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题材入手读懂古诗
一、忧国忧民
二、山水田园
三、边塞羁旅(边塞行役)
四、离别酬唱(酬唱送别)
五、咏史怀古
六、即事感怀(咏物感遇)
七、思乡怀人(叙事写人)
八、爱情闺怨
一、忧国忧民
自《诗经》开始,中国古代诗歌就奠定了一种热情地关注现实,强烈的政治、道德意识,真极真诚的人生态度的创作传统。
常见情感:对时事政治、国家兴亡抒发感慨、对民生疾苦表示同情,对统治阶级进行规喻劝诫,以促进政治的改良,渴望现实向自己的理想愿望转化,充满忧患意识和干预政治的热情。如《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是一王朝官吏之作,写于日蚀大地震之后,讽刺贵族统治阶级忧乱朝政,以致灾异迭起,民不卿生,国运将近。
后世此类作品犹多,如曹操的《蒿里行》、杜甫的《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家》《北征》,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新乐府创作,宋梅尧臣的《田家语》、范成大的《催租行》等。兹以白居易的《卖炭翁》为例,略作分析。作者原序云:“苦宫市也。”所谓宫市是中唐以后皇家直接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最无赖、最残酷的方式。“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写出老翁的辛酸,而黄衣白衫仅以“半匹红纱一丈绫”就拖走了一车炭,作者没有议论,而义愤之情溢于言表,对统治者的讽刺劝诫尽显。
中国古代诗人受儒家思想影响,怀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积极入世,欲使国家富强、救民于水火之中。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忧国与忧民不能并举,也不是容易统一起来的。国、民并不是同一个概念的所指。在封建王朝中,“国”是统治者一家之国,忧国不能泯灭良知回避眼见的现实。民是社会下层受苦受难之民,忧民又不能背弃王朝的根本利益。因此诗人往往只能是在尖锐的矛盾中寻找折衷的途径,这个途径是很勉强的,然而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的诗人还是要表达这一情愫,即使对于他来说是多么艰难。表现在诗歌当中,诗人对社会的批判很有节制,对统治者多为劝诫讽喻,缺少痛心疾首的呼告。
二、山水田园
田园诗以陶渊明为首创,其组诗《归园田居》、《饮酒》等,或写田园景物的恬美,或写田园生活的简朴,或写躬耕田园的体验,将日常生活哲理与诗歌结合起来,筑就了一座洒脱恬淡,质朴真率,淳厚高介的精神家园。后世孟浩然《过故人庄》等也是此类佳作。
山水田园常见内容:描写自然山水、自然风景为主,表达诗人对山水的鉴赏审美,田园诗以描写农村的风景为主,涉及农村生活,农人耕作等。
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
手法:借景抒情
常见感情:对自然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表达自己怡然自得的心境,对和平静穆生活的向往,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抒发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高雅志趣;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厚感情。委婉表现了与世俗的不协调,以及对黑暗现实的批判。(记住术语:热爱自然、向往自由、闲适淡泊、悠然自得、超然物外、厌恶官场)
三、边塞行役
边塞行旅诗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初唐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现了他渴望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高适的《燕歌行》以政治家的眼光议论边防的得失,充满忧患意识;岑参则描绘了边塞奇异的自然风光,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行奉送出师》)
更多的是以士卒的身份抒写各种复杂的情感。如王翰《凉州词》“酬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表现了出生入死的关边将士狂放不羁、视死如归,虽作旷达之语却令人倍觉悲痛;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写出关山明月,千载同一,万里征人,至今未还,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暗示讽刺现实;又如他的《从军行》其四、其五表现了战士们英勇杀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壮志;宋时陆游的《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以一个老战士的口吻直接痛斥统治者的苟且偷生,贪图享乐,倾诉了心中的悲愤。
枯燥紧张的关塞生活极易引起久戍边关的将士的怀乡之感。王昌龄《从军行》其一、其二在悲凉雄浑、壮烈苍劲的意境中表现了将士们的侠骨柔情,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愿望,又如范仲淹的“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
常见意象有:用品有,金鼓、旌旗、烽火、羽毛、戈矛、剑、刀;景物有,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鹰、马等;地名有,碛西、轮台、玉门关、龟兹、夜郎、胡羝羌、楼兰、安西、单于。称少数民族,多为匈奴,首领为左贤、单于;称朝代多称汉代,大汉情结重;英雄多用李广、霍去病、马援、班超等。
手法:多用对比、衬托
常见感情:渴望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对塞外风光的赞美,对艰辛生活、战争惨烈的咏叹;对家乡的思念;对战争的厌恶,对死难将士的同情。
术语:建功立业、从军报国、穷兵黩武、思乡念亲、视死如归、苦闷彷徨
四、送别怀人
友谊在历朝历代都是一个重要的主题朋友间的酬唱赠答、寄友送别,采用诗文这种体裁极为方便。古人喜欢宴游、结交朋友,所谓“惺惺相惜”。文人宴游多要作诗唱和,有时即使不宴游,也要以诗相赠,或联络感情,或展示才学,或写别情,或抒离绪,所以此类诗歌也很多。
著名的如元稹白居易分别被贬在通州、江州后,虽路途遥遥,仍频繁寄诗,形成文学史上的“通江唱和”,如白居易《舟中读元九诗》: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元稹《酬乐无舟泊夜读微之诗》:
知君暗泊江两岸,读我闲诗歙到明。
今夜通州还不睡,满山风雨杜鹃声。
把他们被贬之后的苦闷,互为知己的尊敬表现得淋漓尽致。
“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江淹《别赋》)宴游再乐总有离散之时,此去经年不知何日重逢,别后相思之苦,更非常人所易理解。李白的《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杨柳青。”只二十个字,用语明白晓畅,景物简单,情思只是灵光一闪的感悟,意蕴却委曲深长。其另一首“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朋友远走,此情可昭示青天日月。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则写出了对朋友的恋恋不舍去,依依不忍别之情。
