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说“清明上坟六不做,家人无病又无灾”,这6件事指什么?
清明节一直以来都是华夏民族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们会为逝去的先人们上坟烧香,以此来表达心中埋藏已久的思念之情,逝者已逝生者即便痛不欲生也依然要活下去。
那么总要抽空一天来告慰先人的在天之灵,逝者的亡灵同样会倍感寂寞,天堂难免孤独便更加需要生者的缅怀,逝者生前的执念为何物生者会尽量为他们实现。

或许不熟悉华夏丧葬文化的人并不能了解这种行为,人明明已经不在人世了为何还要费尽心思,会产生怀念的情绪在所难免,可因此而定制出条条框框岂不是凭空制造束缚。
这便必须提及华夏百姓心中死者为大的概念了,死者的肉身虽然早已离开人世间,但是华夏民族却认为人的魂魄永不会消失,封建时代鬼神之说的盛行恰恰印证着此点。
灵魂无处不在同样亦能成为枷锁,这份枷锁会限制人们做出不义之事,让人们心中起码会有着礼义廉耻,能够明白何事可以做而何事却不能。

纵然关于鬼神之说的观念被数度抨击为迷信思想,然而站在封建社会的大环境来看便会明白原因,自古以来人心难测隔着肚皮谁也无法预料真假。
不管是丧葬文化还是鬼神之说,究其根本人们仅仅是为了更好约束行为,希望让世人明白死者一样拥有尊严。
若是有着羞耻心的人断不会去侮辱死者,这才是丧葬文化所有观念诞生的根源,以人为本将是华夏民族的世代目标。

老人常说清明上坟六不做,家人无病又无灾,这句话中所谓的六不做究竟直指何事,想来如今的年轻一代并不知晓。
传统文化 新生活环境
传统文化很久以前便无法适应快节奏的新生活环境,崭新的时代自然也会有着不同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相比现代社会的节奏明显快了极多。
大多数传统文化能够世代传承下来,依仗的是乃是岁月积累而非飞快发展,凡事过犹不及这四个字放在现代也一样。

因为过度追求高速发展使得社会呈现病态化趋势,人们开始为了一个区区小目标强迫自身如机器般努力,而那些急需着静下心来传承的古老文化。
渐渐淡出大众视野甚至就此一蹶不振,这些惨遭快时代抛弃的文化当中便有着丧葬习俗,其实不怪年轻人们觉得丧葬习俗太过繁琐,生活重担压得他们无法喘气。
若严格遵守繁多的丧葬风俗不免会觉得西劳累,不过清明节这种数千年来一直不曾被忘却的节日,无论再过去多少年人们也不会将其忘记。

清明当日降临空气中都仿佛飘散着忧愁,好似亲人离世那一刻再度重演过一般,现如今人们仍甘愿坚持遵守祭拜习惯。
正是因为基于对逝者的基本尊重,生命仅有一次自然来之不易,敬畏生命就等于珍惜当下生活,如果一个人连生命的存在都会看轻,那么面对着他人的死亡又怎能抱有敬畏心。
重视生命是人这一生的必修课,首先老祖宗认为孕妇病患不应跟着上坟,因为作为女性本身就会阴气过重,而同样的墓地这种地界阴森气息只多不少。

孕妇身上又有着尚未出世的小生命,被墓地的阴沉气氛团团包围难保不会出现不适状况,同理病患自身体弱多病不宜暴露在室外。
万一受风感冒那就是得不偿失,逝者虽说希望看到死后坟墓前依旧有着人烟,可万万不会期待看到后人为此伤害到身体,其次祭拜这等庄重肃杀的场合不适合浓妆艳抹。
必要条件 放弃与制止
就连穿新鞋的行为也会遭到全面抵制,化浓妆这一点还算很好理解,穿新鞋则是由于谐音文化中鞋的读音同邪,从封建时代开启后凡事讨个好兆头成为了必要条件。

久而久之人们似乎觉得这么做能得到好运气,所以只要与邪气有着关联的人事物,古人统统会选择无条件放弃与制止,这并非是空口捏造而是真实存在过的风气。
当此种观点流传至今后不免会影响现代人的思维,碍于出发点并不该一起被全盘否定,人们默许了谐音文化的继续流行,再者则是不能在坟墓以及周边环境下直播拍照。
相信许多人看过鬼片后对此心知肚明,至于为何不能做的原因是在于这会让亡灵觉得不被尊重,若是身上的阳气弱一些极可能会出问题,尤其是夜间如果在墓地直播危险系数极高。

直播期间若是不小心撞到前来祭拜的家属,恐怕会遭来一众异样的眼光,会让人觉得对上坟这类事情不够尊敬,然后也更加不能踩踏坟墓这是底线。
若是踩到了又恰好被旁人看穿必然会惹来纠纷,包括假设有小孩子在场随地大小便也绝不可取,不是要尽量避免这种不体面不礼貌行为。
而是要做到彻底杜绝这等毫无同理心的行径,上坟的时间应选在阳光正好的上午或是中午,下午正是天色转暗的过渡期阴气会逐渐多于阳气。

一般情况下老一辈人会要求三点前扫完墓,超过三点不仅要加快动作更要越发小心谨慎,另外上坟的频率也不宜过多一月一次都有些频繁。
上坟频率 封建迷信
很多家庭基本上是每年才组织一次,太过沉溺于过去对未来并没有好处,逝者所愿意看到的是后人们带领家族欣欣向荣,绝非被困在伤痛中再也走不出来。
丧葬文化之所以得到了世世代代传承,也是在于华夏民族骨子里的重情重义。

哪怕如今社会变得越来越冷漠,可是真的到了危急关头只要是华夏子孙的一份子,便一定会再次做出满含人情味的决定。
仁义二字早已深深印刻在华夏民族心中,清明节断不能做的六件事若是做了就会学会反思,有些传统文化尽管被扣上过封建迷信的标签。
文化产物的背后却有着许多无奈,时代总会具备着一些无法改变的局限性,这不是通过时代变迁就能圆满解决的弊端。
当中的漏洞只会随着时空变换愈加明显,只不过文化会经历鼎盛与衰败两个时期,可以说每一种文化产物皆会有被淘汰的一天,与其否定祖先们的智慧不如多多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