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作家们创作时的怪癖

2020-05-24 22:00 作者:leooooii  | 我要投稿

卡夫卡习惯半夜写作,有时候一个通宵写到早上六点,借着用尽一切想象得到的力气让自己入睡,日复一日,身体顶不住,早逝。与他类似的还有路遥,常年的夜猫子。随笔集的标题《早晨从中午开始》,就是说他的作息。早上不起,晚上不睡。猛喝咖啡,一天一包烟或者更多,抽到口舌酸臭。路遥完全是用生命写作,巨著《平凡的世界》几乎耗尽了他所有的生命。

为什么不少作家们喜欢在半夜创作呢?心里见不得光的想法可以捯饬出来了。托尔斯泰相反,他坚持早晨写作。回顾托老的作品,慷慨磅礴场面宏大,多是“正道的光”。老爷子身体也健壮,活了不少年岁。他觉得半夜写出的多是乱七八糟的东西,此话倒不假,但这“乱七八糟”大有文章可做。卡夫卡是个内向的孩子,怕爹,不敢结婚,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作品多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这种幽深彷徨白天不好抒泄。

“易卜生为了观察市民生活,一有闲暇,就坐到咖啡店里,假装拿着报纸看新闻,暗地却偷偷注意各种顾客的相貌、动作,倾听他们的谈话。”,巴尔扎克则是随身一个小本儿本儿,看到中意的人,赶紧把对方的神情体貌话语记录下来。莫里哀也是,跑到公共场所偷听别人的对话,再赶紧记下来。


“美国传奇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她从25岁开始,就过上尼姑般闭门独居的生活。她写诗30年,留在世间的有1800多首,生前却只发表7首。”还有跑到深山老林的塞林格,创作《麦田里的守望者》。


喝咖啡。巴尔扎克一天能喝50杯咖啡。伏尔泰弱一些,一天40杯。贝多芬早餐喝咖啡,一定要60粒咖啡豆,一粒一粒地数。大神们光喝咖啡这个劲儿,就不是普通人模仿得了的。


字数控。海明威每天五百字,杰克伦敦每天一千字, 史蒂芬金每天两千字,柯南道尔每天三千字。这个习惯容易理解,这如一条写作的硬线,到不了标准,就抓耳挠腮,心态便秘。


一些小的习惯,或者算强迫症的。习惯泡在浴缸的,床头偏北的。写之前,要闻一闻烂苹果的。写作的纸,小说用蓝色,诗用黄色。写不好的东西不让别人看,看一眼都不行。着急了,写作的房间你也不能进去。与私密写作相反的,是非要到陌生地方的,融入万物,不自觉写出一大堆,所谓“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作家们呕心沥血的作品多想扔掉。纳博科夫写完《洛丽塔》准备烧掉,估计他心里也发毛:“我真TM变态,干嘛写这东西出来!”幸好他妻子给拦了下来。卡夫卡,逝世前要求好友将他未竟作品全部销毁,还要立誓。幸好他好友站在了全人类这边,不仅没销毁,转头就整理出来全部公之于众,堪称“最佳损友”。其中未竟的《审判》堪称其最伟大的作品,和我们的《红楼梦》类似,西方现代文学更是由此开始了辉煌的一章——卡夫卡学。


其实从这些习惯,我们或多或少能窥探出,作家的天才,不是大风刮来的。他们傲娇,偏执,怪异,都是在努力保持心中的创作激情。着急了,赤条条地燃烧生命。


怪癖外的不懈。王小波《黄金时代》其中一篇改了二十年,《情人》把每个字都改到不能再改,海明威“《永别了,武器》初稿写了6个月,修改又花了5个月,清样出来后还在改,最后一页一共改了39次才满意。《丧钟为谁而鸣》的创作花了17个月,脱稿后天天都在修改,清样出来后,他连续修改了96个小时,没有离开房间。”


刘瑜的这句话:“大多数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 不是乱说的。



作家们创作时的怪癖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