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5年实现全市医疗机构医务社会工作全覆盖
北京市卫健委日前出台《关于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实施意见》。
来源:新华网、工人日报
为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北京将发展医务社会工作,帮助患者及家属预防、缓解和解决因疾病所导致的情绪、心理和社会问题。北京市卫健委日前出台《关于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医务社会工作主要是协助患者和家属处理因疾病带来的家庭、情绪、经济、出院安置及其他适应问题,使医疗过程顺利进行,增强患者和家属重新适应社会的能力。
《意见》明确,医务社会工作旨在运用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与专业方法,帮助患者及家属预防、缓解和解决因疾病所导致的情绪、心理和社会问题,提升医疗效果,促进公众健康。
《意见》提出,2020年,北京市将在部分综合性医院和儿科、精神卫生、肿瘤、康复等专科医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到2022年,逐步在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推进医务社会工作,医疗机构设立医务社会工作岗位;2025年实现全市医疗机构医务社会工作全覆盖。
《意见》明确了医务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岗位设置、人才来源、专业人才的晋升渠道、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以及其发展的保障机制等重点内容:
——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心理-社会支持、社会资源整合、医患关系调适、志愿者管理、社区健康服务等。
——岗位设置方面,要求各医疗机构设立医务社会工作岗位;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设立医务社会工作部门或二级科室;公共卫生机构可探索设立医务社会工作岗位。
——人才来源方面,鼓励各医疗机构通过社会招聘、部门转岗、购买服务等方式配置专职医务社会工作者,积极通过招募或项目合作等方式,引导社会志愿者、社区工作者参与医务社会工作,补充和壮大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晋升渠道方面,医务社工纳入专业技术岗位管理范围。建立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与专业技术职称对应关系。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人员,用人单位可根据工作需要聘任相应级别专业技术职务。
——人才培养方面,从完善继续教育、建立实习基地、完善督导体系、鼓励实务研究等方面,加快培养一批适合卫生健康需求的复合型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
——发展保障机制方面,建立健全政府部门协同配合机制、医务社会工作多元投入保障机制、社会力量参与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医务社会工作服务体系。
北京市卫健委将启动医务社会工作试点工作,探索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成熟经验和模式,逐步破除医务社工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精心培育医务社会工作科学发展,不断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服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