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永嘉之难 第十三节 倒塌的危墙

2021-09-20 15:41 作者:史图馆  | 我要投稿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本文作者:锦帆游侠

面对来势汹汹的汉军,洛阳城中人人自危,纷纷逃难,城中的粮食一天比一天见少。

司马越向天下的藩镇重臣发出诏书,号召他们前来勤王。司马炽特意让使者着重加了一句:“告诉那些地方的藩镇,如果他们早点来,朝廷还能有救,来晚了就只能给我收尸了!”

但诏书发出去后,便如同泥牛入海,再没有什么声响。

有的人不想救,比如王浚;有的人想救来不了,比如刘琨;而有的人是想救,但门都出不去,这人便是荆州都督山简。


山简本来派都护王万率兵前去援救洛阳,但刚过涅阳就遇上了王如的流民军。王如将王万一顿暴打,趁机劫掠沔水和汉水沿岸,进逼襄阳。结果山简在襄阳被团团围住,本来想去救人的他也成了求救的人。

荆州刺史王澄这时候在江陵,他本来也有救援洛阳的打算,但得知山简被包围,反正一只羊是放,两只羊也是赶,不如顺路去解襄阳的围。

到达宜城附近的沶口后,援军距离襄阳已经近在咫尺。王澄派使者前去跟山简通消息,结果被王如的同伙严嶷发觉,严嶷将计就计,派人伪装成襄阳城逃出的人,去面见使者。

使者问:“襄阳城丢了吗?”

“昨天早上城池就被攻破了,都督已经被俘。”

使者得知消息大惊,急忙回来汇报王澄,王澄信以为真,一溜烟就跑回了江陵。眼看援军迟迟不来,山简也只得放弃襄阳,撤退到了夏口。

过几天,王澄才知道上了当,他觉得十分丢脸,又死要面子不想承认,便找了个运粮不济的理由,把锅甩给了属下。

荆州这边打得一塌糊涂,援军是没希望来了,洛阳城中人人自危,许多人甚至提议迁都以躲避锋芒。为了安定人心,尽管自己心里也在打鼓,王衍还是卖掉了自家的牛车,拒绝了迁都的提议,以安定人心。

[1]荆州局势图

再说石勒这边,自从他被王赞击败后,便退回了文石津,又打起了进攻王浚的主意,结果被王浚的鲜卑骑兵所击败,被迫渡过黄河逃跑。

过河后,石勒烧掉了战船,丢下了构筑的营地,在繁昌攻杀了西晋的襄城太守崔旷后,兵锋直指南阳而来。

荆州的流民军表面上顺从汉国,实质上是自立的状态。石勒的到来让他们极度恐慌,生怕石勒把他们给吞并了。于是王如、侯脱、严嶷等人凑了一万人驻扎在襄城,阻止石勒继续南下。

石勒眼都不眨,迅速将这一万人俘虏,一直冲到了宛城的北山下,很快逼近了王如。王如十分害怕,给石勒送来了一批财物和车马,并请求和石勒结为兄弟,以免石勒打上自己的主意。

其实,王如还存着自己的小心思:他本来就和侯脱不和,如今侯脱驻扎在宛城,他自己则驻扎在穣城,如果能借助石勒的力量消灭掉侯脱,自己就有了壮大地盘的机会。

这一点,石勒也十分清楚。于是他将计就计与王如结盟,随后立即号令三军鸡叫就出发,天亮就到达了宛城的城门,迅速展开了进攻。由于石勒动作十分迅速,宛城的守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虽然还有一些零星的防御,但宛城还是在十二天内失守了。

附近的严嶷得知消息准备来救援宛城,但已经晚了一步,大势已去之下,只得向石勒投降。石勒处斩了侯脱,将严嶷送到平阳,兼并了这支流民军,大大壮大了自己的力量,而后他转而南下在襄阳附近大肆劫掠了一通。

