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毅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四 笔记整理
好下来,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第一本的针灸学专著,这基本上不需要解释的。刚好对应你们这个专业。
《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编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共10卷,南北朝时期改为12卷本。
就是说,学针灸,要注意我们现在的白话教材。白话教材的好处是好学,规范,调理。但是一些比较深层次的东西,还是在古典文献之中,比如说《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的《灵枢》部分,在里面找内容。但是这类的书一般不会拿来作为教材,是拿来作为以后你们自己做医生自己查阅。
然后,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厚论》。
《诸病源厚论》隋朝巢元方所撰,第一部病因病机证侯学专著。
什么叫“病机”呢。病,中医讲的病机相近于现代医学讲的病理,机理机理,差不多。好,什么叫病因病机,我们靠后的章节专门讲病因病机,去到这个地方再理解,但是现在应该说比较少人看《诸病源厚论》,为什么呢,他的内容现在已经转化成教材的东西,差不多都齐全了。个别,可能《诸病源厚论》出现的病因病机在我们现在的教材不出现,也许是经过那么一两千年的实践检验有的内容不是太适合的。所以,现在教材没纳入。
再下来,比较热闹的年代是宋,金,元时期。
魏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
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这个年代你看宋金元,宋,尤其是南宋,是比较弱的,你到了金元那就是一族统治。这里反而出现一个怪现象了。一族统治对汉族军事政治是打压的,但文化好像不受影响,感觉还是比较仰慕中原文化。你看看,好像他武力征服了你的人,但是我们用文化征服了他们,到底谁征服谁呢。所以这样你看,好像异族文化进到中国,从来都是被汉文化给同化掉了,我们没有被他同化。所以反而在学术上出现了“争鸣”这个格局,当然医学发展到这么一个阶段,积累的越来越丰富啦,也应该出现这么一个阶段。
那么宋代陈无择有本书读起来不是太流畅。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宋代陈无择撰,中医综合性著作。讲什么呢,它里面提出一个三因学说,实际上就病因的分类。病因如何分类,这个学说到现在还有影响,虽然我们现在不是用三因来分类,但是,那种分类痕迹还是在的。我们到了病因学说再来体会。
然后下来就是很出名的:金元四大家。
金元四大家:李东垣,刘完素,张从正,朱震亨
你注意啊,任何一个年代肯定出来的大家都不少。但是我们一般讲医史也好,中国发展史也好,都讲代表性最强的那些。
好,金元四大家,第一个是刘完素,又叫刘河间,一般叫做寒凉派。
刘完素
金代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之一,属“寒凉派”。
什么叫做寒凉派呢,就像广东人一样,有事没事喝凉茶。你不老是说上火吗,其实刘完素也是,以火热力论,他认为相当大的病是因为火热引起的。所以火热的病,你就算没学过医的人你自己也知道,会找寒凉的东西来对付他。这就是寒凉派。
