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南水北调情

2023-08-20 12:13 作者:bili_25439629321  | 我要投稿


纪念馆部分资料图像

 为了使南水北调目标早日实现,让京津冀人民喝上丹江水。邓州人民不仅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南水北调渠首工程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在此后的数十年间,更是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这一世纪工程做出了更大的牺牲。

其中的种种故事更是值得被世人牢记。

邓州市豫南志愿队想通过自己的行动让世人牢记南水北调精神。

东赠西田

1972年年底,国家为了弥补丹江口库区淹没淅川县20万亩土地的损失,将邓县的九重、厚坡两个公社(包括陶岔),计305平方公里,29万亩耕地,85014人,成建制的划给淅川县。水电部副部长刘向三称之为“东赠西田”。邓县成为实际上的“隐形淹没区”。 南水北调总干渠经邓州境内37.4公里。涉及7个共征用土地21937.09亩,拆迁安置187户、人。点压输变电线路45条12.7公里,光缆32条2公里,通信电缆33条5.2公里,有线电视线路3条公里,输油管道1条0.4公里,水利渠道12条29.3公交通道路106条38.2公里,机井210眼,林果木0株。邓州人不计报酬、全力配合,提前完成折文建任务,为干渠顺利施工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部引丹史承载着无数勇于吃苦、率先垂范的动人事迹。

 

志愿者们正在参观南水北调纪念馆

工程指挥部就是一个坚强堡垒,他们是引丹会战的先锋,农民工的脊梁。指挥部的几位领导同志挤在两间草棚里办公,两张破木板拼起来,既是办公桌,也是餐桌,还是乒乓球台子。无论指挥长还是机关工作人员,都坚持到工地一线参加劳动。前赴后继齐上阵。

 

当时的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发明的运石工具

当时的邓县青壮年差不多都到渠首工地参加过施工,有的夫妻并肩,有的兄弟同行,有的祖孙三代齐上阵。构林公社古村大队民兵连长尤吉富,带着儿子尤相国和女儿尤国玉在工地一于就是六年;张村公社冠军村农民杜泽斌,渠首工地一开工,就把儿子杜聚扬和孙子杜传石送到工地,临别嘱咐道:“打仗还是父子兵,渠首工程是毛主席叫咱干的,你爷儿俩要干出个名堂来,别给咱老杜家丢脸”。不久,连队需要一名种蔬菜的,六十多岁的杜泽斌闻讯,主动要求来到工地种菜,一家老少三代,并肩奋战在渠首工地。

 

志愿者活动结束合影



 


南水北调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