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评论区”吵翻天,两个割裂的世界,细思极恐


前几天,某大V发布了一条视频,第一次让人这么直观的看到网络的可怕!
9月4日,他和女朋友,在同一个短视频平台,看同一段关于“男女吵架”的视频,打开评论区之后,他们被吓着了。

两个人的评论区竟然完全不同
他看到的评论区,都是从男性角度出发去思考的,会让男性很有认同感。

而女友看到的评论,都是站在女性的立场,帮女性说话的。

大家这才发现,原来,评论区也是按照“性别”来区分的。
原来,那些符合你口味、符合你喜好的评论,早就在你的手机里潜伏好。
目前,这条视频点赞量已经超过了28万。


不少网友表示自己也遇到过这种情况。
我和我闺蜜刷出来的评论区也不一样
怪不得很多评论说有不一样的声音,我看不见
我和我妈看到同一个评论区也是不一样的,我看到的是好多孩子抱怨家庭,我妈看到的是很多家长自诉不易。

也许会有人表示,这样的做法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大家在评论区吵架,是好事。
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却会有毛骨悚然、细思极恐的感觉。
这是两个完全割裂的世界。

试想一下,原来我们艾特朋友看的评论区,ta看到的内容根本不是我们想告诉ta的东西?
原来我们平时在评论区找的存在感和认同感,竟然是大数据算法给我们的特别定制?
原来我们看到的,只是根据大数据来呈现的更契合我们心理趋向的内容,这太可怕了。
当我们想看到不同的东西,听到不一样的观点,想丰富自我认知时,我们看到的结果,很有可能,跟我们的“认知”几乎相同。
所以,我们的观念被不断地“强化”:我是正确的!你看,他们和我一样!哈哈哈!

结果会是什么?我们越来越执拗,越来越见不得跟我们意见不同的人。
我们的视野越来越狭窄,思想越来越偏激,偏见也越来越严重。
那,这些,如果对判断力较低的、独立思考能力较差的、或是正在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人,影响该有多大呢?

2022年4月12日,共青团官媒发布了一篇文章,配了一些照片,以歌颂伟大的长征精神。

本来很正面的事情,结果,这件事也戳中了“一些人”的神经,有极端女拳们吹响了号角,开始在图文下面发起了围攻:
“为什么照片里没有女性”?
“女性要和男性一样多”!
甚至有人开始人肉搜索这篇文章的撰写者。

我记得有一年的母亲节,papi酱发布了一条动态,说自己当了妈妈之后,才发现,其实当妈照顾孩子才是最辛苦的工作,顺便祝福所有的妈妈们节日快乐。

这也是papi酱喜当妈之后,迎来的第一个母亲节,本来也只是随性地分享一下个人感想罢了。
就是这么普普通通的一条内容,却引起一场关于"独立女性孩子该随谁姓"的口水战,还被莫名其妙骂上了热搜。

甚至,还有一些人因为papi酱的孩子随了父姓,直接侮辱她是"婚驴",让人看得十分无语。
所以,我也开始理解为什么评论区出现这样的话:(up主也是极端女权)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互联网舆论,会越来越极端、越来越对立的原因之一吧。
网上和身边似乎永远有一群挑刺狂魔。

算法,它给我们推送的内容,给我们推送的评论,
都是我们这个性别、这个年龄、这个身份爱看的,都是在不断地强化我们的“偏见”
从而形成一个完美的信息茧房。

这种信息茧房除了影响判断力,还会不知不觉耗费人的精力和时间。
当你想要学习的时候,拿起手机,不知不觉玩了2个小时。
当你拿起手机想查个资料,结果打开软件,却被“猜你喜欢”耗费了半个小时,放下手机,却早已忘了自己本来要干什么。

其实明白这种大数据算法多无孔不入之后,就能知道,刷手机根本不是因为你健忘。
而是因为大数据早将你摸索地明明白白。
只要你拿起手机,就全都是诱惑。

前一段时间,女演员周娇发视频说,她老公收到了一条特殊的短信。
短信的内容,差点让她气炸了。
大致内容是:
“老婆哺乳期,孕期不方便,来找......”

据她回忆说,这已经不是老公第一次收到这样的信息了。
之前她怀孕的时候,老公也收到过这样的短信。
当时两人都没当回事。

但是现在,把整件事情细想了一下,发现没那么简单。
她在怀孕之前,完全没有收到过类似的信息。
那么,这种短信是怎么精准投送到宝爸手机上的呢?
她回想说,自己曾经注册过某婴儿用品店的会员,留下的正是老公的信息,然后老公的手机就开始疯狂收到此类信息!
很明显,他们的信息被泄露了!

评论区里,很多人感同身受:
我也在我老公手机上看到了
我也收到过,我的回复是:同行勿扰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网上买完东西,第二天就收到诈骗短信。
浏览一下网页,下一秒就收到相关的短信。
每天收到各种各样的dai款、推销电话。
大数据时代,我们像一个个被做好身份标记的“猎物”,赤裸裸地被卖给了看不见的“猎人”。

据央视调查发现,某知名连锁奶茶品牌每收到一笔订单,就能产生87条数据。
除了姓名、地址。还有一些具有商业价值的信息。比如消费记录、口味偏好、IP地址、手机型号等。
除此之外,作为一个P图软件,需要获取联系人权限。
作为一个短视频APP,需要获取地理位置。
作为一个游戏,需要获取已安装应用列表。
如果不同意获取权限,不好意思,那,你无法使用。

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几乎变成了“透明人”,几乎没有隐私可言。
22点30分01秒,你通过某软件入住了一家酒店。
22点41分05秒,你打开云音乐放了一首抒情的歌曲。
22点41分08秒,你用外卖软件定了一个外卖。

大数据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早已无处躲藏。
我们在享受着大数据便利的同时,它也在侵蚀着我们的生活和观念。
可是,我们也不希望我们的生活被无止境地打扰。

互联网也好,大数据互通也罢,这些高新技术本身是无错的。
但是如果把它用在琢磨人心、人性上;让人花钱,消费上;诱人上当受骗上,强化人的偏见上,那,弊端就被创造出来。
这种结果,我们无法,也不能选择无视。
无论怎样,科技创新的同时,科技,更应该是向善的。
好了,我是半耳聆,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