跟着,李杲,又叫李东垣,补土派。这里牵涉到五行学说,这里没法展开,在这里只能略略点一下。中医讲的土,接近……我们叫脾胃,接近现代医学所讲的消化系统。你说为什么用土来代表消化系统呢,你看看,很像啊,土的作用,接受容纳万物,再化身万物,而消化系统接受容纳食物,再化生营养物质。他们功能的意向很接近,那么最接近土,就放到土系统,大概是这个意思,然后我们去到五行学说再展开一点。
下来,张从正叫“攻邪派”,中医讲的这个“邪”,大部分,他的意思指的是病因,尤其是外来病因,当然有时也指内在病因,那么你说他这个概念跟什么相近呢,我觉得很像现代医学的某些观点。比如说这个,有细菌抗菌,有病毒抗病毒,你外来的,我对抗你杀灭你,跟这种“攻邪”的概念很像。所以这里,我觉得这里他提出的“汗,吐,下”法其实在古代已经有,但是到了他那里更加强调,而且可能用的更加好,我不能说他西医派,但是也可以说他是跟西医等的想法是相吻合的。
下来,朱丹溪。养阴派。
朱震亨
金元四家之一,属“养阴派”。
这里牵涉到阴阳学说有点深,这里不展开,什么叫“养阴”呢。广东人可能对热性病熟悉一点,比如说,你说上火了,稍微有点水平的老百姓可能还知道,你这是实火还是虚火,刚才的寒凉派对付的多半是实热,而这个养阴派对付的是虚热。你说阴跟虚火怎么比,怎么搭上勾的,阴阳学说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凉茶来说法,比如说王老吉,寒凉的。但你注意啊,王老吉现在好像不止一种了,苦的那种寒凉的,你说饮料的带有甜味的,真不好定义,虽然他是寒凉,但是跟传统意义这个寒凉还是有点不同。而清补凉,养阴的,沙参,玉竹,麦冬,百合,枸杞子,那一堆经常,广东人经常拿来熬汤的,还有很出名的六味地黄丸,补阴的。
关于六味地黄丸中国的老百姓认知上有个偏差,为什么呢,他把它当作补肾。六味地黄丸确实是补肾的,但是在中医没那么简单,一个肾虚包括了所有东西,中医一定要分清楚,你到底是肾阴虚,肾阳虚,肾气虚,还是肾精虚。你不能拿一个六味地黄丸来通吃,六味地黄丸只适合肾阴虚。因为假如,用一个肾虚来包,恰好他是肾阳虚的,你用了六味地黄丸他反而吃反了。不吃还好,越吃越糟糕。所以中医的东西,没有那么大块面的,都很细致的。
还有一个,你说他们是不是看病只按门户来,不是,你只能说他们擅长某方面,或是提出谋方面的观点,他看病还是该怎么就怎么。比如说,你刘完素碰到一个寒性病的病人,他应该还是用温热药,你最多说他擅长用寒凉药。所以,我这里就提醒大家,我觉得中医界有时候有一个不太好的风气,门户。
你说你有门户,那不奇怪,比如说你有师承,或是我对某一个学派比较感兴趣,或者我本身我就是比如说瘟病?伤寒?的,无所谓,,但是你把你自己的门户看作独大,最好,这就有问题。因为我看到很多人都是,比如说我是伤寒的,在赞扬伤寒之余,那无所谓,有意无意可能就贬低其他的流派。或是我是温病的,强调我温病重要性的时候,可能又贬低了火神派。其实,各门各派各种治法都有他的适应症,所以我觉得学医的人最好是这样,你喜欢某一家可以,但是,最好样样都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开口就我们什么派,还有我是什么派,小家小局,中医学本来是很大气的学问,还有,我们经常说专家,中医是先博后专,西医可以直接就专了,因为他分科越来越细。是啊,你比如说耳鼻喉科,耳鼻喉科我还有专门看耳的,看耳专门我外耳的我内耳的。中医没这回事,不管你内外部我其实相通的,整个原理跟用药处方基本上相通的。只是你看内科多一点,他看儿科多一点,但我内科医生肯定能看儿科病,儿科医生肯定能看内科病。所以应该是通的,所以这里要注意。
