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论《安娜·卡列宁娜》中的爱情心理学

2021-09-15 15:47 作者:薏仁舞草笺  | 我要投稿

【摘要】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宁娜》创作于19世纪70年代,原名为《两个家庭》,小说通过两个家庭的故事对比折射出了当年的俄国社会的生活,小说由安娜、卡列宁、伏伦斯基(不幸)和列文、吉娣(幸福)两条线组成。《安娜·卡列宁娜》让我们窥见爱情与婚姻的另一面,本文从爱情心理学角度来解读这本巨著,希望通过该小说更深刻的了解爱情与婚姻的本质,从而更有心理能力应对现实中的感情问题。

【关键词】安娜;托尔斯泰;爱情;心理学

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宁娜》创作于19世纪70年代,原名为《两个家庭》,小说通过两个家庭的故事对比折射出了当年的俄国社会的生活,小说由安娜、卡列宁、伏伦斯基和列文、吉娣两条线组成。从爱情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安娜·卡列宁娜》,能让我们得到更多的思考与感悟。

1.光环效应

心理学中的光环效应认为,美貌是一项独特的优势,简单来说在人们认知中,美的就会是好的。从古至今大家对美的事物都趋之若鹜,一直到今天网络流传都着这样一句流行语:“这是一个看脸的世界。”以及“颜值即是正义”的相关观点。有相关心理学研究发现,有外表吸引人的人与不具备相比,大家都可能更容易认为他善良、坚强、有趣、外向、性格好、有教养,未来更可能更尊贵,更容易结婚,婚姻更幸福,生活更充实,在社交和职场方面更为成功。有心理学研究对匹兹堡大学MBA毕业生的长相分1-5级进行研究,发现长相每升高一级男性的年薪平均增加2600美元,而女性增加2150美元。这都是美貌带来的光环效应加成。

多少的好感都源于美貌,基蒂在见到安娜的出现时,都会自惭形秽于她的美貌,认为他没有与安娜竞争沃伦斯基的机会,连基蒂的丈夫看到安娜的画像都感叹于她的妩媚。多少的一见钟情都源于美貌,也正是因为安娜出众的美貌和朝气带给了沃伦斯基惊艳的第一印象,在首因效应的作用下,在遇见安娜的那一刻,他便深深的爱上了她,疯狂追求试图得到这一有夫之妇的芳心。同样在沃伦斯基这边,因为有着端正英俊的相貌,沉着刚毅、和蔼可亲的性格,落落大方、雅致洒脱的穿着,他也同样能得到许多姑娘的垂青,成为了彼得堡高富帅类型花花公子的典型活标本。风流倜傥的沃伦斯基也正是有这样迷人帅气的相貌被许多姑娘所喜爱,这芳心暗许的姑娘之中也包括基蒂。安娜和沃伦斯基就是因为彼此相貌相貌姣好而得以结成孽缘。

不光是小说里“看脸”,现实中的“看脸”也比比皆是,毕竟看脸在人类的优生繁衍上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颜值体系为异性的择偶过程提供了最丰富最全面最精准的基因优选标准。无怪乎这么多人去追求一张漂亮的面孔。但在拥有美貌的同时,也是需要付出相应代价的。心理学研究发现外貌较好的人多缺乏安全感,在拥有多接受异性追求的同时,也容易遭致同性的嫉妒与疏离,这也跟安娜的遭遇类似。美貌能得到更多异性的追求,有了更多的择偶机会,然而红颜祸水也会造成一定的刻板印象。因为美貌安娜在婚姻生活中有了更多的外界性诱惑,这之中就包括了沃伦斯基的疯狂追求,她也因此在勇敢的公开他与沃伦斯基的恋情后遭受了更多的非议,这也使得身为同性的女性更为嫉妒美人的境遇,在这中间包括爱上安娜丈夫试图取而代之的伯爵夫人和其他爱在背后嚼舌根的贵妇们。

2.同质效应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

无论是朋友还是恋人,幸福的伴侣在各个方面彼此都很相似。从进化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女子的年轻貌美与男子的地位资源相互交换很普遍,这也是一种般配。安娜婚姻的不幸在于她是在17岁左右便被安排嫁给了大她20多岁的卡列宁,年龄的差距造成了思想交流上的巨大鸿沟,看似是老夫少妻的般配,实则是屋内的一地鸡毛,政务繁忙的卡列宁公事公办对待他的夫人,如同一台官僚机器。得不到思想交流回馈的安娜生活寂寥无人可诉,而年龄相近英俊潇洒的沃伦斯基的闯入让她死气沉沉单调的相夫教子的生活增加了新鲜感。心理学研究发现,拥有着相似社会阶层背景、性格、外表以及生活态度的人更可能彼此吸引。从文本来看,沃伦斯基和安娜都是性格上面非常相似的一种类型。同为贵族阶级,性格活泼开朗,也同样又有一副好皮囊,在生活态度方面也极为类似,这些部分的相似也是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因。心理学研究认为双方诸多特质方面的相似,能让彼此感到安心,也可以避免很多冲突,也更能让彼此愉快交往。临近效应认为人往往更喜欢上离自己近的人,因为人们在选择自己的朋友圈的时候,总会下意识的选择与自己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相当的人为友。沃尔沃斯基与安娜的结合也是有这一部分缘由的。相貌堂堂,风流倜傥,谈吐优雅的沃伦斯基足以满足女性对爱情的所有想象。。

