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更先进的霹雳15横空出世,美国人随口吹下的牛中国实现了

2020-09-28 13:58 作者:霹雳火军事  | 我要投稿


图为霹雳15空空导弹

此前,美国有关方面吹嘘自己将在AIM120中距离空空导弹的最新改进型上采用双脉冲发动机,并由此得以大幅延长射程,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美国人曾随口吹下的牛,却被中国科学家给实现了,近些年来,整体技术水平比世界上大多数空空导弹更先进的霹雳15横空出世,许多消息都指出其实装了双脉冲发动机,这无疑是技术层面上的一大喜人成果。

图为挂满AIM120的F16

什么是双脉冲发动机呢?简单地说,传统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工作时就是在燃烧一根预先装入弹体的药柱,选用这种动力系统的空空导弹在点火之后,会在发动机推进下飞快增速,但由于弹体空间及燃料成分限制,这些导弹的有动力飞行时间按秒计算且燃料烧完即止,只够飞出大约十几公里远,而现代超视距空战的交战起始距离可达30公里以上,在进行远程对射时,它们在至少一半时间内会处于靠惯性余速与基本气动原理飞行的无动力状态,只要对方及时预警并且应对方式得当,比如拉三九线消耗导弹存能配合末段大过载机动,规避并不难做到。

相比之下,双脉冲发动机则相当于把燃料药柱隔开分两次烧,以便在飞行过程中更好地进行能量管理,比如先用第一次点火把导弹推上高空,随后发动机关机,靠已有能量打出近似抛物线的弹道并争取尽可能延长射程,然后在接近目标时第二次点火增速,实现末段机动性最大化,因此这类导弹打得远且难以规避,无疑将成为敌机飞行员的噩梦。

图为歼20机腹弹舱挂载霹雳15

目前,除了中国空军已经开始使用霹雳15外,尚未有证据表明有其他军事强国把采用双脉冲发动机的空空导弹列入现役,在追求远射程的技术路线上,无论是美国此前风光一时的AIM54,还是在俄罗斯空军中服役至今的R33系列,都选择了增大弹体以容纳更多固体燃料药柱的技术路线,这种思路虽然简单且可行,但对于挂载导弹的战机而言要求却不低,只有像F14和米格31这样的双发重型截击机才能以牺牲机动性为代价挂载数枚,而F16和米格29则无法适配,只能分别用AIM120和R77来凑合一下。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霹雳15的性能提升并不依赖增大弹体,因而重量尺寸均相对适中,既能让歼16多挂几枚,在体系支持下向对手制空机群发起远距离饱和打击,继而有力争夺空中优势;又能塞进歼20的机腹弹舱确保其隐身性,穿越封锁打击预警机及加油机等高价值目标;就连作为中型战斗机的歼10C也能带上两枚,发挥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作战效能,反观号称先行一步的美制AIM120家族,则至今没有配备双脉冲发动机,只是在固体燃料发动机基础上进行了有限改进。

图为美军战机齐射AIM7中距弹

回顾过去,美国在世界空空导弹发展史上曾经长期引领潮流,AIM9系列格斗弹从越南战争用到近年来的叙利亚上空,奠定过不止一个国家同类装备的发展基础;而AIM7系列中距弹则改变了传统空战方式,也真正拉开了超视距空战时代的帷幕,然而或许是出于充分自信,又或许是固步自封,美国如今在空空导弹技术领域尽管依然能身处世界前列,但近年来其已经把AIM120等经典型号潜力基本挖掘殆尽,颇有跌落首席宝座的势头,而新的领跑者已经在大洋彼岸崭露头角了。

更先进的霹雳15横空出世,美国人随口吹下的牛中国实现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