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研究对微观交易到底有没有用?
在金融投资领域,宏观研究和交易操作是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它们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投资决策的基础。宏观研究通过对全球经济、行业趋势和市场环境的深入分析,为交易操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本文将探讨宏观研究与交易操作之间的关系,并强调它们在金融投资中的重要性。 宏观研究是指对整体经济环境、国际政治形势、行业趋势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它的核心目标是理解和预测经济周期、市场趋势以及政策变化对投资市场的影响。通过收集大量的经济数据、行业报告和相关研究,宏观研究帮助投资者洞察市场的宏观风险和机会。与宏观研究相辅相成的是交易操作,它是将宏观研究的结果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交易操作依赖于市场分析、技术分析和交易策略的制定与执行。通过运用技术工具和分析模型,交易员能够识别买入和卖出的时机,以实现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的目标。交易操作是投资决策的实质,它将宏观研究的观点转化为具体的投资组合和交易动作。 微观的交易操作,从A到B有无数条路径去演绎。实际上,研究就是确定从A到B的过程,而操作就是这可以走的无数条的路。它们的目的是完全不同的的,这也注定研究与操作其实是两件事。宏观研究一直在作为期货操作的基础而存在,研究所面对的市场因素是多维且复杂的,这个注定没有深厚研究功底的市场参与者,必然会存在某种分析缺陷。宏观研究是什么,就是你要比别人知道的多、比别人知道的早,知道对手盘的行为模式,并清楚反馈关系,因为金融世界是一种系统动力学的反馈系统,所以宏观属于基本面研究的一部分。 因此,针对具体的交易标的。必须了解标的的基本信息,它供应端的影响因子、需求端的影响因子。价格可以很明确、交易量可以很清晰,但产业链利润和背后各种成本,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影响价格变动的因子,无非就是五个:基本面,技术面,情绪面,政策面,季节性因素。就基本面而言,为什么多数研究者习惯先得出供需的结构,然后再判断价格趋势。为什么忽略价格是对供需变化有很大影响的呢?交易标的都具有价格弹性,所以预测价格实际不是预测走向、幅度,而是预测当下价格在当下供需结构下的合理性预期。我们也要站在供需双方的角度,考量他们的机会成本与策略预期。基本面都不能清晰把握的,技术面、政策面、天气等就更难把握了。就市场而言,对于同一个商品的研究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分歧。其实这大多是几个错误的分析方法导致的。第一,用长波分析短波行情,如用波浪分析某一天行情,这一点懂得技术的很容易理解;第二,用宏观因素分析小行情,比如用全球大豆供需格局分析某一月的大豆运行趋势;其三,抓不到主要逻辑。如大量的高价格大豆到港,到底量与价谁更重要;第四,找到主要方面却不够坚持,这源于行情波动使自己产生自我怀疑、信心不足。没有坚持头寸,说到底还是认知不足。
其实商品的长期供需结构往往是清晰的、没有分歧的,但要落实到实际操作周期,就要看核心逻辑因素与要操作的周期是都对应、一致,这就要避免用大的因素内容去佐证小周期的行情趋势,若违反,便自然更不会抓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操作可能呈现行情的反向状态。这也就是不能把研究与操作看做是一件事的表现。 在市场中,我们无法精确抓到预行情的起点和终点,但机会在市场中随处可见。在期货交易中,最重要的是保持生活的态度,做好自己。只有活着,才会有更多的机会,才有可能成为佳话,赢得他人的尊敬。活着、能够持续存在,这需要才能和积累,不仅仅局限于精确的数理分析或娴熟的操作技巧。顶级的交易员能够引导行情朝着他们的交易方向发展;优秀的交易员能够跟随行情的方向进行交易;而失败的交易员各有各的原因,但大多数失败者都因为没有长期目标而放弃了长期志向,将研究和操作视为同一件事,虽然看对并不难,但做对却很难。当然,市场不存在永远的单边行情,操作中最重要的不再是精确的研究,而是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操作习惯和策略,将卓越变为一种习惯,这样才有机会进入顶级交易者的行列,并且能够持续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