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而茫然:95后90后00后
我们很难用笔墨去描绘这一届的年轻人,无论是90后,95后,还是00后。他们三者之间好像有着某种传承,而彼此又各具时代的烙印。
只是,他们共存于一个时代之下。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对于年轻人的讨论越来越多了。比以往还要多。这甚至给人一种错觉,仿佛整个世界都把其深沉的目光投在了年轻人身上。而令人纳闷的是,这些年轻人却并没有如目光的投注者所料想的那般,臣服于凝视。相反,他们仿佛一身是刺。

或许,90后较为温顺,95后则较为折中,00后较为跳脱吧。又或许,其实三者之间早已经打通了思想的壁垒。虽然在彼此的青春期流行着的,是截然不同的事物。但是毫无疑问,无论是非主流,杀马特,还是贴吧文化,亦或者是yyds,已黑化。都在张扬着特立独行的价值观,都在包裹着对“主流”的背离和弃绝。
我们几乎都要走过那个阶段,那个如今看来让人尬穿地板的“中二”时期,那个抱着网文/日漫/轻小说大喊“莫欺少年穷”的时期。而那个阶段,我们挣扎于自我的独立和父母的凝望之中。父母一辈的期望似乎也有着某种传承,这样的传承,便是功利的读书观。也正是这种功利主义,一步步影响了现在的年轻人。

读书,是为了一份好工作,上名校就能有高薪,就能过上好日子。这样的理念如同一根鞭子,抽打着懵懂无知的孩童们向前奔跑。在“减压教育”还没有被提出来的90后所处的时期,“虎妈狼爸”才是社会的主流。在那个阶段,大家长式的家庭教育还没有被广为诟病。即便是叛逆,在手机还未普及的那些年,也就只有网吧里的劲舞团以及五颜六色的头发可以宣泄心中的不满。
行为效益主义,又名行为功利主义。是一种精打细算的可量化的价值观。在95后所处的阶段中,“多考一分,干掉千人”,“考考考,学生的法宝,分分分,孩子的命根”也是甚嚣尘上。这一代的学生所承受的,是比前辈们还要恐怖的张力。因为各种辅导班,各类文化科以外的技能培训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不仅要比拼考试成绩,还要比拼才艺。
到了手机高度发达,新媒体文化空前繁荣的00后一代,又出现了网课这种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教育方式。孩子们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他们试着呐喊,结果在网上遇到了前辈们——同样被职场生活压迫得透不过气的年轻人。这三拨人,有着共同的底色:对时代的叛逆。

自主和自由,不再是书本里死气沉沉的字符。而是成为了年轻人们不断地打拼,和追求的目标。功利主义的教育一直延续到进入职场,激烈的竞争,疯狂的绩效考核,以及似明实暗的裙带关系,原本死寂的职场潜规则被一一挑开,前有90后的怒斥,后有95后的举报,到如今,00后直接发视频正面对刚企事业单位。
人们在追逐财富神话,年轻人则渴望着财富自由。谁人不想有猫有狗有个家,谁人不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然而,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的内部竞争突然就变得激烈无比,不,甚至可以说惨烈。进入职场后的年轻人,尤其是95后,发现自己吃不到红利了,学历的红利。
功利主义的弊端就此展露无疑。如果我们任何事情都要去问一个“有没有价值”,那么我们心里自然就会去评估“价值”。而并不是什么时候,价值都可以等于价格的。如果,我们把自己成为一个劳动力的话。那么这个劳动力可以换多少工资?如果换不到所要的工资,那又要怎么办呢?

就这样,年轻人们开始分裂了。如果后世的社会学家刚好拿取2010-2023年这十三年的数据进行分析,他们会惊讶地发现,年轻人之间所存在的共性,几乎全是被当时的主流所打击和鄙夷的。在正能量最火爆的时候,年轻人们在聊“丧文化”,在传递“负能量”,在“扎心了老铁”。在鸡汤和情感鼓励大行其道的时候,年轻人们在“鸡汤来咯,但是毒鸡汤”,在自嘲“乐子人”,在“摆烂”,在“躺平”。当整个世界都在呼吁着加把劲迈入下一个人类纪元时,年轻人们“关我啥事”,“累了,卷不动了,毁灭吧,赶紧的”,“不结婚不生子,小病就治,大病就死。”

这种分裂感贯穿着这三拨年轻人的思想深处,而这群从小沐浴着唯物主义的圣光的“开明一代”,却将个人的命运寄托在虚无缥缈的宗教之上。他们不信教,但是他们礼佛。他们不认命,但是他们玩塔罗。他们一面躺在沙发上刷着短视频,一边渴望着转发锦鲤,一夜暴富。
内在的空洞也在分裂着,功利主义的荼毒慢慢转化为精致利己主义,伦理利己主义,以及纯粹的利己主义。但另一方面,他们又要“叛逃”出这个社会,他们有的拼命内卷,却不是为了崇高,也不是为了践行理想。他们有的心安理得地接纳生活,却并不是为了幸福,为了快乐。他们看起来好像一盘沙子。但却在叛逆的文化的号召下,依旧宛如那个被家长拿着鸡毛掸子指着鼻子破口大骂,却死性不改的顽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