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各城地铁的特点盘点(一)

作为小up交通系列的第一期专栏,简单插几句题外话:
1.本人是一位轨道交通爱好者,是百度贴吧“地铁吧”小吧主(ID:宝黛桥南.)。 2.文中提到的内容均仅为个人观点,欢迎朋友们讨论。 3.如果您有个人意见和指正,请在评论区提出,我会及时指正。
一、上海(别称:申通/沪)
1.最大的特点:编组超前。与其发展速度一样,十分有远见。中国大陆最早的两条8a来自上海,截至目前除5/6/8使用轻轨运量的c型车外,其他线路均使用6a/8a车。在规划中的线路单节车厢的运能也皆大于b车,可谓规划长远(c车三兄弟当我没说)。事实上6A在上海也可以说是小编组,高峰期9、11最大断面客流都超过1、2号线(此外,7号线介于1、2号线之间),甚至在国内吊打除京6外的所有线路,6A编组完全可以说不够用。 2.每条线路长度普遍很长,对应的每条客流基本都在15万以上(浦江线除外,可将其视作8号线南延)。但这种状态也造成了市区的换乘压力,比如2021年以前11号线进市区第一个换乘站为曹杨路,这就加大了其压力,同样还有2013年以前6号线第一个换乘站是世纪大道,以及目前9号线的宜山路。 3.换乘很“方便”。首期开通的1号线/2号线初期在人民公园/人民广场附近异站换乘,到后面才统一成一站通道换。另外由于3号线的缘故,不少线路进市区第一个换乘站,即与环线的换乘站,都是天地换乘,十分不便。 4.三四号线的共线目前将会是国内唯一市区共线。看似省钱,实际坑惨了不少乘客,调度也十分不便。众多网友和官方规划局也积极讨论拆分问题,不过几年了也没有定论,故顺其自然吧。 5.11号线是最长线路+目前唯一跨省线路(截止2023.01.06)。网上介绍的很多,在这里不多介绍。另外,未来苏州地铁11号线(昆山地铁1号线)开通后,花桥将成为“第二个广兰路”,出现11换11的现象。
二、北京(别称:帝都,京铁)
1.其首期目的是zhan bei,而非通勤,因此预留失败,导致1号线/2号线在2008年以前都在6c/6准b混跑,八通线/13号线在2005年以前甚至都是3c编组,后期才全部扩编为6准b(介于b/c车之间)。 2.北京地铁很“憨”。这个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1)不像上广深宁蓉那样玩的花:骨干线不修8a;不玩市域地铁;郊线初期断在远心端全员换乘;市区线几乎没有分流线 (2)目前市区只有19/18的换乘站太平桥站算是错位换(即普线与8a分流线分开换乘,避免客流叠加,比如广州珠江新城站与冼村站),这个应该是因为棋盘型布局错失了一些大胆的规划。 (3)截止目前依然没有修高效的穿城快线。18号线被无限期搁置;19号线换乘亡没法完全利用8a等等。 3.很多骨干线与火车站失之交臂: a.1号线与北京西站、北京站、通州西站一墙之隔; b.10号线差一站到北京西站,而且到的话需要绕六里桥换9,9还很慢; c.19号线作为分流线无法分流4号线南站客流,在景风门与14换乘前往南站…… 4.最严重的一点,之前也提到过,就是全员换乘加大骨干线压力,甚至本该是规划中贯通的一条线分成两条线,比如房9,房燕,6-s1,13-昌平,5-亦,1-八通等等(别跟我说制度不一样,规划的时候干嘛去了,尤其s1这种短线)。这点上海造的很成功。 5.顺带提一嘴,北京不太会造市郊大站快,站站乐交给公交好了嘛。像房山等地进城地铁是远慢于公交901路/917路的。 6.省流:北京非常保守,目前正在尝试玩花。
三、深圳+东莞(深圳别称:绿龟,港铁深圳同MTR港铁,别称:红龟)