沃伦斯基的母亲年轻时是个社交界红极一时的交际花,婚后也没安分,特别是在丈夫去世后的孀居生活中诞生了很多关于他母亲的风流韵事,在社交界闹得沸沸扬扬。他的哥哥也是过着家外有家流连花丛里的生活。进化心理学研究表示。过早缺失父爱的人发育越快,也可能越早接触性,与父母的疏远也更可能导致其行为上的不节制。虽然没有时常与母亲经历过家庭生活,在贵胄军官学校教育成长的沃伦斯基却也过惯了奢侈放荡的日子。他在莫斯科与遇到的基蒂暧昧缠绵,并使对方产生了他与她要在一起结婚的错觉,而他本人只想勾引姑娘玩玩把它当做一种乐趣,不想结婚负责任,在他看来结婚是别扭可笑的,在灯红酒绿花天酒地才是他想要的生活,这与他母亲的作风观念不谋而合。

安娜这边也是同样如此。自小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缺失父母关爱,知晓如何察言观色的她极为敏感,内心渴望浪漫与奔放。小说的开篇便提到了她的哥哥奥勃朗斯基因为出轨家庭教师的事件败露而被妻子陶丽怒斥。奥勃朗斯基已经结婚了,他嘴上说爱自己的妻子,可是当另外有个女人把他迷住了,他却也终于克制不住心底的欲望。“我若能克制尘世欲望,那当然无比高尚;我若忍耐不了这寂寞,毕竟也享尽人间欢乐!”安娜甚至为此而去劝解宽慰妻子陶丽,或许她自己也没有想到她也步了哥哥后尘。

性格观念相同的人更能走到一起,幸福一生,谢尔巴茨家的姐妹陶丽与基蒂有着同样的特质,对家庭的付出和对丈夫的关爱趋于一致,列文也是如此忠心耿耿包括其哥哥为对象逝世以愿终身不娶……这是命运的安排还是基因的安排,还是作者的有意为之?答案是肯定的。

3.禁果效应

心理学中有一个特殊的以莎士比亚故事为背景的心理学效应,称之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双方感情基础相同的情况下,外在的阻力越多,他们就对对方爱的越深。禁果效应(又称亚当与夏娃效应)也是如此,越是禁止得到的东西(如金苹果),人们越渴望将它拿到手,越预盖弥彰,越激起好奇心和探求欲。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明明知道是道德上禁止的爱情,却还是偏偏深陷婚外恋、地下情。而在安娜这部小说中,社会世俗的观念并不赞成这样的感情公开存在,在这样压抑的社会条件又面临丈夫的威胁下,安娜更产生了一定的逆反心理,比之丈夫的不解风情,她更渴望得到来自沃伦斯基的爱,她的出轨引起整个上流社会的轩然大波。人在心理上越孤独的时候,越觉得身边的人吸引力在增强,对于安娜来说,沃伦斯基就是他感情的解药。列文在剩孤单一人的时候,他也都迫不及待的希望明天与基蒂的重逢。打烊效应以及断桥实验上的心理学证明莫不过如此。越刺激的条件越能让他们爱上彼此。

心理学上的契可尼效应(又称蔡格尼克效应)认为,人们对于尚未处理或是被迫中断的事情比已经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甚至刻骨铭心。“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爱的总是有恃无恐。”沃尔斯基在追求安娜的时候,他是这么解释自己的行为的,他对于有追求有夫之妇的新鲜刺激有着十足的渴望,他认为能把这样的女人勾引到手,自己就显得非常厉害。偷吃禁果的刺激感促使他选择了疯狂追求安娜的这一行为。而安娜本身不满足于当前已完成的貌合神离的婚姻,在沃伦斯基几番死缠烂打的蛊惑下真以为自己找到了真爱,便如同飞蛾扑火一般的迅速陷进了这段感情里,日日耳鬓厮磨的婚姻寡淡无味,偷吃禁果的惊险刺激如同冒险,而这样的抉择在笔者看来并不理智,这为她之后由爱生恨的卧轨自杀埋下了伏笔。

