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北魏太官粮窖遗址出土的战国秦汉瓦当
大同北魏太官粮窖遗址出土的战国秦汉瓦当
《文物世界》 2009年06期
北魏太官粮窖遗址[1]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操场城北街东侧,遗址北距大同火车站约1200米,西南150米为大同操场城北魏一号遗址[2]。2007年夏秋两季,在该地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与大同市考古研究所组成省市联合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该遗址出土的遗物较多,特别是建筑材料十分丰富,上迄春秋战国时期,下至明清时代,有砖、瓦和瓦当,也有柱础、脊饰等建筑构件。本文仅以该遗址出土的战国秦汉瓦当为重点,试对其类型特征与年代作一初步论述与探讨。
一、瓦当的类型与特征
此次发掘出土的战国秦汉瓦当种类较多,有素面瓦当、纹饰瓦当和文字瓦当三种。纹饰类型有勾纹、动物纹、同心圆纹、树木纹、叶纹和卷云纹等。文字内容为“平城”二字。根据当面主体纹饰的不同可分为八类。
第一类:素面半瓦当
当面为素面。标本C1,遗址北约30米处堆土中采集,较完整,泥质灰陶。底径14.6、当面厚1.2厘米。
第二类:勾纹瓦当
当面纹饰为勾纹,构图简洁。标本T317①:6,残存略小于二分之一,泥质灰陶,当面施朱彩,制作不规整。当面残存部分纹饰为两个相背的勾纹,与边轮相连。边轮略突出当面。直径约16.5、边轮宽0.7~1.2、当面厚1.1厘米(图一)。
第三类:动物纹瓦当
主体纹饰由多个动物纹组成,当面无界格线,有的当面施朱彩,皆残,均为泥质灰陶。标本T120①:1,残存约三分之一,从残存纹饰看,当面原均匀分布有四个动物,现残存一犬和另两种动物的头部,由于当面较模糊,辨认较难,当背连接有部分筒瓦。直径约15.2、边轮宽1、当面厚1、筒瓦残长4.8、筒瓦厚2厘米(图二)。
第四类:树木纹瓦当
当面为树木纹与其他纹饰的复合纹饰,仅出土一件。标本H221:10,泥质灰陶,残存小于四分之一,边轮较窄,内侧饰一周凸弦纹,当面有双竖线界格,界格线一侧饰直枝树木纹,另一侧具体纹饰不明,当心缺失,当背边轮处有与筒瓦粘结而遗留的泥条痕迹,连接有部分筒瓦。直径约16.6~17、边轮宽0.7、当面厚0.8~1.2、筒瓦残长6厘米(图三)。
第五类∶同心圆纹瓦当
当面饰三周或四周同心圆纹,当心饰一乳钉。均为泥质灰陶,有的当面施朱彩。标本T315①∶3,仅部分边轮缺失,边轮较宽,其上有一周凹弦纹,当面饰四道同心圆纹,当心饰一乳钉。直径13、边轮宽2、乳钉径2、当面厚1.5厘米(图四)。
第六类∶叶纹瓦当
均泥质灰陶,残存较小。依当面纹饰的表现形式分为二型。
A型 纹饰为阳文。边轮内侧和当心各饰一周凸弦纹,边轮处凸弦纹内侧饰一朵羊角形小卷云纹,其下方饰"{"形纹,两个"{"形纹之间饰叶纹与当心凸弦纹相连,因残存较小,当心凸弦纹内具体纹饰不明。标本C4,遗址南约 25米现代楼基填土中采集,残存略大于四分之一。直径约 14.8、边轮宽0.8、边轮厚1.5、当面厚1.3厘米(图五)。
B 型 纹饰为阴文,当面纹饰与A型相同。标本T215①∶3,残存略大于四分之一,边轮上有一周不规则划痕,当背有切割痕。直径约16、边轮宽1.1、当面厚1、边轮厚2.2厘米。
第七类∶卷云纹瓦当
均为泥质灰陶,有的陶胎内夹杂有沙砾,个别当面施朱彩。瓦当表面界格形式、卷云纹走向及当面直径略有不同。依当心纹饰的不同可分为A、B 两型。
A型 边轮较窄略凸出当面,当心饰一周凸弦纹,当心凸弦纹内均匀分布4朵卷云纹,卷云纹之间由"十"字单线相连,当面纹饰略有差别。依当面纹饰的差别分为三式。
I式 边轮内侧无凸弦纹。双竖线界格将当面分为四格,每格内饰卷云纹一朵,卷云纹末端的两条曲线与界格线相连。标本H296∶12,残存略小于二分之一,当背有切割痕。直径约16、边轮宽0.3~0.5、当面厚0.6、边轮厚1.8厘米(图六)。