2010年,深圳GDP超过广州,44年的奋斗让深圳一举拿下“全国第三,省内第一,地市超省会”的殊荣。 1.壕。除了龙岗区在节约资金的情况下自己修的3号线和暂时可以忽略不计的6支,其他都是a车,十分有远见。而且关内外通勤主干线(宝安1号线,盐田2号线,龙岗3号线,龙华4号线,光明6号线,平湖10号线,机场11号线,坪山14号线)全部深入市区,这点比上海还厉害(青浦、南汇、闵行、奉贤不可直达市中心)。 2.深圳天地换乘只有深圳北,机场东,大运,布吉这几个。其他换乘较为友好。深圳北站甚至还有天地节点换乘,而大运16号线转换14号线的客流也可以通过地下同台换乘完成。 3.换乘亡!据统计,深圳是全国交而不换次数最多的城市,甚至有不少重要的节点不换乘,直接为市民的出行效率大打折扣。 4.深圳2010年就已经修成了1号线并行线-2号线。虽然在东边有几个交而不换,但是或多或少能给1号线分流。这点也令人耳目一新。在可见的未来,南山东部地区将出现1/20/11/2并行的情况,宝安地区将出现1/12/11/20/5并行的情况。 5.与广州相似,深圳的前海新区也有一条区域小环线——15号线,目前已进入五期规划中。这在别的城市可能由有轨电车或BRT来替代,而深圳则直接一步到位,用更方便舒适的地铁取代旅速较慢的有轨。 6.深圳地铁喜欢上盖,车辆段在卫星地图上几乎找不到,因为都被盖上了高楼。因此绿龟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盈利的城市。 7.东莞:七年磨一线,不知道还需几年才会迎来新的地铁1号线,也许会刷新佛山的记录。目前的地铁也没什么人坐,只有东莞站、鸿福路、虎门站三站有点人。未来深莞将并网,不知道是不是有生之年(深11接莞3,深6支接莞1)。
四、广州+佛山(广州别称羊角,广州城际俗称抢铁)
1.不必多说,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的编组问题:早期满分(1和2两个140+w级别的线路全用6a很给力),但后期它凭借3号线和5号线成功成为铁迷一大槽点,相信大家都知道3号线全国第一、全球前十的盛况。看当年的短视,反观现在要一堆8a或8d来将功补过,个人感觉不值(后期线路交而不换太严重了,而且3和5几乎已经占了黄金线位了) 2.三号线市区段当骨干线路,站距合理,郊区充当大站快,尤其市区,虽然站距大了点导致每站人很多但是一点也不拖泥带水,站站乐的任务单交给apm。反观成都6号线,即使郊区依然小站距,现在南段客流低迷。 tp:apm应该修成6编才对。个人觉得apm以后可以连接天河区的几个交而不换点,比如体育中心南和10号线天河路换乘、黄埔大道和花城广场北换乘等等。 3.地铁和快轨各玩各的。可见的未来大湾区城际将组网,其中包括广州地铁18/22/28,深圳地铁33/36等线路,18还将和广清跨线,估计是国内首家了吧(看京19-s2和羊18-广清谁先了)。其中白云东平(14灌3改为14灌18)和方石、白云城市中心(2换3改为22换18)以及马鞍山公园(9灌3改为9灌18)取代了老嘉禾望岗、高增的地位,缓解全员换乘的痛。同时22南延将进一步发挥18号线对南沙的分流效应,也带动东莞发展。还有一方面,就是18和13这俩8a大编换乘站冼村站取代了现有珠江新城俩难兄难弟互灌的现象。这个也可以体现“各玩各的”。 4.广州地铁运行城际。广佛都市圈的城际均由广东城际(羊角子公司)、广州地铁(18/22/28等高速地铁)运行。 5.佛山:4b的一号线人挤人,每天给广州地铁灌客流,而6b的二号线反而人不多。 还有就是南海有鬼,因其媲美长春3号线一般的轻轨制式而荣登各大地图网站,林岳西站同台换也是全国首家。
本期内容就到这里了,有任何问题欢迎大家讨论。萌新凡尘俗子一枚,会持续更新,请您留下宝贵的一赞鼓励我继续更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