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银英战舰的一点研究-埃阿斯级3

2019-11-26 23:01 作者:只想要退休金的猫  | 我要投稿

帕特罗克洛斯 舷号:02

服役经历:

783年8月      在海尼森第二船厂竣工

783年9月1日  成为第2舰队旗舰

790年2月      第一次改装

795年9月2日  列古尼扎遭遇战

796年2月11日 亚斯提星域会战,中度受损

796年12月1日 成为第1舰队旗舰

799年2月      兰迪马利欧星域会战

799年5月      拆除除籍

在最初的设定中,同盟军的舰队旗舰是帕特罗克洛斯级,后来改成了阿咯琉斯级,最后才改成了埃阿斯级。所以帕特罗克洛斯的设定是最详细的,后来在OVA出现的其他旗舰都是在帕特罗克洛斯的基础上设计的。

堪称标准的埃阿斯级
舰桥上方的探测器列阵

比佩加蒙迟半年开工,因为有建造前几艘的经验,少走了很多弯路,所以和佩加蒙几乎同时竣工。从武装上看,帕特罗克洛斯可以说是整个埃阿斯级战舰群的代表舰,舰首40门主炮, 40门荷电粒子炮,5个一组设置在舰尾两侧,在作战时5门炮瞄准一个目标,以提高命中率。12连装VSL设置在武器舱段和指挥舱段中间,可以避免被直射弹击中诱爆的危险。其他武器还包括轻型激光炮,水雷布设装置,轨道炮,还能搭载36架斯巴达尼恩,可谓是攻防皆备的全能型战舰。

帕特罗克洛斯打开炮门,准备开火
主炮齐射瞬间,设定所说的25厘米主炮指的是中子光束经过集束后的直径是25厘米

帕特罗克洛斯的舰长是标准的1159米,但是这个长度是很大一部分是舰尾的可动导流板,扣除掉这部分长度后,其舰长只有900米左右,和帝国军的大型旗舰差不多长,但是舰宽是远远不如后者,这也是埃阿斯级的设计上的一个缺陷,关于这点我们以后再讲。

动力全开时尾焰颜色会由红变蓝,而且在战斗中舰尾下方的特大型FLT天线会缩回舰体
穿梭机机库设有光学助降系统

在亚斯提星域会战时,开战不久帕特罗克洛斯就被失控的斯巴达尼恩撞击舰体上方的甲板,震荡波传到舰桥,导致舰桥受损。万幸的是,舰桥装甲承受住了爆炸,没有像和列奥尼达斯一样被炸开一个洞导致司令部全灭。不过斯巴达尼恩爆炸的威力太夸张了,推测是武器挂架上的对舰核导弹殉爆。

沐浴在核爆中的帕特罗克洛斯
如果爆炸位置再前一点,以后的故事就没有杨威利什么事了

关于本舰之后的去向,帕特罗克洛斯级的设定是损伤过重被废弃。阿咯琉斯和埃阿斯的设定是修复后成为第一舰队旗舰,在兰迪马力欧星域会战后因为巴拉特合约的签订被拆解除籍。

帕特罗克洛斯3DCG
帕特罗克洛斯的侧视图
银英舰队收藏的帕特罗克洛斯
舰体宽度非常的窄

克查尔科亚特尔 舷号:0701

服役经历:

783年10月      在埃尔贡第一船厂竣工

783年11月1日  成为第7舰队旗舰

790年1月       第一次改装

794年12月      第六次伊谢尔伦攻略战

795年3月       第二次改装

796年10月13日 亚姆立札前哨战中投降,被俘获。

796年11月1日  除籍

很遗憾,因为银英舰队收藏系列还没有出克查尔科亚特尔,所以并不清楚本舰的最新设定,所以只能从旧设定来分析本舰。顺便提一下,作为龙套舰,本舰出场动画只有一帧- -

克查尔科亚特尔在设计之初就着眼于超长距离炮击能力,因此采用了超长倍径的中子光束炮,并在舰桥上方的甲板上安装了包括大型激光探测器在内的火控系统,用于控制主炮瞄准和发射,据专家推测,本舰最远开火距离达到了40光秒,如果这是事实的话,那么本舰的主炮射程将是同盟军战舰之冠。为了容纳这40门长身管主炮,克查尔科亚特尔将主炮舱段延伸至舰桥处,并取消了舰首导弹发射器。

克查尔科亚特尔在掩护登陆舰登陆行星

克查尔科亚特尔作为强化长距离炮击能力的首艘改型舰,试验意味比较浓厚。将大型激光探测器直接安装在甲板上,如果被敌方火力击中或者出现故障,势必会导致本舰的远距离命中率大幅下降。不过话说回来,除去故障原因外,能被敌方火力击中的话,也应该是在正常交战距离,激光探测器的作用也就没那么大了。虽然本舰的远程火力十分优秀,但只靠1艘战舰的火力,能对以万艘计算的敌方舰队造成多大的损失呢?这大概是爱走极端的设计师们没有认真考虑过的问题吧。

