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董承非要离职了!600亿基金何去何从?(附基金估值播报)
2021年10月19日基金估值播报(127期)
1、董承非要离职了!
2、600亿基金,谁来接盘?
3、明星基金经理奔私,是一种常态。
4、2021年10月19日基金估值播报(127期)
一、董承非要离职了!
今天下午,兴全老将董承非发表了一封致持有人的公开信。
在这封信中,董承非表示,他将要离任兴全,不再担任(兴全)基金经理了。

从这份信的大致内容来看。
(1)董承非首先回顾了自己在兴全和公募界近18年的职业生涯。
(2)然后表示自己要离开兴全了,自己的手下的基金将交给公司内“优秀的同事”。
(3)最后夸了一下公司:兴全是中国最好的公募基金,没有之一。
显然,这么夸显然违反广告法的。
但也能看出,董承非应该不会再做公募了,因为这话已经基本堵住了下家的路。
有消息人士透露,董承非应该是要奔私(私募)。
董承非是兴全的元老级人物。
早在2003年兴全还在创办期的时候,受兴全总经理杨东之邀,董承非就加入兴全。
2007年,董承非开始担任基金经理,任职14年来,战功赫赫。
光是基金界有“奥斯卡”之称的金牛奖就拿了10次,江湖地位最高的晨星奖也拿了2次。
而董承非也从当初的研究员一步步晋升为研究部总监、副总经理。
这18年来,兴全能有今天的成就,董承非功不可没。
如今,董承非在功成名就的巅峰期选择离开,的确有点耐人寻味...
网叔的小试牛刀组合在去年也曾经投过董承非的兴全趋势:

虽然只买了一点点,但不管怎样,也算是真金白银的投资人。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二、600亿基金,谁来接盘?
1、董承非目前管理规模606亿
董承非目前在管的有兴全新视野和兴全趋势两只基金。
其中,兴全新视野定开混合规模为221.96亿;
兴全趋势投资规模为384.19亿。
两只基金合计规模为606.15亿。

截至到目前,董承非管理兴全趋势7年358天,任职回报324.49%,平均年化为19.86%;
管理兴全新视野定开混合6年零112天,任职回报93.19%,平均年化为11.01%。
2、谢治宇、乔迁将接手“遗孤”
据悉,董承非离任基金经理后。
谢治宇将会接管兴全趋势,和谢治宇一起掌管这只基金的的还有董里和童兰两个辅助。
乔迁将会接管兴全新视野。
谢治宇和乔迁是兴全旗下的两大王牌基金经理。
谢治宇就不用说了,从业8年零9个月,年化回报25.36%。是公募界中生代基金经理中的顶尖高手。

乔迁是董承非和谢治宇一手带出来的,从业4年零3个月,年化回报19.24%。是新生代中为数不多的均衡风格选手。

总体来看,这两位基金经理还是比较可靠的。
3、注意!谢治宇在管规模已经超过700亿
当前,谢治宇的基金规模已经高达740亿元。
如果再多管理一只384亿规模的兴全趋势,总管理规模将会达到1124亿元。
这么大的规模,谢治宇能不能顾得过来?
会不会因为规模过大导致业绩下滑?
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乔迁这边,目前管理规模也高达196亿。
如果加上221亿的兴全新视野,规模直接翻倍,暴增到417亿。
这对于乔迁而言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很多人认为,这次的接管可能只是为了“平稳过渡”,是基金公司的权益之际。
如果真的是过渡的话,董承非这两个遗孤,交给已经儿孙满堂的后娘,能否得到善待,就要打问号了?
网叔后面会持续关注,不排除会赎回。
三、明星基金经理“奔私”是一个常态
基金经理奔私由来已久。
公募史上,明星基金经理奔私的案例数不胜数。
早在2012年,公募一哥王亚伟就离开公募,成立自己的私募公司;
2018年3月,前兴全灵魂人物,董承非的伯乐杨东备案了本人的私募公司;
2018年6月,前公募一哥任泽松离开中邮基金,进军私募;
去年,富国明星基金经理于洋加盟初创型私募。
……

为什么奔私?说到底还是为了“利益”。
基金经理想要靠公募赚大钱,空间是比较有限的。
大多数公募基金管理费都是1.5%的固定费率。

也就是说,如果你管理一只100亿规模的公募基金,假设过去一年基金规模不变,不论业绩如何,你只能拿到1.5亿元的管理费。
当然,这个管理费的大头还是要给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能拿到的只是极少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公募基金经理想要赚大钱,除非管理规模极大,否则免谈。
但私募基金不一样。
私募基金也收固定管理费,一般都是1%。
但除了1%的固定管理费,业绩达标后,还可以对超标的业绩征收的业绩提成(也就是浮动管理费,一般都是20%)。
比如同样是管理100亿的私募基金,只要业绩超过10%就能拿业绩提成。
如果今年的收益率是30%,那么你除了能够拿到1亿元的固定管理费,还能从多赚的那20%之中再收取20%的业绩提成,也就是100亿*(30%-10%)*20%=4亿。一年下来,一共能拿到5亿元。
业绩越好,赚的越多。
管理相同规模的基金,公募和私募收益相差十万八千里。

