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20】第六章第五节:长时记忆
知识点如下——
第六章 记忆
第五节 长时记忆
一、什么是长时记忆
No.1:什么是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
书上定义——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
保持时间:永久性的存储,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
容量:无限;
来源:大部分——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加工,小部分——印象深刻而一次获得。
作用——存储着我们过去所有经验和知识,为所有心理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意义—
有组织的知识系统,对人的学习和行为决策有重要意义——
使人能有效地对新信息进行编码,以便更好的识记;
使人迅速有效地从头脑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以便解决当前的问题;
知识系统的组织程度不同,提取的速度不同,知觉、语言理解和问题解决的速度也就不一样。
二、长时记忆的编码
A.长时记忆的编码形式——
No.2:什么是长时记忆的信息编码?
书上定义——把新的信息纳入已有的知识框架内,或把一些分散的信息单元组合成一个新的知识框架——将材料进行组织可以使输入信息有效地进入长时记忆。
研究——
主要方式:语义编码;
例子:在记忆一系列语词概念材料时,人们总是倾向于把它们按语义的关系组成一定的系统,并进行归类;
应用:人们将材料进行归类,并形成一定的系统,有助于信息进入长时记忆。
B.影响长时记忆编码的主要因素
a.编码时的意识状态
实验——
过程:给被试呈现不同颜色的字母,如O,B,P,C,O,R,B,要求被试记住其中有几个字母O,然后问被试这些字母是什么颜色;
结果:在有意编码的情况下,被试对字母O的数量回答得最准确,对其他问题或者错误较多,或者不能回答;
结论:没有记忆的意图,编码的结果往往不够准确。
实验——
人物:海德、詹金斯;
过程
要求被试以每秒钟读一个单词的速度读一张有24个单词的词表,然后要求他们回忆这些单词;
把被试分为七个组——
第一组为有意学习组,要求被试在词表呈现后立即回忆这些单词;
第二组到第四组为伴随学习组:第二组要求被试按“愉快与不愉快”的程度来评价每个单词;第三组要求被试指出每个单词中是否包含字母“E”;第四组中要求被试计算每个单词的字母数;
第五组到第七组为混合组:他们得到了有意学习和无意学习的混合指示,既要分别完成二、三、四组中的一项任务,又要回忆所有的单词;
结果:第一、二、五组效果一样,第三、四、六、七组效果最差;
结论:无意识的伴随学习条件下,只要被试对词进行了意义加工(判断愉快-不愉快),被试的回忆成绩就和有意学习条件下的成绩一样;相反,如果被试只对单词的外形结构(如找出字母E或计算字母数)进行加工,那么,这种加工就会干扰被试的回忆成绩。
b.加工深度
实验——
内容:在实验中将被试分为两组——
第一组主要记住一些具有“主-谓-宾”结构的简单句子
第二组被试用句子中的主语和宾语另造句子,然后进行回忆
检查时只给两组被试提示主语,要求他们回忆宾语;
结果:第一组的回忆率为29%,第二组为58%;
结论:第二组被试的句子是由自己编造的,他们对句子的主谓宾关系,作了较深入的分析和考虑,比第一组被试对材料的加工深一些,因而记忆的效果也要好一些。
三、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
A.信息存储的动态变化
性质——长时记忆中信息的存储是一个动态过程。
分类——
量的方面:存储信息的数量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
质的方面:由于每个人的知识和经验不同,加工、组织经验的方式也不同,人们存储的经验会出现不同形式的变化—
|.内容简略和概括,不重要的细节将逐渐趋于消失;
||.内容变得更加完整、合理和有意义;
|||.内容变得更加具体,或者更为夸张和突出。
实验——
人物:卡密克尔
过程:给被试看12个刺激图形,然后将被试分为两组——
其中一组被试听到左边一行物体的名称,另一组被试听到右边一组物体的名称;
然后要求被试回忆并画出图形;
结果:被试所画的图形与原来呈现的图形之间有很大的变化,大约有3/4的图形被歪曲了,而且歪曲的图形都与他们听过名称的事物的形状类似
实验——
人物:巴克莱
过程:给第一个被试呈现一张图片,要求他根据自己的记忆画下来,然后将这张图片交给第二个被试看,并让第二个被试根据自己的记忆画下来,再交给第三个被试……这样依次进行下去,直到第18个被试;
结果:最后一个被试凭借自己的记忆所画出的图片与原图片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记忆恢复(reminiscence)现象—
