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天
看完《第七天》,再次为余华老师的幽默风趣吸引、为其优美的文笔倾倒。和《夏天、烟火和我的尸体》有着很大的相似,但不能说是中国版的《夏天、烟火和我的尸体》,只能说二者都从一个独特的视角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各自的思想。 余华老师诙谐中不失讽刺:死去的婴儿竟被当做医疗垃圾,医院太平间因权力金钱成为理所当然“该塌陷的地方”;媒体成为维护权力的工具,民众根本无法左右;在“死无葬身之地”让人感受到了温暖,而在人世间却凌人心寒;一颗肾只能换取一个一平米的墓地,嘎肾的人很有可能是兽医,他们“专门给人切肾,切多了熟能生巧,医术比正规医院的外科医生还高。死亡地活化这竟分为普通、贵宾乃至市长的豪华贵宾,金钱有所区分,然后又输给了权力;墓地竟也有优劣,人民英雄纪念碑竟成为私人墓碑,令人啼笑皆非,怒从心起;去农村的路竟修了一半就不修了,因为那时给领导视察用的;和尚念经超度,念到美国是使用的不是美国,竟是USA。踏上USA的路图竟比波音飞机还要快;网友劝女孩别在大冬天跳楼,河水冰冷刺骨,应该找一个暖和的地方自杀,说自己得善待自己;女孩在楼顶跳楼,众人冷眼旁观,小贩自顾自推销商品,毫无人情冷暖。总体视角以死人的七天来描写,本身就已经足够新奇,在加之语言的雕琢,更令文章幽默与风采并存。 在文中,众多的呼应相得益彰:因暴力拆迁而逝去的女孩父母,因火灾死亡被官方威胁家属和封口费诱惑而无法前往目的地38人,因爆炸而亡的“谭家菜”,被遗弃后跟随李月珍的27个婴儿······作者在每一天的回忆和死去的经历中,均有呼应,现实的回忆和死去的经历相辅相成,构成紧凑不拖沓、逻辑严谨不散乱的情节,不会让人坠入雾中,令人觉得不知所云。 不得不说,余华写的是真牛*:我在情感上的愚钝就像是门窗紧闭的屋子,虽然爱情的脚步在屋前走来走去,我也听到了,可是我觉得那路过的脚步,那时走向别人的脚步。直到有一天,这个脚步停留在这里,然后门铃响了。真是令人耳目一新,如沐春风。既写出了主人公并没有太多的对爱情的渴望,也写出了在爱情到来时主人公内心的欣喜。好句记了一片又一片,余华也渐渐成为心中永远的神。 环境描写也时刻跟随主人公变化,早起去殡仪馆时大雾,是主人公内心的迷茫;奔腾的雨雪是主人公内心的凄凉;“阳光破碎有朵盛开的云”是死无葬生之地的美好。“空中没有鸟儿飞翔,水中没有鱼儿游弋,大地没有万物生长”是现实世界的悲凉。环境与人物内心、主观感受珠联璧合交相辉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