壮大的石勒下一个目标便是自己的“好兄弟”王如了。石勒亲自率领三万人回师进攻王如,考虑到王如的兵力也不少,于是石勒屯兵襄城,准备稳扎稳打。

王如派自己的弟弟王璃带领两万五千人,假装前来犒劳石勒的军队,准备向石勒发动袭击,石勒识破了王璃的计谋,迅速消灭了王如,势力一度到达了长江以西。

[2]石勒与荆州流民军的对峙


[3]公元310年11月

局势一片大好的石勒逐渐有了称雄江汉的野心,但张宾却在成功的背后看到了隐患:石勒的战线过长,补给跟不上,同时他占据的地盘附近强敌环伺,在这里立足的根基也不足,应当趁早见好就收,及时返回。

石勒没当回事,而不久后,张宾的预言确实一一得到了应验。为了确保江东的安全,司马睿派王导前往讨伐石勒,而这时候石勒军中已经断了粮,又爆发了疫病,死了许多士兵。石勒这才发现张宾的预言多么准确,他从善如流,迅速采纳了张宾的谏言,果断焚烧辎重渡过沔水,劫掠江夏,沿着大别山一线撤回中原。至此,他真正认识到了这位谋士的能力,在日后的决策过程中,他对张宾言听计从。


掌管荆州的山简和王澄总算松了一口气,但好不容易平息的风波却又让他们泛起了千层浪。

这时候,散布在荆州和湘州之间的巴蜀流民仍然在和本地土著反复扯皮,他们甚至占据乐乡,掀起了反旗。南平太守应詹和醴陵令杜弢一起击败了这批流民,王澄也派人加入了围剿的行列之中。

流民们打不过官军,只好向王澄投降。但他们没想到的是,王澄包藏祸心,假装同意他们投降,暗地里却将他们的妻子儿女作为战利品许给了手下的士兵们,让他们将流民们一一沉入长江,因此而死的流民有八千人之多。

残存的流民们更加痛恨王澄,他们再一次聚在一起反抗王澄的暴政。结果湘州有一个小官和流民中的一个小首领有矛盾,便向湘州刺史打报告,说流民们都要趁机作乱造反。刺史相信了他的诬告,准备将流民们全部诛杀干净。

流民们眼看自己已经失去了一切活路,干脆心一横:你们不是逼我们没活路吗?那你们既然认为我们要造反,我们就反给你看!

他们拥戴在当地拥有一定声望和势力的醴陵令杜弢为首领,真正在荆州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起义。

[4]公元311年1月

经过石勒的袭扰和荆州流民们此起彼伏的起义,洛阳的南方也已经变得危机四伏。眼看局势进一步走向恶化,司马越打算主动出击,前往兖州和豫州召集军队以寻求和石勒决战的机会。

司马炽虽然讨厌司马越,但如今保卫洛阳的希望全在司马越身上,他有些害怕,哀求司马越道:“现在局势如此危急,朝廷社稷全仰仗您,您怎么能够离开京城呢?”

“留在京城也是坐以待毙,不如拼死一搏,如果臣能战胜,则社稷还有振兴的希望。”

司马炽留不住司马越,只得同意,但几天后,他看到眼前的场景,却惊呆了。


司马越这次出征,将洛阳城内仅存的四万生力军全部带走了,此外朝中绝大多数的公卿大臣,包括太尉王衍在内也随同出发。

为了保证自己出征在外时权力不旁落,司马越还组建了随军的临时尚书台,也即行台。可以说,留给司马炽的基本是个空架子了。

要说司马越是准备放弃洛阳,只顾自己,倒也不准确,因为他把自己的夫人裴妃和世子司马毗也留在了洛阳。司马越确实是真心想挽救国家于水深火热之中,只是他心里也有着小九九,担心自己失去权力后会落得一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因此他一刻也没有放弃对司马炽的戒备。