定义:学**种材料后间隔一段时间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实验过程——巴拉德——要求一些12岁左右的学生用15分钟学习一首诗,学习后让他们写下所记忆的内容(即时回忆),以后隔1天、2天、3天和7天继续测量所记忆的内容;
实验结果——第二、第三天的保持量都比第一天的回忆数量多,这种现象在儿童期比较普遍,随着年龄的增长,它将逐渐消失。
B.信息存储的条件与方法
a.组织有效地复习——
地位——与遗忘进行斗争的首要条件是组织识记后的复习——复习在存储中有很大的作用:刺激物的重复出现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没有复述的信息是不可能进入长时记忆的。
注意——
复习要及时
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的效果好:复习间隔先短后长——
集中复习:连续进行的复习;
分散复习:复习之间间隔一定的时间;
阅读和重现交替进行——可以提高复习的效率:重现能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看到成绩,增强信心,发现问题和错误,有利于及时纠正,抓住材料的重点和难点,使复习更具有目的性——比连续诵读的效果好;
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复习要注意材料的序列位置效应,对材料的中间部分要加强复习。
b.利用外部记忆手段——
记笔记;
记卡片;
编提纲;
有时还可将需要存储的内容存入计算机等。
c.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危害大脑的因素——
严重营养不良,尤其是缺乏蛋白质;
吸.毒
酒精中毒;
脑外伤等。
四、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基本形式——
A.再认(recognition)
No.3:什么是再认?
书上定义——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特点—
再认的效果随再认的时间间隔而变化——从学习到再认的间隔时间越长,效果越差;
再认有时会出现错误,对熟悉的事物不能再认或认错对象——引起错误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接收的信息不准确,对相似的对象不能分化,情绪紧张等;脑损伤也能引起在人的错误,如各种不识症等。
B.回忆(recall)
No.4:什么是回忆?
书上定义——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以形象或概念的形式在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特点—
回忆通常以联想为基础——联想定义: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活动;
在回忆过程中,经常会发生提取信息的困难,这可能是由于干扰所引起的——
“舌尖现象(tip of tongue)”——明明知道,当时又回忆不起来的现象,即话到嘴边说不出—
克服方法——当时停止回忆,经过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回忆,这时要回忆的事物可能就会很容易想起来了。
No.5:再认与回忆——
联系——两者没有本质区别。
区别——
再认比回忆简单、容易;
有些事物能够再认,但不能回忆;
个体心理发展来看,再认比回忆出现得较早——孩子生后半年内,便可再认,而回忆的发展却要晚一些。
C.长时记忆信息提取的线索
No.6:什么是长时记忆信息提取的线索?
书上定义——能够帮助长时记忆提取的刺激、情境或者事件等都可以是提取的线索。
重要线索——
a.情境(context)——
情境依存性的记忆(context-dependent memory)——提取信息时的情境和编码时的情境越相似,越有助于记忆的现象。
例子:在学习时的教室参加考试比陌生的地方参加考试,成绩可能更好些。
原因:学习时情境因素也被编码进入了长时记忆中,这些情境因素在以后的回忆中就成为有效的提取线索帮助回忆学习过的内容。
b.心理状态(state)
状态依存性的记忆(state-dependent memory)——提取信息时的生理或者心理状态和编码时的状态越相似越有助于记忆的现象。
实验——
人物:艾奇;
对象:躁狂-抑郁两级情绪紊乱的患者(maniac-depressive disorder);
过程:在没有明显外在原因的情况下,情绪不断在极度兴高采烈和极度抑郁间变化;
结果:这些患者心情极好时,更多回忆出高兴的事情,而心情极度抑郁时,更多回忆出不高兴的事件。
原因:学习时的内在的生理或心理状态也会被编码进入长时记忆,这些状态作为一种提取线索也能促进记忆中信息的提取
结论——编码时建立各种记忆的线索,提取时利用这些线索,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我们记忆的成绩。
五、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
A.遗忘的一般概念
No.7:什么是遗忘(forgetting)?
