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军中为何容易出现吃里扒外的人?


丁固带着项羽军的大队人马追上了狼狈不堪的刘邦。此时刘邦身边已经没有几个人,只有一个大将夏侯婴徒步跟着马车跑,保护刘邦父子3人。刘邦两次将一对儿女踢下车,也都夏侯婴给捡回来。而丁固的人马一个冲锋,刘邦的座驾旁边的其他卫士基本都挂了。此时丁固擒拿刘邦,可以说是探囊取物一般的容易。但是两者之间居然有了一段奇异的对话。刘邦被追急了,回头对丁固说:“两贤岂相厄哉!”——“两条好汉难道要互相迫害吗?”丁固便带兵返回。历史事实真的就这么简单?一句话对手就放过已经是死定了的刘邦?瀚海狼山认为事实肯定不是如此。毕竟这段史书是汉朝或者汉朝以后的人写的,在汉朝写史书想不美化这个开国皇帝是不可能的,因此最多纪录一两句不丢面子的话来维护当时如丧家犬一般状态的刘邦本人,虽然刘邦本来就是一个没皮没脸的地痞无赖。
但是史书纪录还是不能写太低三下四求对方饶命的话。同时《楚汉春秋》云,薛人丁固与彭城人赖骑追上,上被发而顾丁公曰:“吾非不知公,公何急之甚。”这也说明刘邦肯定对丁固说过不止一句话。大部分没有纪录下来而已。从当时纪录下来的语境也可以看出,刘邦至少和丁固是有临时利益交换和承诺的。先是在语言中拔高丁固的身份,把一个敌方将领。抬举到和他汉王一样的地位。然后再拍马屁,说我知道您啊,一直仰慕你啊,你这样逼迫我,对你有什么好处呢?不如放了我,将来不论我得了天下,还是项王得了天下,你都能够确保荣华富贵!这段话对贪婪小人来说,绝对是非常动心的。估计丁固当时心里的小算盘打的噼里啪啦,刚一愣神,刘邦早就鞋底抹油,溜出十几里地了。很明显刘邦这是故意引诱丁固在楚汉相争这样的大环境下,做出吃里扒外的举动。事实证明刘邦在这个悬崖边上再次成功脱险!

那么刘邦为何能脱险呢?首先这个人脑子极快,情商和智商都不是一般的高。而且出身低微,根本就没皮没脸,没心没肺。绝对不会和出身贵族的项羽一样,为了面子临死都不肯渡过乌江。刘邦没有这些“B格”,而且有低层豪杰的人情世故。只要对自己有利的关键人物,哪怕让他跪下来叫爹都行!这就是草根出身人的狡诈。其实这已经不是刘邦第一次求人放过。早在鸿门宴前,刘邦一听张良说项伯来了,当即就又摆酒又约为儿女亲家,就差趴地上舔对方的脚尖了。正是项伯的这次透露关键信息。让刘邦躲过了第一次重大危机;而这次在更危机的状况下说动丁固,其实和对项伯的虚假承诺没有多大区别。只不过这次刘邦的状态更狼狈,手里的牌更少,于是要开出更大的空头支票。
刘邦的空头支票,等于他和项羽这两家大公司在激烈的争夺“天下”这个最大的标的。而刘邦恰恰抓住了很多手里有点兵,有点实力却又无法独霸一方的人物们待价而沽的心理。等于诱惑他们,你可以继续拿项老板的工资,但是也可以从我这里拿到丰厚回扣。将来我们无论谁能最后中得天下这个巨标,你们都有一份好处。而现在你们抓了我,交给项老板把我宰了,那么你们只能继续拿你的死工资,别的好处一点也没有!这番说辞和暗示,其实对任何立场不坚定的人,都是极大诱惑力。丁固当场放了刘邦,真没什么奇怪的。

其实在当时天下无主的混乱大环境下,刘邦和项羽和其他更多的割据势力的阵营里,这种待价而沽的人都不缺。就看谁的阵营里吃里扒外的人更少,谁就最终有优势。上次鸿门宴的危机,也是刘邦阵营里出了一个同样吃里扒外的曹无伤引发,透露刘邦要在关中称王,因此项羽大怒。而鸿门宴危机后,刘邦刚刚逃脱回营,进门秒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诛杀曹无伤这个二五仔。除了曹无伤这个例子,刘邦阵营里这种情况以后就很少了。而项羽阵营,前有项伯透露关键消息,后有丁固公开放人。可以说想里外通吃的人层出不穷。而且似乎都没受到什么惩罚。那么项羽阵营为何出现这种管理混乱的状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