II式边轮内侧无凸弦纹。双竖线界格将当面分为四格,每格内饰卷云纹一朵,其中一格内卷云纹末端的两条曲线与界格线相连,内侧饰“”形纹。相邻一格内的卷云纹内侧饰“”形纹,似乎是一“木”字,卷云纹两端曲线相连呈闭合状。标本T318①:1,残存略大于四分之一,边轮内侧捏成波状,当背有切割痕。直径约15、边轮宽0.5~1.2、当面厚1.5、边轮厚2.2厘米(图七)。
III式边轮内侧饰一周凸弦纹。双竖线界格将当面分为四格,每格内饰卷云纹一朵,卷云纹末端的两条曲线与界格线相连。标本H245:1,残存略大于四分之一,双竖线界格将边轮内侧凸弦纹亦分为四部分,当背有明显的切割痕。直径约17、边轮宽0.6~0.8、当面厚0.9厘米。
B型边轮内侧与当心各饰一周凸弦纹,当心凸弦纹内两条垂直相交的单线将当心分为四格,每格内分别饰三重曲尺纹。仅一式。
I式双竖线界格将当面分为四格,每格内饰卷云纹一朵,卷云纹末端曲线与界格线相连。标本L203:7,残存约二分之一,边轮不规整,当背有切痕。直径15.2、边轮宽0.5~0.8、当面厚1.3、边轮厚2.8厘米(图八)。
第八类:文字瓦当
文字内容为“平城”二字。出土数量较多,均为泥质灰陶,制作规整,个别陶胎内夹杂有砂砾,边轮处泥条盘筑痕迹明显。部分瓦当背面较平,边轮突出当面较高。当心饰一周凸弦纹,内部模印隶书“平城”二字,字体秀丽,双竖线界格将当面分为四区,界格线靠近边轮处各饰一朵卷云纹。均出土于汉代灰坑中,同时出土的还有大量绳纹板瓦和筒瓦残片。
依当面直径大小分为二型:
A型体型较大,直径14.7~15.9厘米。依字体笔画及线条特征分为二式。
I式“平”字第二划和第三划弯曲成勾状,“城”字的“”从弯折处断开且末端没有小勾,双竖线基本平行。标本H295:5,完整,当背有切割痕,并连接有部分筒瓦,筒瓦表面饰绳纹,内部有布纹,当背中心处有漩涡状抹痕。直径15、边轮宽1、厚3.1、当心径5.4、筒瓦残长9.2、筒瓦厚1.3厘米(图九)。
II式“平”字第二、三划呈直线,“平”字最后一划末端弯曲,“城”字的“”划呈“丁”字形且末端没有小勾,当面线条粗壮且双竖线不平行。标本H295:15,残存大于二分之一,当背连接有部分筒瓦。直径14.8、边轮宽1.1、边轮厚2.8、当面厚1.5~2、当心径5.3、筒瓦残长5.5厘米(图一○)。
B型体型较小,直径11.8~12.3厘米。仅一式。I式“平”字第二、三划呈直线,“城”字的“”划呈“丁”字形且末端没有小勾,边轮突出当面较高。标本H295:17,较完整,当背较平,不见有连接筒瓦的痕迹,当背边沿处为一周不规则凸棱。直径11.8、边轮宽0.9、边轮厚2.8、当面厚1.5~1.8、当心径4.5、边轮突出当面0.8厘米(图一一)。标本H295:20,残存大于二分之一,当背较平,从断面看应是先模印当面然后泥条盘筑边轮。直径约12、边轮宽0.8~0.9、边轮厚2.8、当面厚2、当心径4.5、边轮突出当面0.8厘米。
二、瓦当的年代
以往平城地区出土的战国秦汉瓦当数量不多,而且种类也很少,这批瓦当中很多都属于首次发现,除“平城”瓦当和部分卷云纹瓦当出土于汉代灰坑外,其余均出土于明清灰坑或近现代扰坑,所以对这批瓦当的断代只能通过与周边地区出土的战国秦汉瓦当相比较来进行。
第一类素面半瓦当是我国古代建筑中最早使用的瓦当种类之一,也是春秋时期较为流行的瓦当样式。在扶风召陈西周遗址[3]、秦咸阳城遗址[4]、侯马东周遗址[5]、闻喜大马古城遗址[6]、洛阳东周遗址[7]、临淄后李东周建筑遗址[8]、燕下都[9]等遗址中均有较多发现。秦汉时素面瓦当逐渐减少直至消失,距平城不远的内蒙古托克托县云中古城遗址[10]中就出土有汉代素面半瓦当。由于在平城地区以往的考古发掘中未曾发现过这类瓦当,我们认为这件素面半瓦当的年代下限应定为西汉时期。
第二类勾纹瓦当纹饰构图简洁,但由于残存较小而整体纹饰不明,其他地区亦很少有类似的瓦当出土,我们推测该瓦当的时代应不晚于秦代。这种当面主体纹饰构图比较简洁的瓦当在河南、陕西等地区均有出土。洛阳东周王城遗址出土的一件爪形纹半瓦当叫当面正中一条单线将当面分为两部分,左右各饰一爪形纹,纹饰较简单。凤翔县高王寺遗址也曾采集一件秦代饕餮纹半瓦当吗,当面纹饰简洁明快,富于图案化。
