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记得以前,写过一首暮春的诗,云:
四月群芳尽,梨花香雪明。
莫伤春色逝,南国渐风清。
写此诗,余在深圳,无处得见暮春之景。
今年春,我在湘南,则全程见证了春来春去之景。
湘南春,杏、油菜花、李、桃,次第开放。
四月时,梨花早已衰谢,真正盛放的是蔷薇。
我一直想看看春是如何消逝的,可从“新叶透光绿”到碧叶层层叠叠,到李桃结出果实,一切变化得悄无声息。在我遗憾春天就这样逝去,来不及和春告别之时。蔷薇就这样惊艳的、突兀的、不可忽视地闯入我的心灵。
她开得漫山遍野,肆意把清芬淡雅的香气送入风中,随着南风充盈整个天地。花朵明艳、繁丽、纯洁、持久、旺盛,从垄头沟壑,山林溪涧,路旁坡面,皆可见一丛一丛的蔷薇花,于野性中见天真,于明丽中著淡雅,仿若贫家美女,不施粉黛,自秀色天成。

面对蔷薇,只觉余之生命,不如其之自由烂漫。
可是她这样美好,却不得不令人伤感。
只因蔷薇是春日最后的礼葬,当风住花萎之时,意味夏天到了。
王静安词云:“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人是留不住春光的,亦如留不住花开的美好,尽管我想永远留在春天里。
但就像我直到现在也不愿面对祖父离开的事实,却不得不接受这一现实。
中国人惜春、伤春,是一个恒久的命题,
乃至可以说是传统文人的一种仪式感,比节日还要郑重。
而无论颂春还是伤春,多以花为媒。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曲江二首·其一》)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令》)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摸鱼儿》)

而以蔷薇表惜春者,不胜枚举。
“四面垂条密,浮阴入夏清。绿攒伤手刺,红堕断肠英。粉着蜂须腻,光凝蝶翅明。雨中看亦好,况复值初晴。”(朱庆馀《题蔷薇花》)
“万朵当轩红灼灼,晚阴照水尘不着。”(无名氏《明月湖醉后蔷薇花歌》)
“浓似猩猩初染素,轻如燕燕欲凌空。可怜细丽难胜日,照得深红作浅红。”(皮日休《重题蔷薇》)
“东风折尽诸花卉,是个亭台冷如水。黄鹂舌滑跳柳阴,教看蔷薇吐金蕊。双成涌出瑠璃宫,天香阔罩红熏笼。”(张碧《林书记蔷薇》)
对蔷薇的描写美则美矣,却都缺少了寄托,是游离在外的欣赏。
而最令我动容的,还属黄庭坚的《清平乐》一词: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倘若我在今春,没有亲赏蔷薇,亦没有经历整个春之尾声,对此词之体会,恐怕会一直停留在浅表的层次。这也是许多诗词的一个共性,倘若没有相似的体验和经历,是永远没法深刻领悟其深意的。最多只能作技术性上的分析。
我在“诗歌与孤独”一文中说过,寂寞是灵魂的空虚,会促使人去合群,去追逐热闹与繁华,以满足心灵的需求。而孤独则促使人隔离与疏离,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保持与事物的距离,从而显得与世界格格不入。
当然,我不是说黄庭坚寂寞是因为内心空虚,而是他的心灵已近绝望,枯萎了。春天便是他的希望和灵魂,但它将要归去、消失,心灵便再也没了寄托,只能在绝望中逐渐心衰。
但他心里还抱有希望——“若有人知春去处”。
如果找到了怎么办,他要“唤取归来同住”。这是一种强烈的愿望。
可惜,不会有人知道春归何处,于是希望便要落空,但他不甘心,他本该就此死心,从痴幻中清醒,回归现实。可他还是选择了再次追寻——“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可黄鹂毕竟和人不是一个世界,它又怎么得知春天的踪迹呢?
作者仿若在绝望的幻境中,想竭力寻得一个安慰和解脱。然黄鹂舌滑,只会不停鸣叫,但人却听不懂丝毫。
最后,眼睁睁看着黄鹂随风飞过蔷薇花丛。
作者蓦然惊觉:蔷薇花开,意味着夏已来临。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无论愿不愿接受。
有时人的清醒,是因为彻底的失去。
读到最后,才能体会蔷薇的残忍。
她不仅意味着春的逝去,也是希望的破灭。
但蔷薇又何意残忍?她兀自开着,只是在恰当的时间。
而春天的离去,跟她又有何关系?
蔷薇的花开,只是为了呈现自己的繁盛与明丽。
只有作者在意这一切。
哀莫大于心死。
难道黄庭坚不明白,春去了来年还会来,蔷薇花谢了来年还会开,年年如此。
可是,那夏秋冬的过程,才是最难捱的。
他只是知道,他捱不过了。
里尔克说:
“那些久已逝去的人们,依然存在于我们的生命里,作为我们的禀赋,作为我们命运的负担,作为循环着的血液,作为从时间的深处生发出来的姿态。”
我亦曾身处绝境过,身患重病,
又于近几年,陆续经历了三位亲人的离世。
人生的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避开的。
绝境,未尝不是向死而生的磨砺。
哪怕是亲人的辞世,也只是以一种缺憾的离席,获得恒久的在场。
我亦庆幸,能够捱过寒冬,再见春光。
现在始知生命中的许多事物如此可贵,而许多事物又如此不值一提。
现在才感受到,春天是从自己、从万物的身体中长出来的。
万物自然是一体的,终将走向夏的明亮和繁盛。
因此,蔷薇于我,不是一种残忍。

看花年年,花亦看人年年。
惜春岁岁,春也温暖人岁岁。
然而黄庭坚的悲哀,我深刻理解。
我以前说过:世人无法给你安慰。但自然可以,它无私的馈赠,在某种时刻,它让你感觉拥有全世界。江上之清风,松间之明月,溪花山草,亭云雨露,永远向你敞开怀抱。
春天虽会离去,但它来时,会将美好无私给予你。
黄鹂之音虽不解,但不会摇唇攻讦,党同伐异。
然这不是人类社会的悲哀么?处处充满了伤害。
已知天命的黄庭坚,已经绝望的黄庭坚,连自然也无法给他安慰了。
“满船明月从此去,本是江湖寂寞人。”
寂寞的人,即便拥有满船明月,依然是寂寞难捱的。
他只有看着蔷薇花送了春去,一点点地凋尽开败,最终在盛夏来临之际,离开了这个世界。
他于崇宁四年四月写下这首词,在五月二十五日逝世。
词作背景:
北宋元丰、元祐年间,党争激烈,改革派和保守派轮流登上政治舞台,清除异己。
自绍圣元年(1094)伊始,黄庭坚先后被贬贵州黔南、四川戎州、广西宜州,历尽千辛,饱尝炎凉。且有一大家人要养活:“某兄弟同胞盖四十口,得罪以来,势不可扶携,皆寓太平州之芜湖县,粗营柴米之资,令可卒岁。”这是他的无奈,也是在古代做官的无奈。他注定不能像其他诗人一样,还有不死的心灵能够从容面对命运的摧折。那个“满船明月从此去”的江湖之梦,从一开始没有实现,后来再也无法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