然后,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 (综合汇通,深化发展时期)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中医学你说最高峰在哪里,我不好下定义,因为现在人好像很推崇两本书《黄帝内经》跟《伤寒杂病论》,我觉得作为经典,应该可以的。所谓经典,是比同时代高了,而不是永远站在最高峰,我个人给我感觉,可能是在清代。但很多人说清代中医没落了,你最多说他可能影响性很大的医家,没有像张仲景的那种,但是我倒觉得他好的医家,多。因为大家都好,你就很难显出有一两个出类拔萃。我为什么这样下判断呢,你先讲很简单的,医学一直在发展,到了清代甚至民国,那个时候资讯相对发达,我想看什么书都能看到什么书。而你仲景年代,《黄帝内经》年代,你再聪明也好,你能参考的书有限。
但我为什么不说现代呢,你说按道理,现在人的,现代资讯更发达。你想搜的东西太方便了,大部分在网上一搜就可以了,尽管不见得百分之百准确,但一般不离谱。但是就有一个问题,我前面讲的现代人的知识体系,对古代的东西,尤其古代语境下的东西有点吃不透。它变成了泛而不够深,而清代或民国的医生够深。从泛的角度可能不如现在,但是综合评价,有可能是那个年代的好,但是我不排除啊,我们这个年代出类拔萃的人,也比得上那个年代甚至更高。为什么呢,比如说清代一般的中医懂西医的不多,而现代中医不懂西医的不多,你最多说他精深不精深,你起码多了西医这个参照系,你临床的思路可能……有利有弊,利:你可能从西医参照系中得到一点启发;弊:被西医的诊断根治法牵着你的鼻子走,有意无意把西医那套突然当作指导原则来指导用中药那就走歪了。怎么走歪我们讲到后面再举例,所以这个是有利有弊看你怎么处理。
好,明清时代的特征是比较多的大型的内疏图书,比如说什么《医宗金鉴》啊,《古今图书集成 医部全录》啊,这一类。这一类书有什么好处呢,实际上是总结归纳性的。把古代很多的医书,他分门别类。
比如说《医部全录》比如他来个心悸门。它分门的,真的是分门别类了,比如说咳嗽门,心悸门。什么叫心悸门呢比如说一个病人感觉到心跳,你在教科书里面,教科书编的都是比较规范的东西,不可能把古代所有的内容都塞进去,而你这个教科书你不得要领了,你可能可以查一下这些书。他里面是什么呢,他把古代医家影响比较大的病因,有哪个医家做了论述,一直列下来,病机,什么医家做了论述列下来,诊断,列下来,用方,列下来。所以这套书其实……这些书应该是拿来查的,一般的医学图书馆都有。你说个人值不值得买呢,没必要。因为这种东西,假如买,买光碟吧。有光碟,光碟肯定有了,还比较好查。当然,假如家里确实比较大,经济又不困难,像《医部全录》这些书真的买了放到书柜里面挺有档次的。它竖着放有这么多,而且精装本,是啊,你把那个书柜里面一放,有的人现在装修把书柜放在厅的,为什么显得自己很博学,这不更博学吗。
下来,温病理论的创立。

温病对付什么病呢,外感温热病。就好像现在很多的传染病,甚至是烈性传染病,都在这个范畴。那么你起码可以看出来,明清年代,传染病还是比较多,因为有些学说的发生发展,跟他那个年代的疾病谱有关。好了那么这里几个,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薛生白,这属于温病几个大家。温病学你们以后专门会学,这里我只要求你们知道,“卫气营血辨证”是叶天士创的。“三焦辨证”是吴鞠通创的。你说什么叫“卫气营血辨证”什么叫“三焦辨证”,我前面略略提到一个辨证论治,辨证无非是在病的背景下分出很多个亚型,而这种分亚型的方法有很多,你们以后会学什么“八纲辨证“,“脏腑辩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那么这两个辩证是诸多辩证方法之中的两种。但他们的适应对象,是外感温热病,用的比较多。尤其是“卫气营血辨证”,所以关于这部分内容的掌握其实要求不高,一般要求是人名对上书名对上他的意义。
下来,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
《医林改错》王清任撰
中医脏象著作