第三类动物纹瓦当当面不设界格线,主体纹饰为复合动物纹。动物纹瓦当是先秦时期陕西地区较为流行的一种,且颇具地方特色,其纹饰从单体动物纹发展为复合动物纹,当面区间从不设界格线到出现扇面形四区间国。陕西地区出土的单体动物纹瓦当,其时代约在战国前期和中期,瓦当当面没有区间界格的复合动物纹瓦当,其时代略晚于单体动物纹瓦当,可能流行于战国中晚期。这件动物纹瓦当当面布局与陕西地区出土的复合动物纹瓦当有很大差别,而与扇面形的四区间动物纹瓦当相近,所不同的是当面没有界格线。我们推测可能受到陕西地区的影响,其时代应属于战国中晚期。
第四类树木纹瓦当当面饰直枝树木纹与其他纹样的复合纹饰。该类瓦当应属于战国时期,仅出土一件,但由于残存较小而整体纹饰不明,从残存的直枝形树木纹来看,与临淄地区出土的战国直枝形树木纹瓦当相近,二者年代亦应相近。树木纹瓦当是山东临淄地区出土的齐国瓦当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当面纹饰通常是曲枝或直枝形树木纹与其他纹饰的复合纹饰[14],在战国时期非常流行。
第五类同心圆纹瓦当当面饰三道或四道同心圆纹,当心饰一乳钉。大同地区先秦时期曾先后分属于代国和赵国[15]。战国时同属赵国的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和卓资县城卜子古城遗址[16]、河北蔚县代王城遗址[17]均出土过同心圆纹瓦当,所以这类瓦当应属于战国时期。在山东泗水汴桥镇东周古城遗址[18]、辽宁铁岭市南郊邱台遗址[19]亦出土有类似的同心弧线纹半瓦当。
第六类叶纹瓦当的A型和B型,二者纹饰相同,但一为阳文、一为阴文。其中阴文瓦当这种表现形式在其他地区发现较少,燕下都出土的双兽饕餮纹半瓦当和云山珠纹半瓦当[20]就是阴文。此类瓦当外围的“{”形纹,则与山东临淄地区出土的马纹瓦当的“{”形边框相同[21],我们推测此类瓦当应属战国。
第七类A型瓦当当心为四朵卷云纹,这种卷云纹瓦当在我国其他地区出土较少,与洛阳中州路[22]出土的一件卷云纹瓦当当心纹饰相似。A型II式应晚于A型I式和III式,当面上的“”形纹,很像“木”字,可能吸收了汉代文字瓦当的一些因素。B型I式当心饰曲尺形纹的卷云纹瓦当在西汉中晚期较为流行,西汉京师仓[23]、汉长安城[24]、托克托县云中古城[25]等遗址均出土有类似的曲尺形纹,但当面的卷云纹形式有所不同。卷云纹是秦汉瓦当最主要的纹饰种类之一,也是纹样变化最丰富、流行地域最广的一种,这批瓦当的出土为秦汉卷云纹瓦当增添了新的内容。
第八类“平城”瓦当,从同时出土的绳纹瓦来判断,其年代属汉代无疑。从其他地区出土的汉代瓦当来看,界格线靠近边轮处饰卷云纹的做法与秦都咸阳遗址[26]、西汉京师仓遗址[27]出土的方格云纹瓦当相同。文字瓦当在汉景帝时开始出现[28],但数量不多,西汉中晚期陕西地区流行文字瓦当,其他省份也有较多文字瓦当出土。大同市城区曾发现过一件“平城”瓦当[29],据传是在北魏一号遗址南边仅一墙之隔的大同四中盖教学楼时发现的,从报道看,该瓦当属于第八类中的A型II式,由于是首次发现且无明确的地层佐证,也有人对它的真实性表示怀疑,北魏太官仓储遗址的这批“平城”瓦当明确出土于汉代灰坑中,则可证明该瓦当的真实性。
平城“虞、周属并州,春秋时北狄所居。战国属代,后属赵”[30]。秦置雁门郡,辖平城等十四县。两汉时平城亦属雁门郡,王莽时改平城为平顺,东汉复称平城[31]。关于汉平城的规模、地理位置,史书中的记载不多,而较多记载的是著名的白登之围:“七年,匈奴攻韩王信马邑,信因与谋反太原……高祖自往击之……遂至平城。匈奴为我平城,七日而后罢去”[32],“七年冬……上遂至平城。上出白登,匈奴骑围上……居七日,胡骑稍引去……”[33],平城也因白登之围而开始闻名于世。这批战国秦汉瓦当的出土,特别是“平城”瓦当的出土,为探索汉平城的位置提供了实物资料,也从侧面说明北魏平城是在汉平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