为了死死盯住司马炽,司马越留下自己的亲信李恽和何伦守(jian)卫(shi)京(huang)师(di),又任命潘滔为河南尹,主管洛阳的政务,而后带着大军出发了。

其实,要挽救朝廷的危局,只有司马炽和司马越不计前嫌,同舟共济,先把眼前的难关渡过,才有得以喘息的机会。但可惜,他们双方都对彼此怀着极大的戒心与仇恨,自然,局势也一步一步朝着毁灭的方向前进了。


被搬空的洛阳城缺少守卫,治安也随之一落千丈。各个衙门都要挖掘壕沟防备周边的盗贼流民,洛阳周边的粮食早已被劫掠一空,城中饥民横行,连宫殿内都布满了饿死的宫人。

司马炽的双眼布满了怒火,不仅仅是因为司马越将他变成了一个光杆皇帝,更为过分的是,司马越刚走,留守的何伦就将司马炽的两个姐姐,也即司马炎的女儿广平公主和武安公主给强奸了。竟陵王司马楙还添了一把火,向司马炽表示打算聚集一批人去讨伐何伦。

司马楙之所以替司马炽出头,是为了搞死在八王之乱中和他有过矛盾的司马越。而司马炽看有人出头办事,自然乐得答应。

但洛阳城中留守的兵力大多都是司马越的人,司马楙的讨伐很快失败,得知风声的何伦怒气冲冲去找司马炽算账。

“听说陛下授意竟陵王讨伐臣,可有此事?”

司马炽吓得魂不附体:“那都是竟陵王自己的主意,朕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知道。”

“那就请陛下好之为之!”何伦懒得废话,直接带着士兵去讨伐司马楙,把司马楙赶出了洛阳。


这时候,司马越刚刚离开洛阳到达项城,自任为豫州牧,一边等待着和石勒交战的时机,一边等待着地方大员们的支援。

但司马越没有等到援军,却等来了一封密信。这封密信是扬州都督周馥给朝廷的奏疏,大意是洛阳危险,请求朝廷迁都到寿春,他已经和僚属华谭一起准备了三万精兵、十五万斛米以及十四万匹丝绢,以供朝廷的使用与开销。同时还请求朝廷把黄河以北交给王浚苟晞这些人,黄河以南则交给他周馥管辖。

司马越气得浑身发抖:之前他在洛阳的时候广发诏书,没有一个人前来勤王,现在周馥凭空多出了这么多物资,一看就是准备送给司马炽做人情的,还说什么黄河以北交给苟晞和王浚,黄河以南交给他周馥,一看就是没把司马越放在眼里。

更为可恨的是,司马越已经组建了行台,也就是说国政大事一律在他的军营中处理,周馥这封诏书却直接和洛阳沟通,摆明了是不鸟司马越。


气愤的司马越当即下令淮南太守裴硕和周馥一起前来解释清楚。周馥当然不肯来,让裴硕先走一步,裴硕很明白司马越的心思,便诈称得到了司马越的诏命,先下手进攻周馥。两边一通乱战,裴硕打不过周馥,便向司马睿求救。

出于之前和司马越合作的友好关系,同时也为了保证江东地盘的稳固,司马睿派出甘卓帮忙。十来天后,甘卓击败了周馥,周馥逃到了豫州,被司马腾的儿子司马确所抓获,几天后便气死了。

顺便交待一个小插曲,司马确几天后便在南顿遇上了回师中原的石勒,他的人头很快就成为了石勒的战利品。

[5]公元311年2月

司马睿对司马越的帮忙也仅限于此了,他对纷乱的中原并不感兴趣,只想经营好自己在江东的一亩三分地,保全自己地盘上的安宁。


对司马越而言,他的麻烦事远远没有结束。

在洛阳的司马炽内心对司马越的仇恨愈加炽烈,他突然想起了一个人,这个人同样对司马越恨之入骨,一定能帮上自己的忙。

他想到的人是青州都督苟晞。

不久前,苟晞曾经上了一封奏疏,向司马越控诉潘滔等人几次三番给自己捏造无中生有的罪名,请求司马越杀掉这些搬弄是非的小人,同时,他还请司马越将他的幕僚刘洽送来青州当自己的下属。司马越自然不会为了苟晞牺牲自己的亲信,便拒绝了苟晞的要求,两人的关系也越来越恶化。