此类诗的结构,一般是即景抒情,开头叙事或写景,然后抒情。
常见意象有:杨柳、长亭、短亭、劳劳亭、酒、月、阳关、舟、灞桥等。
常见手法:借景抒情、虚实结合
常见感情有: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借送别表明心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术语:依依不舍、孤独寂寞、惆怅苦闷
五、咏史怀古
咏史诗和怀古诗是有区别又很相似的两类诗。大体说来,怀古诗指诗人面对特定的时间、地点、事物引起古今某种情绪的相接,兴发感慨。咏史诗不需要实际事物为媒介,直接以史实为对象,有所寄托感悟。这两种题材,都是咏古,又有交叉,界限并不明显。
常见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己志。
常见手法: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借古抒怀
感情:(1)表达缅怀古人之情,追慕古贤,渴望象古人一样建功立业。杜甫的《蜀相》、陆游的《书愤》都高度评价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2)追慕古人实际上是不满现实、批判现实、是古非今 (3)有的诗借批判历史人物、事件借题发挥,引出议论,表现自己的政治感慨、政治见识或某种历史观或怀才不遇的心情。如李商隐的《贾生》借贾谊被召宣室一事,尖锐地讽刺统治者不识贤能,不能用人。(4)昔盛今衰的感慨:曾经的盛极一时如今烟消云散,追忆往昔,前尘如梦。人世转换,世事无常,盛衰兴亡不可抗拒的哲理犹如宿命。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李白的《越中览古》、杜牧的《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等,韦庄的《台城》写道: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章台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诗人着意创造一种梦幻般的情调,以自然景物“依旧”暗示人世的沧桑,这正是对盛衰推移,一切都无法长驻的感叹,于反思历史之中暗寓伤悼之意。
术语:怀古伤今(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盛衰无常、国运衰微、孤独惆怅);借古讽今(昏庸无能、奢侈淫逸、缅怀英雄、功业无成、失意绝望);借古抒怀(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未酬、志不得伸、壮士暮年)
六、即事感怀(咏物感遇)
在这一主题中,最典型的是唐代三首著名的咏蝉诗,虽都是托蝉而寓意,但由于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三人身世遭遇、禀赋才情的不同,比兴寄托之意却迥然相异。虞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借蝉的垂緌之状、流响之声、清露之洁雅、疏桐之高挺喻其不流世俗的高洁,“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自然而然地写出立身高洁之人,并不需外在的凭藉(权执、金钱、外力),自能声名远播。骆诗“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极摹作者自己因环境窘迫而自伤迟暮,无人理解的凄楚哀伤,“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世上无人理解,只能是蝉为我高唱,我为蝉长吟。李诗“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抒写自己本性清高却孤苦无告,最后的长叹 “我亦举家清”,令人叹惋,不忍卒读。
其他如松、竹、梅、兰、残月、夕阳等或表现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傲岸节操,或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感慨,或抒发自己凄凉伤感、孤独寂寞的感叹。读此类诗歌,只有立足于所咏之物的形象、色彩、情调等才能体味出作者寄寓其中的身世之感、际遇之叹,获得正确的审美判断和审美愉悦。
七、思乡怀人(叙事写人)
中国诗歌自确立了“诗言志”的创作传统之后,就以抒情写意为主,叙事诗并不发达,即使是叙事写人的诗作,抒情意味也相当浓厚,只是把所抒之情深深寄寓于所叙之事中。
此类诗歌一般与怀念人联系起来,以叙事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他对生活的感受。抒情诗侧重以写意的笔墨表达作者一时的感情触动,叙事诗一般是抓住某一具体细节、动作,细腻地表现人物的心理微澜。
张籍的《秋思》“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极细微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一句,看似寻常,实最为奇崛,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抱膝枯坐影子伴身,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于细节之中溢于言表,更感人的是,作者不明言思家,而是设想家中人正在谈论着自己,更写出出外之人和家中之人共同的怀念之意。其他如杜甫的《月夜》、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高适的《别董大》等都是此类诗歌的出色之作。
手法:虚实结合较多,借景抒情较。
常见感情:独在异地的愁苦,客居他乡的愁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术语:日暮思归、望月怀远、羁旅愁思、久戍思乡、孤寂落寞
八、爱情闺怨
爱情婚烟诗从题材上来看,大体分为以下几种:1、热恋中的情歌,表现对爱情的渴望、追求以及对情人的思念,如诗经中《关睢》、王维的《相思》、秦观的《鹊桥仙》。2、夫妻间的悲欢离合,包括寄夫赠妇,悼亡诗等,如《古诗十九首》中《庭中有奇树》、《客从远方来》,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3、宫怨闺怨,婚变诗,抒写女子心中的痛苦,如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王昌龄的《闺怨》,陆游的《钗头凤》写了作者与其表妹唐琬在礼法重压下的爱情悲剧,类似的还有《孔雀东南飞》等。4、单相思之苦,抒情主人公因一次偶然的邂逅,便念念不忘,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写来活泼可爱,契合懵懂少年的心思,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苏轼的《蝶恋花》。
有趣的是还有一种看似爱情诗,实际上寄托有政治内容。这大概源于古代诗歌香草美人的寄托传统。如朱庆余在临考之前写给水部郎中张籍的《闺意献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状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