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家演奏赏析--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

1. 钢琴家简介
米凯兰杰利 (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 1920-1995),被国内的古典音乐爱好者尊称为“米神”,是著名的意大利钢琴家,被纽约时报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1] 米凯兰杰利于1920年1月生于意大利布雷西亚。米凯兰杰利在4岁以前所接受的教育主要来自他那极具音乐素养的律师父亲。此后,米凯兰杰利在布雷西亚的梵图里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后师从奇梅里 (Paulo Chimeri) 转学钢琴并同时学习管风琴与作曲。9岁时,米凯兰杰利开始在米兰作为私人学生师从安佛西 (Giovanni Anfossi, 李斯特的门生陶西格的弟子)。10岁时,米凯兰杰利开始了在米兰音乐学院的学习并于14岁完成学业。
米凯兰杰利的演奏生涯起初并不顺利,直至1939年参加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时获得一等奖并得到时任评委--法国钢琴家科尔托的赏识,演奏生涯才开始步入正轨。可好景不长,二战爆发,米凯兰杰利不得不停止了如日中天的演奏生涯,转而服役于意大利空军,不久后又加入反纳粹德国的地下抵抗组织。二战后期米凯兰杰利不幸被捕入狱,奇迹般地在八个多月的铁窗生涯后从俘虏营成功逃脱。战争结束后,米凯兰杰利恢复了演奏活动,并于1948年首次亮相于卡内基大厅,演出好评如潮。自50年代到70年代,米凯兰杰利进入演奏生涯的黄金时期,诸多演奏会和录音都出自这一时期。指挥家切利比达克 (Sergiu Celibidache, 1912-1996) 称自己在与米凯兰杰利合作时将他视为共同的指挥,而非仅仅是一位钢琴家:“米凯兰杰利创造色彩,他是一位指挥”。[2]
米凯兰杰利的教学活动始于60年代,指导出一批杰出的学生,包括阿格里奇 (Matha Argerich, 1941 - )[3]、波里尼 (Maurizio Pollini, 1942 - )[4]、莫拉维奇 (Ivan Moravic, 1930-2015) [5]、斯图尔特 (Paul Stewart) [6]、Vladimir Krpan [7]、Aldo Antognazzi、Lucia Passaglia、Carlo Dominici。
2. 演奏赏析
拉威尔《夜之幽灵》的创作灵感源于法国浪漫主义诗人阿洛伊修斯·伯特兰 (Aloysius Bertrand, 1807 - 1841) 的散文诗集《夜之幽灵》。与原作诗集一样,拉威尔的这部同名组曲由‘水妖’、‘绞刑架’、‘幻影’ 三首作品组成。其中,作品‘水妖’描述的是水中的女妖用歌声引诱路人到访位于湖底的宫殿。
引子起始,密集排列的三十二分音符中,三和弦与半音不断交替重复,米凯兰杰利以柔和但轻巧的指触为听众徐徐揭开帷幕。左手的主题旋律在精妙的力度控制下从右手音域临近的密集的三十二分音符中脱颖而出,宛如从远方蔓延而来。自第14小节起,乐曲的织体开始略有变化,右手和声几乎不变而音域拓宽两个八度,左手的主题旋律变为八度琶音。随后左手的分解九和弦跑动在米氏的缓缓流动,似平静的湖面隐隐泛起涟漪。触键、踏板、和力度控制的精妙结合勾勒出氤氲神秘的气氛。至第23小节,和声与织体的再次变化,米氏的略微提高的音色亮度犹如湖面波纹荡漾,水妖渐渐浮出水面。在乐曲随后的篇幅里,米氏巧妙地利用曲式特点,在主题每一次再现时音色愈渐明晰清澈。进入第51小节,持续而富有表现力的歌唱 (le chant bien soutenu et expressif) 为后续的高潮埋下伏笔。第55小节,同样旋律素材下,织体的变化与力度的加强,昭示在水妖邀请的愈发殷切。随即,左手和声进行的轮廓在米氏指尖下冷峻的pianossimo中渐强,右手迷离的下行双音勾勒出路人理智的逐渐崩塌,抉择艰难。和声在米氏精妙的手指与踏板控制下,一路被推向fortissimo的山巅。在三十二分音符琶音的波涛骇浪之后,路人的婉拒使得水妖眼泪沾裳,继而又放声大笑,消失于波浪之中。随着力度归于pianossimo,湖面波涛趋于缓和。乐曲尾声,一份极具幻想性的音画在灿烂辉煌的双手琶音中消散。
《夜之幽灵》作于拉威尔创作的黄金时期 (1905年后至一战前),其钢琴织体写作的复杂与艰深程度足以称得上近现代钢琴文献的顶端之一。其中,‘水妖’的技术难度虽然距‘幻影’稍逊一筹,但仍是对于演奏者的技术、音色、控制力要求极高的作品。在此版演绎中,拉威尔极具拼接感的多样织体在米凯兰杰利的指尖下驾轻就熟,曲式脉络被呈现地清晰明了却不丧失演绎上的戏剧性,诠释思路清晰且毫无不恰当的浪漫化倾向(如乐思中的自我意识过剩)。
3. 对当代钢琴演奏者的启发
米凯兰杰利对此曲的诠释对当代钢琴演奏者而言具有极高的学习价值。在笔者看来,米氏在钢琴演奏上的杰出成就,根源于其极佳的耳力、完美主义的态度、精湛的控制能力。任何一样乐器的杰出演奏者,在奠定技术基础后,其音乐家素养的精进,极大概率会经历这样一条轨迹:先有在不断聆听中建立起来的高艺术规格的听觉审美;通过思维的规划、意识的指挥、完美主义态度的激励,而后以精湛的技术使自身的演奏不断逼近脑海中音乐的理想音响效果。在这其中,挑剔的耳朵、高效又发散的思维,以及两者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演奏理念,才是真正的技艺。而强劲的手指机能,只是在打磨技艺时的一个副产品。
米凯兰杰利的演奏给笔者带来的最大感触在于:乐曲的练习在达到百分百的完成度后,仍旧需要经过一个打磨雕琢的阶段,以力求呈现时的尽善尽美。诚然,不同听众对于同一演奏风格的看法各不相同。一如,在第二届布鲁塞尔国际钢琴比赛时,评委鲁宾斯坦 (Arthur Rubinstein, 1887-1982) [8] 评价米凯兰杰利是“不令人满意的,虽然已经展示了其毫无瑕疵的技巧”;但在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上,米氏的演奏却被评委科尔托誉为“一个新的李斯特”。对于自身应当开发如何的演奏风格上,还需当代的钢琴演奏者们独立思考、自行斟酌。最后,祝愿大家琴艺日益精进、前程似锦!
[1] ommasini, Anthony (13 June 1995). "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 Reclusive Pianist, Is Dead at 75". The New York Times. p. B7.
[2] "Radio Swiss Classic - Music database - Musician"
[3] 阿根廷钢琴家,第7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冠军
[4] 意大利钢琴家,第6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冠军
[5] 捷克钢琴家
[6] 加拿大钢琴家
[7] 克罗地亚钢琴家
[8] 美籍波兰钢琴家,以对肖邦作品的演绎而闻名
卢老师
弗雷钢琴工作室
2023/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