4.出轨背叛

文中的列文嫉妒基蒂被沃伦斯基追求拍拖,婚后发觉察尔斯基公爵向妻子献媚而吃醋,摆明了他很在乎这一段感情。20世纪50~60年代心理学研究便认为嫉妒是爱情的见证。男性性嫉妒的心理机制使得其更能察觉外界的潜在威胁以高效调动配偶守卫策略。然而嫉妒这负面情绪比不得出轨背叛的伤害更大。卡列宁得知自己的妻子出轨的时候,内心的伤痛感是极其强烈的,一方面是折损了他身为省长的地位,另一方面是他心里还是有他妻子的位置。离婚不仅对他的名誉造成影响,因着禀赋效应(对于损失的难以忍受)他也不想失去一个完整的家庭。心理学对于出轨动机的研究认为,某些人的出轨是为了试探伴侣对自己有多在意,想让对方生出嫉妒的情绪,展示自己的魅力用以报复对方对自己的缺少关注。从文本来看,安娜当时与沃伦斯基在一起也是有几分与卡列宁不重视自己用以赌气的意思在里面。而之后她卧轨自杀的行为也是为了让沃伦斯基以一种方式忘不了自己,但这种以生命为代价的方式为过于悲哀。

心理学研究调查显示男性对于伴侣身体出轨最容易嫉妒,而女性对于伴侣的精神出轨最为嫉妒。进化心理学观点认为,对于男性而言伴侣的身体出轨代价是极大的,就意味着他所抚养的孩子可能不是自己的孩子,因而男性在进化心理上衍生出了对女性忠贞的强烈偏好,他们希望女方是婚前贞洁,婚后忠贞。而对于女性而言伴侣的精神出轨是最有威胁力的,他女性会对此感到非常不安,没有安全感。这在小说中,从陶丽对于奥勃朗斯基出轨家庭教师的态度以及卡列宁得知安娜与沃伦斯基上床的表现中可见一斑。对于这样的背叛,对方都是很受伤的。

从进化心理学的视角来看, 女性婚外恋需要承担极大的风险,背叛往往会让其付出惨重的代价。背叛者往往会弱化和低估自己的背叛行为对于对方的伤害有多大。被背叛者93%会认为背叛破坏之前原有的稳固的感情,生出怀疑猜忌。而安娜在与沃伦斯基一起后,就也生出了许多不安全感,就怕对方不再爱自己,以至于她变得偏执,经常吵架,之前在甜蜜激情的感情一段时间的磨合后,最终也变得趋于平淡。所谓的“还是选择原谅他吧!”那只是被背叛者安慰自己的话。背叛的两面性表现就是“一日出轨,终身出轨。”。当一个人屡次欺骗伴侣时,大脑会逐渐适应并且压根不再对撒谎感到愧疚了。当场发现或者别人告知对方的背叛实际上比直接承认过错对关系的损害更大。虽然安娜在之后与丈夫坦白了他是沃伦斯基的情妇这件事情,但先前的流言蜚语已经使她的丈夫深受打击。

5.交往有术

在感情交往中交流是非常关键的一环,而人际交往本身非常讲究回报的成本。

沃伦斯基对于感情交流的话术运用的游刃有余,使得当时单纯不谙世事的基蒂在遇见他与他交往的时候,便不可自拔地迷恋上了风流倜傥的沃伦斯基,往来频繁使得他们的感情升温极快,这暗合爱情心理学中交往频率与喜欢的程度的观点。然而当交往频率到达一个极点的时候,喜欢的程度便会有所回落。当基蒂发觉对方与安娜的缱绻之后,大病一场以后再见沃伦斯基,已全无当初的喜悦心情了。安娜与沃伦斯基初遇时,她对这英俊潇洒的青年也有所好感,在沃伦斯基坚持不懈的追求之下,在他们逐渐建立联系的过程中,她对沃伦斯基喜欢的程度也是同样越来越高的,直到真正在一起后以后他们相互喜欢的程度也开始有所下降。心理学上有一个现象称之为“幸福递减定律”,在这个定律的作用下,相爱越久,相处弥深,对于另一半的心理期望值就会有所回落生出不满,这就是为什么会有“七年之痒”。安娜与沃伦斯基相见的时候,已经和卡列宁有了一个8岁大的儿子,间接证明了她已熬过了极为漫长的疲乏婚姻。

心理学的观点上来看,在感情的交流中,双方保持一定的私密空间是非常重要的,所谓“近而不逊远则怨”,合适的距离才能产生美。安娜在与沃伦斯基刚刚交往的时候,双方还保持了一些距离,而到了之后安娜不顾一切要公开关系的时候,两人的亲密关系虽然越来越近了,但摩擦也越来越多,之中也发生了许多龃龉与争吵。这与基蒂和列文的家庭也相似,他们虽然是在这个小说里被视为幸福家庭的代表,但在他们结婚之后,也有过一段不少争吵的磨合期。

