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末老师 | 听大师课的记录和感想
郑杰老师大师课记录 1.装饰音 除了学院派对于莫扎特作品的常规演奏(从上方音开始),也可考虑自己想强调哪个部分或是音符的声音,比如强调直接发音(从本音开始),还是想柔和或委婉地发音(上方音开始) 2.触键 连奏或断奏,和句法如何演唱(渐强或渐弱)是两个层面的处理,不要互相影响 比如小提琴演奏中,某些连弓特别容易造成不自然的渐强 3.姿势 坐姿影响触键,比如想要演奏更贴合、更柔和的声音,可以调低座椅位置,让手肘低于琴键,演奏时手指更闭拢些,这样手指重心和触键的面积都会改变,从而会产生不同音质效果 比如小提琴演奏中,想要发出更厚实、更持续有力的声音,右手手肘可调整为稍稍高于琴弓平面 永远要重视动作和声音的关系 4.踏板 在K.545呈示部中,左手是分解和弦的伴奏音型,这时运用手踏板处理左手声部,脚踏板可以只负责右手的旋律声部,这样对旋律声部既有修饰,又不会造成两个声部的混沌 踏板类似弦乐的揉弦,作用在于润饰声音、引导听觉去听演奏者想要强调的音,高超的修饰可以在不同场地下控制回音的效果(只有现场亲耳听到,才会明白这种看起来神乎其神的技巧是什么效果),而这种修饰是不动声色的 5.忠实于乐谱,分析乐谱 K.545乐谱中出现的重复音,因为钢琴本身的发音方式,所以作曲家本意就是断开的,不要刻意用踏板使之连贯 某些片段是模仿乐队齐奏颤弓(tremolo)或是模仿弦乐换弓,需要对不同乐器的演奏法有基本了解 郑老师一直强调,在不同的情况下(比如整场音乐会都是演奏莫扎特,或是在同一场音乐会演奏不同时期的作品),她的处理方式会有所不同;在不同的作品或是片段中,相同的乐谱符号也会处理成有差别的效果;一切的处理的原则都是为了心目中想要的音乐效果服务 在教学中她也强调,是“给演奏者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去探讨去研究某个音乐作品,而不是拘泥于某种“正确” ——————— 很久没听大师课了,这次听郑杰老师的课很有启发,言之有物,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 这次大师课也勾起了很多回忆,在中央音乐学院上学时,得益于中央院强大的教学资源,听过很多大师课;小提琴大师中印象最深的是美岛丽(Midori),当时讲贝多芬协奏曲,问到某段独奏小提琴声部演奏时的和声是什么,这个问题还算好回答,然后她继续问,那这时候乐队的某个声部演奏的是什么音?没有一个人答出来。我才意识到,原来对一首乐曲的熟悉程度,应该照着这个标准要求自己,所以我现在也会要求学生看伴奏谱,演奏室内乐也要求自己知道其他声部都在做什么 然而我更喜欢听其他专业的大师课,因为是外行人,听到什么知识点都有新鲜感 印象最深的是钢琴家斯柯达(Paul Badura-Skoda),他讲莫扎特的版本,讲踏板的运用,那是我作为一个外行人,第一次知道听钢琴音乐会要去观察演奏者是怎么踩踏板的 另一位是打击乐大师,已经忘了名字,但我记得他如何用即兴的方法教学生练习音阶 这些只远远见过一面的老师,偶尔提到的某个知识点,就能解开自己怎么也想不明白的问题,而他们对于细节的钻研、对声音的想象力,让我明白专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