书上定义——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有困难就是遗忘。
分类——
不完全遗忘——再认不能回忆;
完全遗忘——不能再认也不能回忆;
临时性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重现;
永久性遗忘——永久不能再认或回忆。
B.遗忘的进程
a.时间
实验—
人物:艾宾浩斯
结果: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结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the curve of forgetting):将实验的结果绘成曲线。
b.影响遗忘进程的其他因素——
||.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对熟练的动作和形象材料遗忘得慢;
对有意义的材料比对无意义的材料遗忘要慢得多;
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情况下,识记材料越多,忘得越快,材料少,则遗忘越慢。
启示:学习时要根据材料的性质来确定学习的数量,一般不要贪多求快。
|||.学习的程度——
低度学习:对材料的识记没有一次能达到无误背诵的标准;
过度学习:如果达到恰能背诵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
低度学习的材料容易遗忘,过度学习的材料比恰能背诵的材料记忆效果要好一些;
过度学习有一定限度,花费在过度学习上的时间太多,会造成精力与时间的浪费。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实验—
内容:实验者要求被试学习32个单词的词表,并在学习后要求他们进行回忆,回忆时可以不按原来的先后顺序;
结果:最后呈现的项目最先回忆起来,其次是最先呈现的那些项目,最后回忆起来的是词表的中间部分;正确率上,最后呈现的词遗忘得最少,其次是最先呈现的词,遗忘最多的是中间部分。
系列位置效应(serial position effect)——回忆系列材料时发生的现象——
近因效应: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
首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
V.识记者的态度——在人们生活中不占重要地位的、不引起人们兴趣的、不符合一个人需要的事情容易出现遗忘。
C.遗忘的原因
a.衰退说
内容——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局限性:很难用实验正式,因为一段时间内保持量的下降,可能是由于其他材料的干扰,而不是痕迹衰退的结果;有些实验已证明,即使在短时记忆的情况下,干扰也是造成遗忘的重要原因。
b.干扰说
内容——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一旦干扰被排除,记忆就能恢复,而记忆痕迹并未发生任何变化。
|.前摄抑制(proactive inhibition)——先学习的内容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实验一——
人物:安德伍德
过程:实验者要求两组被试学习字表——第一组被试在学习前进行了大量的类似学习和练习,第二组被试没有进行这种练习;
结果:第一组只记住了字表的25%,第二组记住了70%。
实验二——
人物:斯拉墨卡
过程:被试是36名大学生,材料是4个相当难的句子,每句都由20个字组成,而且内容都很相似;
结果:前摄抑制随前行学习材料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也随保持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倒摄抑制(retroactive inhibition)——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实验——
过程:让被试识记无意义音节后,休息5分钟,再进行回忆,或者,让被试在识记和回忆间从事了其他活动;
结果:前者回忆率为56%,后者回忆率为26%;
结论:后面从事的活动对前面的学习起了干扰作用,因而使成绩下降;干扰可能是遗忘的重要原因;
影响因素——受前后两种学习材料的类似程度、难度、时间安排以及识记的巩固程度等条件的影响——
如果前后学习的材料完全相同,后学习即是复习,不产生倒摄抑制;
在学习材料由完全相同向完全不同逐步变化时,倒摄抑制开始逐渐增加,材料的相似性达到一定程度,抑制作用最大,以后抑制又逐渐减弱,到了先后识记的材料完全不同时,抑制的效果最小。
c.压抑说
内容——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了,记忆也就能恢复——与状态依存性的记忆相关。
d.提取失败
内容——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我们之所以对一些事情想不起来,是因为我们在提取有关信息的时候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retrieval cl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