偶尔短暂的离别也能增进双方之间的感情,中国的俗语中,小别胜新婚也是类似这个道理。在基蒂出国养病的一段时间里,列文还在时常思念着对方,之后对基蒂也愈是喜欢。

6.爱情三角

罗伯特·斯滕伯格的爱情三元论认为:亲密、激情、承诺是构成爱情稳固的三个重要条件,三者缺一不可。单纯的迷恋只剩激情,单纯的喜欢接近亲密,单纯的承诺只有空洞的爱;亲密加激情得到的是浪漫的爱,亲密加承诺得到的是伴侣的爱,激情加承诺只能得到愚昧的爱。真正完美的爱需要三个元素结合在一起,有了三个支点的感情才是牢固的三角形。爱情的发展在不同阶段中感情三角形状态是不同的,随着时间的进程会有所变化,从暧昧期到蜜月期,从磨合期到平淡期,感情是两个人的事,更需要两个人协商去搭建经营,哪一方的缺失都会造成三角的坍塌。安娜与沃伦斯基的爱情多是建立在亲密与激情的基础上,这样的爱注定是有点疯狂不理智的,因而以悲惨的结局收尾。列文与基蒂在交往结婚之后,也同样经历了几个感情阶段,之中虽有波折,还是稳固好了爱情铁三角。正如社会学家戈特曼所言:冲突是促进亲密关系的一个基本要素,你需要和一个人的优点谈恋爱,和他的缺点生活。爱情需要经营,要尽力维护好这三要素方能顺利经营。

婚姻的本质是一场社会交换。幸福感取决于归属感的满足。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宁娜》让我们窥见爱情与婚姻的另一面,从爱情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本巨著,也能更深刻的了解爱情与婚姻的本质,从而更有心理能力应对现实中的感情问题。


【参考文献】

[1]张中锋.21世纪初20年国内多重批评话语中的安娜形象建构[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21,33(02):116-122.

[2]孔俐颖.两个安娜——试论托尔斯泰与契诃夫爱情观的异同[J].西伯利亚研究,2020,47(04):82-93.

[3]任国赟.从关系哲学看《安娜·卡列宁娜》中的婚姻关系[J].今古文创,2020(19):38-39.

[4]王原,周铁民.进化心理学视野下的“爱情观”[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04):52-54+60.

[5]刘艳萍.从俄朝民族文化心理看安娜和春香爱情追求之差异[J].外国文学研究,1996(04):90-94.

[6]刘萌竹.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视域下的《安娜·卡列尼娜》研究[D].安徽大学,2017.

[7]谭旭运,屈青青.爱情心理学的四大理论建构集成——兼评《爱情心理学(最新版)》[J].心理研究,2016,9(02):92-96.

[8]丁晨晖. 列夫·托尔斯泰的幸福观探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

[9]刘艳萍.从俄朝民族文化心理看安娜和春香爱情追求之差异[J].外国文学研究,1996(04):90-94.

[10]牛乐耕.憧憬美好·现实残酷——托尔斯泰和福楼拜笔下的两种爱情悲剧[J].大众文艺,2013(16):26.

[11]李晓霞. 1990-2010年中国的托尔斯泰小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12]赵红梅. 以安娜为例探讨托尔斯泰的爱情观[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13]孙黎明. 进化心理学视角下女性短期择偶的文学案例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

[14]甘海泉.心理学视阈下安娜的死亡情结与爱情悲剧[J].名作欣赏,2010(21):90-91.

[15]钱海燕.爱情心理学[J].发现,2010(04):2.

[16]邹永常.从安娜和吉提形象谈婚姻与家庭[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06):88-91.

[17]丁兰君.论安娜爱情悲剧的巨大社会批判力量——兼论安娜形象塑造中托尔斯泰世界观和创作方法的矛盾[J].兰州学刊,1989(05):81-86.

[18]吴舜立,李红.生命“恶之花”——安娜悲剧的性爱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透析[J].国外文学,2005(03):96-104.

[19]李书萍.爱的移置——从三个孩子看安娜的精神世界[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02):22-23.

[20]徐鹏.婚姻·家庭——《安娜·卡列尼娜》人物性格建构原则之三[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02):18-22.

[21]金健人.“爱的表白”与个性化——托尔斯泰笔下的爱情描写欣赏[J].名作欣赏,1986(04):66-68.

[22]马秀丽,孙颖,刘凤丽.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爱情悲剧的剖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187-189.

[23]苏明海.《安娜·卡列尼娜》婚姻爱情主题探讨[J].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57-59.


论《安娜·卡列宁娜》中的爱情心理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