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出圈史:从日漫名句到中国航天梦

2020-11-30 17:14 作者:未来事务管理局  | 我要投稿




作者 | 伊谢尔伦的风,喜欢萝莉的文字民工,梦想是像杨一样领着退休金在家睡觉 *幻想小说《奇遇办》1、2两册好评热卖中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前几天嫦娥五号发射,你又看到所有人刷这句话了对不对?

这句话仿佛已经成了我国航天事业与科幻作品的代名词,却不是每个人都知道,

它来自一个日本人写的科幻小说中的“外星德国人*”。
*出生在外星的日耳曼人后裔

这两年“出圈”的作品很多,歌手唱了动漫歌曲算“出圈”,小偶像上了热搜也算“出圈”,全世界都在讨论“尤达宝宝”更是出圈中的出圈。

它们的出圈程度,
可能都不如这句“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1982年,田中芳树出版了《银河英雄传说》第一卷。

故事发生在遥远的未来,人类的足迹遍布了1/4个银河系,并分为“银河帝国”与“自由行星同盟”两大势力,两国之间持续着漫长的战争。

1986年,他出版了“银英”外传《击碎星辰之人》

这部外传的第九章的小标题

“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わが征くは星の大海)

指的是主角之一莱因哈特想要征服辽阔星海的野心



是的,这句话里没有“们”,
也没有任何一个角色“说”过这句话。

1988年,动画电影《銀河英雄伝説:わが征くは星の大海》上映。

这大概就是一切的开始




20世纪90年代,“银英”系列传入我国,影响了一代网民,马伯庸、沧月、猫腻等知名作家都是它的粉丝。

银英相关的各种名言和“梗”也开始在网上广泛流传。

2010年,知名作家今何在出版了一本讲述陆逊的克隆人在宇宙时代的命运的小说,标题叫《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这个时候还是“我的”,不是“我们”




2014年,花千芳出版了一部讲述中国近代史的作品《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2016年,动画《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第三季的片尾曲叫《飞——致我们的星辰大海》……

于是“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就这样多了一个“们”。

再然后,这个“日本人写外星德国人的名句”进入了当代中文世界的方方面面:

刘慈欣在2018年克拉克想象力服务社会奖的获奖感言里,引用了阿波罗宇航员巴兹·奥尔德林对近代航天事业停滞的看法“You promised me an ocean of stars, but you actually gave me Facebook”,将其翻译成“说好的星辰大海,你却只给我facebook”。(原文见《刘慈欣获克拉克奖,这个奖可能比任何奖都重得多》)




于是《刘慈欣:说好的星辰大海,你却只给我facebook》成了新闻标题……

去年“天问一号”发射成功,航天系统内部传出了这张照片。



我有一个预感,我下次看到这句话用新的形式刷屏,搞不好是吴京老师在朗诵,而出处可能是《战狼3:天宫救援任务》(我瞎猜的,猜中请给我打钱)。


各种应用



而如果说“星辰大海”在航天领域的应用还算和《银英》扯得上关系,在流行文化中的应用则是真的越来越广:



可能是燃向混剪视频最爱用标题,没有之一

最后等我翻开报纸,看到田中芳树被介绍为“那句‘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的作者”,莱因哈特也被当成了说这句话的人……

给我住口!我扔掉报纸,默默抱住了脑袋。

“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这句话,
浪漫豪迈又热血,
会流行其实也很正常,
说明田中老师写得好!

不过随着“们”加了进来,泛用不断扩大化,连它的原始出处也被写错,我实在忍不住要 “出警”了。

萌娘百科“星辰大海”的词条页面




“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这句话是章节标题,
并不是台词。

正如“银英”外传的另一个章节标题《千亿的星辰 独一的野心》所预示的那样,

莱因哈特最终成为了银河帝国皇帝,
他的野心不带“们”,

硬要说的话,顶多是带他的挚友吉尔菲艾斯,总之和大众误解中的“们=一个集体”不是一码事。

……总之解释得多了之后,我也累了,最后点名批评一下B站漫画吧——

你们可是正版引进方,为什么藤崎龙版《银河英雄传说》的版头图里,莱因哈特脑袋旁边也有个“们”?

正版引进方出现这种错误好像说不过去吼




大体来说,“银英第一名句”的出圈史应该可以完美代表所有的“二次元出圈故事”:

正面意义上,它承载了原作之外的更多价值,也使得原作能得到更远更广的流传;甚至是给一些小众作者、作品一条生路,使他们的作品免于夭折、腰斩……

再说夸张一点,甚至能使作者免于早逝。

负面意义上,它会被无限地误读,渐渐和原作脱离关系,可能还会被一些原作粉丝并不喜欢的名人蹭热度。

再然后,作为“原作粉”的你可能就会被当作那个“你不喜欢的名人的粉丝或同类。

作为粉丝,这些体验当然不太愉快。

但站在文化从业者的角度,我觉得长远来看,“出圈”并不是坏事。

“马太效应"指出,人们总会倾向于认可已经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人、事、物,是所谓锦上添花。而这个心态的反面就是:

如果不是靠着有意或无意的“出圈”,
优秀的小众作品永远不会为更多人所知。

说回银英,2018年5月,我在北京参加了田中芳树的见面会。之前20年,我从没想过自己能见到他,而且是在中国。他自己大概也没想到,能在65岁时再来一次中国。

而这次见面的机会,很难说与“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这句“篡改名言”的流行毫无关系。

回想其中渊源,由于从小热爱水浒和三国的缘故,田中芳树养成了“杀人如麻”的叙事风格,成功虐到了一大批中国读者,哦不,拥有了一大批中国粉丝,然后,

这位日本作家写“外星德国人”的小标题
又变成中国人祖传梦想的代表句,
这个过程本身就挺奇妙的。

没有的,田中老师🙂




我想很多年之后回头看,一个说“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的人有没有说那个“们”字、知不知道谁是田中芳树,都是历史洪流中微小的浪花。

流沙淘尽之后,最后剩下的真金还是作品本身——

八二年陈酿太空歌剧、20年前被无数中国网文模仿的《银河英雄传说》不了解一下嘛?

一千五百年后的银河系深处,永恒的黑夜中,常胜的莱因哈特与不败的杨威利相遇了。

一个是野心勃勃的20岁上将,因为“皇帝宠妃的弟弟”的身份与过分俊美的外貌被部下看低;一个是只想退休的摸鱼社畜,在生死存亡之际被迫挺身而出指挥作战。

他们的身上书写着未来,也记载着过去。

写下“星辰大海”的田中芳树告诉你:

星海璀璨非常、无边无际,银河的历史翻过了一页又一页,而每一页都惊人地相似。



*本文授权转载自《课堂内外》高中版杂志,转载时有修改

“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出圈史:从日漫名句到中国航天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