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那些事│寒假作业

小些时候吧,记忆中的过年。大概就是老家边上的烟花批发市场,说是市场,其实拢共也就三家店面,到了后来三家店面合成了一家,倒是有点“烟花超市” 的感觉在里面了。再后来,好像是出台了“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相关的法律法规什么的。于是,也就没有再后来了。
但是如今提起小时候的过年,那记忆中首当其冲的还是那三间烟花铺子。小时候的我,甚至不知道哪一天是过年,除夕,正月,大年初一,平安夜。这些日子是一样也分不清的。甚至不知道哪一天才是最重要的日子。只有“过年”这么一个笼统的印象,大概也就是在过年期间,有特别多的节日,仅此而已。 那时候的我,靠什么来分辨是否要过年了。便是那年年都要去的烟花铺子了。小时候的我,比起那种方块状的大烟花,我更在意那些小的炮仗。喜欢新奇的,现在还留在记忆中的,记得是螺旋状的扁扁的,大小也只有小孩手掌那么大,点燃引线,它会周身会喷出或红或绿的烟火来,然后转起来,转飞到半空中。在那老家村里昏暗的路灯下,在老家的院子里,在映着并不明亮的月光的小河边。 也许是因为回忆里的事物总是相对美好的,现在回想起来,也许那时候看着陀螺烟花的我,眼神里大抵也是跟着一起闪耀着焰火的。 早些时候,家里还没买车。买完烟花,大大小小的,说起来也不算是少的。总是骑着奶奶的三轮车,拉回到老家,重量大概也是不轻的,但记忆中没有“重”或者“累”的字眼残留。许是因为开心吧。 在“禁止燃放”之前,差不多是年年都放的。后来慢慢的,每年正月初一的晚上,家里的亲戚就会聚在我们家,家里人一起看烟花。跟着哥哥弟弟在院子里在烟花里,瞎跑。回忆起来,嘴角的笑是收不住的。
再长大些的过年,知道了钱的好处! 就从烟花毕业到了压岁钱。小财迷一般的,也正是应该收压岁钱的年纪。就特别爱串门走亲戚,见人也喊得特别勤快。拿到红包那更是必定回一个幸福的笑脸。记不太清是小学还是初中,总之很早。那时候说是为了培养我的理财能力,所以并没有所谓的“妈妈先帮你存着,以后长大了一起给你”的俗套的套路。只是告诉我,钱都给你自己管,但是今年的开支,包括学费什么的零用钱什么的,都在这里面了。我和爸爸都不来看,但是你账要记好,弄清楚你到底钱花在哪里了。 其实压岁钱是很多的,很多的亲戚,很多的爸爸的朋友。其实压岁钱是很多的,起初也是记账的。但到了后来,那时候小,也没什么要买的,都是一块两块的零食钱。慢慢的也就嫌麻烦了懒得记了。但总归心里有本帐,托福,现在花钱总归还是有点数的。嘛,这就是大孩子时候的我对于过年的认识了。压岁钱,压岁钱,压岁钱!!!
最后就是现在了,最近不是各种视频里都常有的话题么。 今年多大啦? 工作找到了没? 一个月多少工资啊? 开的什么车啊? 女朋友有了没? 再早个一两年,我是抱着幸灾乐祸的心态去看的。或者,仅仅只是觉得它只是一个梗,事实上也许并没有那么夸张。
看着天真的我,此刻的我笑出了声。一个叫“别人家”的孩子,已经找到了好工作,一个月拿着XX的工资,女朋友那是跟仙女一般的漂亮,还高学历,气质棒,贤内助,据说家世也不错。 是是是,承认了的,早早就承认了的。没有那种年轻人的死不服输,或者心高气傲。我承认了,无话可说。爸妈并没有对我说这些,只是大环境下。也许是过年没什么好寒暄的,总之开头的寒暄总是逃不开这么几句,于是几番对答下来。只好投降认输。所以,身处异国他乡求学的我,其实是害怕回家过年的。怕,哪怕是玩笑,已经在职场的弟弟妹妹突然间给我发一个红包。那该是有多么尴尬难堪。怕,长辈给我一个红包,然后没有给已经就职的弟弟。其实并不是什么大事,只是大环境如此。自己给自己压力,逼着自己走的快些。
过年,目前大概也就是这样。“U”型幸福感:呈U字形变化,20岁出头和老年时期幸福感最强,中年人感觉最糟糕。 哈,再过几年步入中年,再过个几十年成为老头之后。再来说说“记忆中的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