实际上,兴全也探索过类似私募收费方式,但是实践下来散户并不买账。
而董承非就是先行者。
其管理的兴全新视野就是这样一只基金。
大多数公募基金的管理费率,是这样的:

而兴全新视野的管理费率是这样的:

去年,兴全新视野以11.81亿的管理费问鼎公募基金榜首。
今年上半年,这只基金管理费也是遥遥领先,高达8.7亿元。

但最近两年,兴全新视野的业绩并不不太好。
无论是今年来,还是近1年、近 2年,都不如同类平均水平。

本来费率就比多数公募基金高,业绩还不怎么地,这也让很多投资人心生不满。
自去年以来,董承非也是饱受争议和谩骂。
网上,各大媒体争议声不断:

贴吧里,投资者们也是口诛笔伐:

“董承非你就这点本事?”
“真魔性,董承非你是不是老年痴呆了?”
“这样的业绩还有脸提管理费附加?无语”
……
就连董承非宣布要走的当天,也就是今天,也免不了一顿“落井下石”。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刚刚网叔打开兴全新视野购买费率时,发现这只基金已经取消了业绩提成,只保留了1%的固定费率。
董承离职后,乔迁一接盘,兴全就把新视野的业绩提取消了。
而且比起大多数普通基金,兴全新视野的固定费率还低了0.5%。
这明显是在“过河拆乔”啊...

仔细想想,当初兴全之所以设置业绩提成,可能就是为了挽留董承非吧。
但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些争议,最终促使了董承非抛弃了散户。
比起公募用户,私募用户整体要更理性一点。
毕竟,私募一百万起投。
能玩的私募,一般不差钱,不差钱就会心态好。
另外,能赚很多钱的,一般情绪管理能力也更强。
虽然要缴纳高额的业绩提成,但基本上也不会像散户这样几个月不赚钱就骂街。
当然,私募也不是那么好做的,业绩长期不好,也会被骂。
比如邱国鹭,近三年业绩不太行,也被投资人骂成了狗。
但是同样被骂,私募还是拿钱多……
被骂也值啊!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私募和公募基金的业绩比较(2006-2016年):
先说结论:
大部分时候,公募的收益都跑赢私募。
具体讲,在正收益年份,公募基金的平均收益要高于私募基金;
在市场行情较差的负收益年份,私募基金的表现要好于公募基金。

从公募和私募基金年度极值的表现来看,私募基金收益的波动范围更大,两级分化更加严重。
大多数年份,私募基金的极大值一般年份都高于公募,每年度的极小值均也低于公募基金。

四、2021年10月19日基金估值播报(127期)

目前大盘估值处于合理区间,但是行情略有分化。
一方面,价值股略微高估;
另一方面,大量中小盘股却处于低估状态。
行业分化更为明显。
新能源前景诱人,但是估值居高不下,并且新兴产业不确定性较高,普通投资者参与的风险大;
消费的成长稳定,但是目前估值非常高,估值消化需要时间,目前不算很好的入场时机;
地产处于超低估的状态,安全边际高,但是行业未来三五年成长性较低;
银行、保险处于超低估状态,但是这两个板块受经济影响很大,目前全球经济增长都有一定压力,所以行业什么时候反弹尚未可知,投资的话建议做好长期持有的准备;
证券估值合理,但目前市场成交量下滑,若此趋势持续下去,四季度券商盈利将下降;从长期看,券商财富转型业务还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故而在中短期,此板块恐难以产生超额收益;
互联网目前低估,但行业面临政策性风险,中短期波动预计较大;但互联网是中国的优势产业,竞争力强,所以从长期看,趋势向好;
医药已经进入低估区间,但受“集采”影响,未来的业绩受多大影响仍有待观察,而且在政C压力下,市场情绪悲观,注意短期交易风险;从长期看,医药的前景广阔,是非常优质的赛道;
半导体近两年利润增速极高,目前估值也合理,而且目前芯片依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景气度颇高,具备一定的配置价值;但是,G当前严厉打击“炒芯”行为,预计对市场情绪有一定影响;且行业的发展受中美博弈的影响较大,长期发展进度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
目前债券市场收益率偏低,估值偏高,不适宜进场。
沪深300的风险溢价率居于合理区间,投资债市和股市的性价比相当。
最后,本月三季报会陆续出来,投资者注意利好兑现和增长不及预期的风险。

网叔:资深投资人,长期创业者。独立,理性,深度思考。热爱钱更在乎良善。闲来聊两句常识,骂几个混蛋,喝两杯小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