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鱼——白云山上的璀璨金丝
1932年的一天,鱼类学家林书颜等人在国际上发表了一种来自广州白云山的小鱼,将它命名为潘氏细鲫(Aphyocypris pooni)
近百年后,这种来自东方的小鱼已经风靡全球的水族产业,它们的学名也改成了今天所使用的的Tanichthys albonubes,属名和种加词分别纪念最初的采集者Tan Kan Fei和最初的产地白云山,而这种小鱼如今的中文正式名称就叫——唐鱼。

唐鱼是一种小型的鲤科鱼类,常常成群结队地在水体上层活动。这种鱼的最大体长约为3-4厘米,而雄鱼体型稍小,颜色也比雌鱼更加艳丽。在唐鱼褐色的鱼体上,一条金色的纵带从头部贯穿至尾柄,让它们有了“白云金丝”的美称。

图:aquariadise.com
在唐鱼属建立后的数十年间,唐鱼一直是其下唯一的物种,但在2001年,两种生活在越南的唐鱼被发表,第四种唐鱼也在2019年正式问世,短短的十八年时间里,唐鱼属的物种从原来的一个增加到四个。唐鱼曾被认为是[鱼丹]亚科(Danioinae)的鱼类,也就是说它们与著名的斑马鱼关系密切,但近年来一些基于分子的研究却认为它与[鱼丹]亚科的关系并不如我们所想的那么密切,与它亲缘关系最近的,是广泛分布在欧洲至我国新疆的大型经济鱼类丁鱥(Tinca tinca),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感叹一下生命演化的神奇之处。


自从被作为观赏鱼引入西方以来,唐鱼由于其极低的饲养难度和美丽的身姿受到广泛的追捧,在世界各地,要买到一条用作观赏的唐鱼都不是难事。然而,野生唐鱼的种群现状却不容乐观。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白云山的野生唐鱼在上世纪就已经灭绝,后来发现于香港粉岭的唐鱼也已经完全消失,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唐鱼都被认为在野外已经不存在任何种群,即野外灭绝。1988年,唐鱼作为第一批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登上了保护名录。

幸运的是,唐鱼很容易人工繁殖,只需要一个线团,就可以子孙满堂。白云山和香港的唐鱼都以这样的方式被延续下来。从2001年开始,人工繁殖的唐鱼被放归它们的模式产地,唐鱼终于回到了它们阔别数十年之久的广州白云山。


这种天生缺乏黑色素的唐鱼如今也作为观赏鱼被大量人工繁殖,在市面上它被称为“荷兰金丝”图:nanofish.com
然而,人工种群的投放并不能弥补唐鱼野外灭绝的事实,白云山野生唐鱼的消亡依然是一个难以填补的遗憾,但进入21世纪以来,全新的唐鱼种群又在华南各地不断被发现。2003年,广州从化和增城发现野生唐鱼,随后在深圳梧桐山等地也陆续记录到唐鱼的存在。如今,唐鱼的已知分布区遍及广东、广西、海南、香港(灭绝)和越南下龙湾,在广阔而零散的分布范围内,唐鱼展现出了极强的适应性,每一个产地的唐鱼都有它们独有的特征,广西的唐鱼甚至生活在黑水之中。这些小小的鱼儿,正在以这样的方式宣告着自己的顽强。


遗憾的是,野生唐鱼的保护状况一直不容乐观,它们赖以生存的山涧溪流面对人类的开发活动显得异常脆弱,而这样的小鱼和这样的生境历来不受重视,早年白云山的旅游区中甚至有唐鱼制成的鱼干出售。尽管唐鱼的新分布区不断被发现,但它们却无一例外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唐鱼保护意识的唤起任重道远,但这些美丽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又能否等到最终被有力保护的那一天?

参考文献:
[1]Bohlen, J., T. Dvorák, H.N. Thang, and V. Šlechtová. 2019. Tanichthys kuehnei, new species, from Central Vietnam (Cypriniformes: Cyprinidae). Ichthyol. Explor. Freshwaters 29(1): 9-18. http://doi.org/10.23788/IEF-1081
[2]CHAN Bosco Pui Lok, CHEN Xiang-lin. Discovery of Tanichthys albonubes Lin 1932 (Cyprinidae) on Hainan Island, and Notes on Its Ecology. Zoological Research, 2009, 30(2): 209-214. doi: 10.3724/SP.J.1141.2009.02209
文章|科研组罗腾达
排版|宣教组阳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