这时候,苟晞所管辖的青州正被汉国将领曹嶷闹得鸡犬不宁,双方打得有来有回,暂时处于下风的的苟晞逃到兖州,征募了几千士兵准备缓上一口气。

[6]公元310年12月

司马炽要求苟晞讨伐司马越的诏书正是这时候送来的。按说这时候司马越算是去对付当前的大敌汉国的,但司马炽将自己的私人恩怨凌驾于国家大事之上,居然要苟晞暂时放下曹嶷不管,将主要力量放到和司马越的内斗当中来。

在司马炽的授意下,永嘉五年的三月,苟晞派五千兵进驻了洛阳,抄了司马越的后路。司马越留在洛阳主持政务的潘滔被通缉,被迫逃亡,不知所踪。而后司马炽任命苟晞为大将军,同时让苟晞昭告天下,将天下大乱的责任全推到司马越的身上,给他安了一个“国贼”的帽子,号召大家共同声讨司马越。


司马越这时候还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虽然他将司马炽给架空了,但不管怎么说,自己也一直在努力对抗石勒,保卫着司马家的江山。可如今他最大的敌人居然并不是眼前的石勒,而是他亲手拥立的皇帝和曾经的结拜兄弟,这让司马越的心凉透了。

司马越还抱有一丝侥幸的希望,直到他手下的侦察兵在虎牢关附近截获了司马炽和苟晞往来的书信,他才相信这一切是真的。

盛怒之下,他下达了声讨苟晞的罪状,并派人与徐州刺史裴盾一起讨伐苟晞。做完这一切,司马越仿佛觉得心里被重重击了一拳:他实在不能理解,自己怎么说也算是在为江山社稷操心,却要落得这样一个结果。


司马越喷出一口鲜血,随即昏倒在地,好不容易醒来之后,让人找来了太尉王衍,将身后事托付给了自己的搭档,而后忧愤而亡。

项城正是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平定淮南三叛的出发地,晋王朝的根基也是在此一步一步被奠定的,而如今这里成为了司马越的葬身之地,他也将在这里目睹先祖的基业一步一步走向穷途末路。

作为“八王之乱”最后的“胜利者”,应该说司马越还是做了一些挽救危局的措施的。虽然他擅权自重,一手遮天,但他掌控权力总算还是为了方便自己实现匡扶社稷的目的。只是他没有搞好和司马炽的关系,也没有实现对苟晞的许诺,导致他们站到了司马越的对立面,成为了司马越的绊脚石。


司马越死后,在项城的官员们群龙无首,推举王衍出来主持局面。但王衍连连摆手:“我从年轻时就不想做官,只是无奈才做到了三公的位置上,这样的重任怎么能托付给我呢?”

呸,不想做官还当上了三公,要是想做官那还得了?大家一致向王衍投来了鄙视的眼光。但王衍不想出来担责任,还是要找一个主心骨,于是大家找到了襄阳王司马范(死在贾南风手里的楚王司马玮的儿子),司马范也连连拒绝。

大家这下没辙了,于是公卿们和王衍一起商量了一个主意,决定先带着司马越的棺椁前往司马越的封地东海国下葬,再商量之后的主意。

没过两天,在洛阳的何伦和李恽也得知了司马越的死讯,慌忙带着司马越的夫人裴妃和世子司马毗以及其他宗王仓皇逃出洛阳,洛阳城中的不少百姓也跟着逃了出去。司马炽这时候还不忘给司马越踩上一脚,将司马越贬为县王,并将苟晞封为大将军,接替司马越掌控兵权。


