探索。但晚上找不到住宿的地方,于是,我们就连夜赶到了白玉县的一个镇子,后半夜吃上了热气腾腾的面片。
第二次进入,我想把这个丹霞仔细拍一遍的计划就落空了,实际上,我们只爬了半条沟。

@真实探索税晓洁 摄影

@真实探索税晓洁 摄影
三探:深入丹霞
因为这个是大横断的项目,发现后我们就一直放着没有公开。转眼到了2016年的元月份,我跟杨勇他们一起要去青海澜沧江源。经过甘孜县城吃饭的时候,杨勇突然说要去看看。
当天晚上赶到河谷扎营,第二天起来就往里边走,我还想去看上次没看清的那个峡谷,顺着左侧的一条山谷往里边走。
最吸引我的是上次看到的很陡的绝壁,像以前在摄影杂志里面看到过照片的美国的那种垂直陡壁。慢慢地从河沟里面靠近,走的过程中发现河谷里有些大石头,几吨重的那种。这些大石头上面有像水晶一样的东西,还有一些像钟乳石一样的东西。
继续往里面走到离陡壁不远的地方,往小峡谷里边走。这时候,旁边的山体冲刷得就很有特色了,有些像佛的头部,有些像塔,千姿百态,整个景观不亚于南方丹霞的那种奇观。
之前的几次我们都是离得比较远,这次就走到整个丹霞里边去了。离得远,只是觉得很壮观;到里面看站在山顶看不见的地方,整个丹霞的一些细节也很漂亮,不亚于南方那些丹霞,这是一个基本的认识。
这次基本上是深入到丹霞里面了,虽然只看了几个小段,但是感觉到了丹霞清秀的一面。

@真实探索税晓洁 摄影

@真实探索税晓洁 摄影
四探:航拍丹霞
第四次就是2016年10月份的大横断航拍。在甘孜有几个老师有高原反应,因为时间比较紧,他们就留在甘孜县城,我和老胡还有陈春石,三个人开了一台车去航拍。大清早出发,走甘白路拐进去,很快就到了一个湖边,后来查了那个湖叫尼亚姜措。
整个那片高原湖泊很多,包括新龙白玉一带,最大的应该就是这个。把那个湖拍完以后,我们找另外一条相对来说比较好走的山沟继续航拍丹霞。天气不错,这次拍得很快也很成功,峡谷往东的这段儿我们从空中看得比较清楚了。
正在航拍,碰见来自云南的一群游客。这时候就有一些旅游者到这个地方来了,还有就是路也被拓宽了,没有我们前两次去的时候那么颠,路况好,我们的行动也就很快。
红土丹霞虽然算一个地理发现,但是从图上看,离甘孜县城直线距离也就三四十公里。我们绕了一圈也就一两百公里,其实不远,但就是一直没有被人发现。

@真实探索税晓洁 摄影

@真实探索税晓洁 摄影
五访:参加丹霞会议
2018年8月,第五次来到这片丹霞,我是作为《中国国家地理》特约记者来采访第十八届全国红层与丹霞地貌学术讨论会暨新龙县旅游发展研讨会,专家、学者、企业家云集。
这时才发现,那片丹霞已经被定名为“新龙红山丹霞”,有了一些基本数据,会议组委会负责人、杭州师范大学王少华教授等在其论文中描述:红山由十多个山峰组成,高峰海拔约 5080 米,被当地人称之为“绒多巴日神山”,即“净土”之意。山体呈北西—南东走向延伸,长约 26.4千米, 红层裸露宽处达 9千米、平均宽度 4千米,面积达 105平方千米。红山红层的发育与整个青藏高原东缘红层盆地发育相关联。”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化探队桂林、廖芝华、李超等研究认为:新龙红山丹霞地貌发育处于壮年期,受第三纪以来地球内外营力及独特的气候环境演化作用,其形成演化大致经历了成岩、造山和成景三个重要阶段,形成于距今 0.65 亿年至 0.23 亿年的新生代早第三纪盆地中,地貌岩性为巨厚陆相红色、紫红色砾岩、砂砾岩等。主要发育以丹霞石柱、峰从、方山、石墙、石洞、崖壁等以及各种造型石为主的地貌特征,是高原藏区独有的高寒丹霞地貌地质遗迹。
这是一片很脆弱的高海拔丹霞,夹杂的森林、草场,一旦受损,很难恢复。这里也是一片很多东西未知的区域,比如从冰川研究而言,是一个难得的重要场所。

@真实探索税晓洁 摄影

@真实探索税晓洁 摄影

@真实探索税晓洁 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