《医林改错》对医学的贡献在哪里呢,解剖。是啊,你看我们《黄帝内经》有解剖,但是《黄帝内经》等显微镜等不了,那么自走自的路,一直发展下来。但是,西医大概是明末进到中国,大概是通过传教士,那么到了清代影响比较大。应该说王清任那个年代,接触西医比较多,那么受到西医学,重视形态学的这个观念的影响那么他可能试图重新从解剖这条路看看对中医学发展有多大。不评论他整体的发展有多大,但是他倒有一个地方比较好,“淤血理论”,“淤血理论”其实自古就有,只是到了王清任他……因为淤血是形态性的,所以你通过什么尸体解剖啊之类的很容易发现这种形态学的病理变化,所以应该说他特别强调,而且也创了几个活血化瘀比较出名的方,我倒觉得这点贡献是比较大。为什么呢,活血化瘀法现在在中医学,我觉得是比较好用的一种方法,而且他的适应症很多。比如像什么呢,慢性病多半见淤,老年病多半见淤,难症怪症多半见淤,肿瘤不用讲啦一定有淤,应用范围很大。还有比如说,年纪大了,养生预防疾病,有意无意也加点活血化瘀的,应该说他把这个医学领域的东西,应该是提升了。
最后一个,现代跟近代。
这里真的一言难尽了,也只能略略提一下,反正你们有中国医学史,近代比较出名的是《中西汇通》,而现代比较出名的是《中西医结合》跟《中医现代化》。
那么《中西汇通》怎么评价呢,尝试吧,一般人可能认为是会而汇通,就是有过这种尝试。
那么《中西医结合》怎么评价,那中西医结合我觉得难评价在哪里呢,没定义。什么叫中西医结合?你没有清晰定义下,你叫我怎么评价。假如你说《中西医结合》就是临床上碰到病人,中医好用中医,西医好用西医,病情太复杂大家把握不大一起用,那我觉得这个基本算成功,因为现在的临床基本上是这样做。而且病人也这样选择的,是啊,有病看西医,好不了看中医。或是两种药一起吃,尤其广东的病人很喜欢这样的,你不结合也得结合,所以从这个印……而且这个疗效,应该这样讲,中医擅长的也许刚好就是西医薄弱环节,西医擅长的,可能刚好也是中医的薄弱环节。两者恰好形成互补,因为大家关注的关注点有点不同,所以这个我觉得基本上可以评价是成功。但是你说,假如说定义为中西医理论的结合,产生一门新的医学,难度相当高,那不是一般的高,我也不愿意讲太悲观的结论,你要讲,不要中国人自己讲,西方人讲。
不可通约
我们不评论中西医结合,太敏感。用西方的说法,什么叫“不可通约”呢,他认为…西方大概这样认为啊,学科与学科之间,不可通约。什么意思,比如物理和化学都是自然科学的两个具体学科,但假如我明明是物理学的东西,你硬要用化学把它翻译过去,那不用讲的,被翻译那个肯定信息丢失,翻译不到位。假如翻译到位,我干嘛还要物理啊,我完全用化学来解就好了。什么叫“不可通约”你一看就知道,通分约分,讲得白一点“不可通约”就是没有共同语言。那我们这样讲可能有点得罪人,我觉得最多也就部分通约,你说全面通约其实难度非常大。你们是学外语的,麻烦你把唐诗翻译成英文看看。你可能大概意思能翻译出来,但是这个味道还在吗,其实最简单的就是,你两个互不认识的人,中英文都懂,第一个人先把唐诗翻成英文,第二个人不知道原来唐诗,再把英文翻成中文,你再对比一下看差多远。你这不是自然学科的东西喔。是啊,很多定义的东西,其实你搬起来相对容易的,不要说唐诗了,我在网上看的文章,西方一个评论家,他评论什么呢,评论金庸小说,就一本书一本书介绍,反正你看完了,你觉得他确实是介绍某一本书,但里面讲的内容。反正重点没抓住,不重点的全部抓住了,这个就观念完全不一样,你说他错吗,也没错。
好啦,跟着就是中医现代化,其实我觉得中医现代化跟中西医结合没有太大差别,中医现代化,也没定义好,因为假如把中医所有古代的东西完全变成像西医一样指标化,那么这种现代化恐怕也会出现一个问题,通约问题,但是你假说把它定义为中医不断的进步,与时俱进,与现代疾病谱发展到哪里我中医能跟得上,我也能治疗这些病,那么好像难度就没那么大。所以关键是看你怎么定义这个问题,所以你在这里争你说中西医现代化有没有出路有没有前途,其实有个大前提你先落实定义清晰。
好,那么绪论先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