可以清楚的看到舰桥上方的大口径激光探测器

第7舰队在亚姆立札前哨战中被吉尔菲艾斯舰队以优势兵力袭击,在付出了包括分舰队旗舰,同时也是埃阿斯级的彭忒西勒亚号在内的诸多战舰被击沉的惨重损失后,舰队司令赫伍德中将接受了吉尔菲艾斯的劝降,克查尔科亚特尔被帝国军俘获。战后经由费沙获得的情报得知,本舰被帝国军拆解研究。通过解析本舰和同属于克查尔科亚特尔改型的佩伦的帝国军得知了埃阿斯级的详细参数和惊人的主炮射程,这应该也是后来巴拉特合约要求同盟军不能保有旗舰级战舰的原因之一吧。

克查尔科亚特尔的3DCG
克查尔科亚特尔的侧视图

克利什纳 舷号0801

服役经历

784年3月       在贾姆希德中央船厂竣工

784年4月1日   成为第8舰队旗舰

790年3月       第一次改装794年12月      第六次伊谢尔伦攻略战

795年4月       第二次改装

796年10月16日 在亚姆立札星域会战中被击沉

796年12月1日  除籍

克利什纳是作为重火力战舰设计的,而本舰的设计理念十分简单:单纯的增加主炮和副炮的数量,舰首主炮模块增设了20门主炮,使得数量达到了60门,仅次于希瓦。而为了容纳这60门主炮,设计师将主炮舱段向上下延伸,而舰体上下侧也增设了副炮模块,两舷副炮合计150门以上。这些增设的模块最终使得本舰的侧面看起来就像一个长方形,其独特的外形绝对让人过目不忘。

注意舰体上下侧的副炮舱段

在第一次改装时,克利什纳拆除了斯巴达尼恩机库,换上了强化装甲。这样做的理由是由如此多的的副炮群组成的防空弹幕可以有效的阻止王尔古雷近身攻击,还可以更好的保护动力部。第二次改装时加装了试验性的引力波雷达,能在远距离先于敌人开火,就连帝国军标准型战舰都无法抵挡60门主炮齐射的威力。克利什纳还在舰舯甲板下设置了36连装VLS,火力投射密度远远高于其他的埃阿斯级,大概只有盘古和希瓦能与之并肩。

大型FTL天线的前方就是36连装VLS

在两舷的下方,克利什纳设置了登陆舰船坞和完善的维护设施,在需要进行行星登陆作战或者在通信电波干扰的情况下传递命令时尤为有效。本舰的天线也相当有特色,比普通的埃阿斯级要短,为了保证通信质量,在舰尾下方的特大型FTL天线处增设了2根短一点的天线,其他增设的天线有舰体下方的鳍状天线群,舰体上方的Y字型天线。增加的设备也使得本舰乘员达到了1298名,仅次于埃阿斯号。这里提一下,虽然克利什纳的舰体是最高的,单算上天线全高是365米,只比包含天线的帕特罗克洛斯高7米

两个方形舱门就是登陆舰船坞
后视图,注意增加的各种天线
舰体布满了炮孔,全弹射击时一定很壮观

增加了这么多光束武器对于全舰的能源输出也是一个大问题。受限于原始设计的72米舰宽,克利什纳无法采用新型的反应堆,而埃阿斯级的反应堆提供40门主炮发射的能源已经是极限了,所以本舰安装了大型蓄电器来保证主炮的连续发射。虽然本舰内部空间十分充裕,设计师还是取消了主炮模块后的VLS以安装蓄电器。

克利什纳是最重的一艘埃阿斯级,而动力部还是使用埃阿斯级的标准反应堆,这意味着本舰的机动力也是埃阿斯级最差的一艘,推动这艘巨舰前进又需要消耗大量的推进剂。为了在平时航行时节省燃料,本舰的巴萨德冲压发动机也做了大型化,以收集更多的氢元素作为推进剂使用。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水箱数量由3个变成2个,使得本舰的持续作战能力变得很差,需要频繁补给,也使本舰更加依赖作为辅助推进的巴萨德冲压发动机。

大型化的巴萨德冲压发动机

在790年-794年的某个时间段,克利什纳随舰队司令转调到第11舰队,这种情况在同盟军很常见,比如第9舰队和第10舰队司令互换,作为其坐舰也随着司令调动。792年5月6日,第8舰队司令兼伊谢尔伦攻略战总司令的席特列上将带领着同盟军第五次进攻伊谢尔伦要塞,最后功败垂成。而当时的席特列的坐舰是赫克托尔。战后的某个时间段,克利什纳再次成为第8舰队旗舰,并参加了第六次伊谢尔伦攻防战。在796年的亚姆立札会战中,第8舰队侧面被黑色枪骑兵舰队突袭,讽刺的是,正是克利什纳的被加强装甲重重保护的动力舱被击中,而辅助推进器无法与亚姆立札的引力想抗衡,最终导致本舰最终沉没在亚姆立札之海作为舰队司令的阿普顿拒绝了逃生,选择了殉舰,这也是一大槽点。战舰没了可以再造,舰队没了可以重建,人死了不能复生。可惜同盟军的昭和提督们到死都没明白一胜有何荣,一败有何辱这个道理。

克利什纳3DCG
克利什纳侧视图
银英收藏系列的克利什纳


关于银英战舰的一点研究-埃阿斯级3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