一直在中原地区游荡的石勒自然没有漏掉朝廷陷入内乱的消息,他带领一批轻骑迅速出击,很快在宁平城追上了王衍等人的大军。

石勒带来的士兵虽然不多,但四万晋军本来就毫无战意,又没有人出面指挥,一交战便陷入了崩溃。石勒命令骑兵四下分割包围,反复冲杀,很快晋军士兵们的尸体便堆积如山。除开士兵们之外,随行的宗王、公卿、官吏、平民大多也死于这场战火,死者足足有十余万人,成为了一片人间地狱,晋王朝所残存的最强生力军便这样毁于一旦。

包括太尉王衍、襄阳王司马范、齐王司马超(司马冏的儿子)在内的许多公卿和宗王纷纷成为了俘虏,司马越的棺椁也落到了石勒的手中。


石勒当着俘虏们的面,将司马越的棺材剖开,并将他的尸体一把火烧掉,对着俘虏们表示:“天下之乱都是这个人引起的,且看我烧了他的尸体以谢天下!”

俘虏们大气不敢出,石勒看了看正在瑟瑟发抖的王衍,问道:“你说说,晋朝怎么成了这副样子?”

王衍正了正自己的衣冠,顿顿心神,决定好好发挥一下自己的口才。他滔滔不绝地将从司马衷上台,贾南风专权引起的八王之乱开始的每件事娓娓道来,将每场动乱的来龙去脉说得头头是道。其间,王衍还反复表示,自己无心为官,从不参与朝廷政务,因此和这些政争动乱毫无关系。

总而言之一句话:晋室发展到今天,都是皇帝、贾南风、宗王和其他公卿造成的,和我王衍没有半点关系!

说完一切,王衍看石勒的神色没有什么变化,便加上了一句:“以您的才能,足以经天纬地,给汉国效力实在是屈才,为什么不考虑称王称帝,建立基业呢?”


听完王衍的话,石勒一声冷笑:“你年轻的时候就出来做官,名闻四海,坐在这样的高位上,还说什么自己没有做官的意愿,简直是放屁!破坏天下的人,不是你这老东西还能是谁?”说完,石勒便让手下将王衍给拖了下去。

公卿们吓得浑身发抖,纷纷向石勒表示自己只是小虾米,不是什么重要人物,想撇清自己的关系。只有襄阳王司马范算是明白自己的死期已经到了,不如死得有尊严一点。他鄙夷地看着身边磕头如捣蒜的公卿们说:“今天都到了这种情况了,还有什么好说的!”


石勒有些赞许司马范的表现,他也实在拿不准该如何处理这些王公大臣们,便询问自己的属下孔苌:“我闯荡天下多年,从没见过这么多王公大臣们,你看能给他们一条活路不?”

孔苌回答:“这些人都是晋朝的高层人物,终究不会为您所用,杀了也没什么好可惜的。”

石勒点点头:“说的是,不过这些人都是有身份的人物,不宜用刀剑加身。”

当晚,石勒让士兵们将这些王公大臣们逼到一堵危墙之下,公卿们战战兢兢地问:“你们,你们要干什么?”

“干什么?留你们一条全尸!”

随着一声巨响,公卿们纷纷被埋在了墙下。

[7]宁平城之战

何伦和李恽没逃多远,也被石勒的骑兵追上,司马越的世子以及宗室中的四十八位宗王也死在石勒士兵们的刀下,何伦和李恽趁乱逃走,而裴妃则在战乱中被卖为奴隶。

由于裴妃在司马睿出镇建邺的事上帮了不少忙,得知消息的司马睿派人前往江北寻找裴妃和司马越其他儿子的下落,几经辗转后,裴妃最终渡江,司马睿让儿子司马冲延续了东海王一系,和裴妃一同在江南度过了余生。

[8]公元311年4月

在这场战乱中,倒在危墙之下的,不仅仅是晋王朝的公卿大臣们,晋王朝的国祚也随之被埋葬,留给势单力孤的司马炽的命运,又会是怎么样的呢?


参考资料

[1]房玄龄(唐)等·《晋书》

[2]司马光(宋)·《资治通鉴》

[3]周伟洲·《汉赵国史》

[4]李圳·《后赵国史》


永嘉之难 第十三节 倒塌的危墙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