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主观扯淡雷电影的永恒
体测完过了雷神的传说任务,最主观扯淡原神中雷电影的永恒,因为太抽象还是定性为扯淡罢
影因为失去太多和天理的干涉,认为稻妻应该处于一永恒不变的状态,成为没有变化,也没有失去的天国,因此稻妻进入了锁国,但稻妻人民反而陷入了水深火热中。
(一)物质性永恒为何不可能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一封闭系统中,随时间的流逝系统一定朝更无序的方向发展,最终崩溃。如何解决此麻烦?需要建立一耗散结构,即不断从外界注入能量与物质,使得该系统能自己排出熵。比如河流就是一典型耗散结构,所谓流水不腐。
而从哲学的角度看,永恒似乎代表一僵死的,盲目的秩序,只知道应用其自身,不断作为其自身而存在,盲目扩张,把自己运用到所有东西上,有序即为符合永恒,无序则为反抗永恒。但此秩序必然失败,因为秩序不断自我循环为了让系统更有序化时,已经预设了一能区分何为“有序”,何为“无序”的更高一维度的“超秩序”,但是这一“超秩序”不可能存在,因为其存在的同时又预设了一规定何为超秩序,何不为超秩序的东西,从而无限倒退,造成内外部的分裂,即必须用该系统外部的东西规定系统内哪些是有序的,哪些是无序的。这代表了想把所有东西都变成一样的“永恒”的失败,因为若一切都是永恒,都是秩序的,我无法通过他者确证自我了;也代表了同一性的不可能,当稻妻想要作为一个同一化作“永恒”,自己规定自己时,必然带来内外部的分裂,比如我观察一苹果时,我与苹果必须是分裂的,以此我才能知道苹果的同一性,这代表了作为外驱力的雷电影必然不能进入所谓的永恒的状态。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的本质是始终处于“去存在”的过程,即反思我存在的意义,不想让此时的某一东西定义我,束缚我,不想成为一存在者,且死亡会促逼出此在的本真状态。因此此在不可能永恒不变,这不但意味着其失去了其本质,此在也难以避免掉入“痛苦与无聊的钟摆”,比如《葬花》。若一切归于永恒,一切的存在即归为自在的存在,荒谬而又无可奈何,此在失去了自由。
“人生就像女朋友一样,你知道她未来一定会离你而去,那你就不过日子了?”人总是有追求所谓完满的冲动,但是完满本身却意味着终结,想要完满永恒更是无稽之谈。
(二)肯定生命
布洛赫的生命哲学提出生命的本质是可能性,雷电影的永恒无疑否定了生命。
实证科学大行其道,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其不幸或许在于它知道的太多,却忘了何为“生存”,克尔凯郭尔称其为“木偶人的自我逃避”,即大多数人都在做木偶人,在自我逃避。虽然人们生活中都在说“我”,但这个“我”并非本真的我,而是如雷电将军之于雷电影的木偶人,这个“我”是社会关系的汇合,所有人都在“按原则办事”,使本真的我早已丧失于客观性的规则之中。生存只能是每个个体的生存,不能为他人代劳,更不能为规则代劳,因为只有生命完成,才可以成为一既定的稳定状态,才能成为一可被理解,可被知识的对象,问题是人只能“向前活着”,所以人永远无法客观理解生命本身,因为它一直在向前进行。
于是克尔凯郭尔提出“信仰生存”,即信仰中蕴含的强烈的,来源于自我献祭的生存激情。比如克尔凯郭尔在与雷吉娜订婚三天后又退婚,这并非因为他不爱她了,而是克尔凯郭尔将其理解为一自我献祭,因为他牺牲了这份爱情,所以他为献祭的目的添上了无以复加的重量,以致于克尔凯郭尔后来的写作超出常人想象,他倾注了他所有的生存激情。由此,雷电影不妨将友人的逝去理解为她的自我献祭,这样“守护稻妻”的愿望才能获得其重量,而非害怕再次的失去而封闭一切,自己磨灭了自己的生存激情,像个小孩子一样躲在一心净土中。
“若生命中的一切都不发生改变,而是永恒,你会将宣布这一消息的称为神灵or魔鬼?”
尼采以永恒轮回肯定生命,以致于意愿其中每一个瞬间能再反复无数次,由此生命获得永恒的重量。问题在于,真的能如此肯定生命?有多少人希望某一节点自己能更努力,or出生在更好的家庭?大多数人对生命的态度毫无疑问是否定的,因为我们想改变它,甚至于把自己对命运的不满投射到孩子身上,想要他们“不输在起跑线上。”
由此,人需要完成生命态度的转变。生命的基本问题是个体的有限性,东西方古代的世界观都采取美化个体与个体性存在的宇宙秩序的方法解决此问题,而尼采倡导的狄奥尼索斯精神也能解决有限性问题,关键在于“碾碎”。酒神精神实质是一“合一之乐”,即碾碎,冲破个体性,此在的规定性后的变形带来的。但似乎这种大欢喜也是短暂的,如果不借助外在形式,这种大欢喜如何可能?
由此,人还需要转换视角,不只投入生活,同时也将自己的投入作为审美现象观看,以此达到主体的变形,获得一超越主客二分的超越性视角,而不是于功利世界随波逐流。当人意愿永恒轮回时,不但肯定了自我,也肯定了能让这样的自我得以可能的整个世界。
因此,雷电影的永恒不应是原神中描绘的那样的永恒,而是一个处于变化中,但稻妻人民都能意愿永恒轮回的永恒。籍此,影也不再是孤独的个体,而与世界本身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