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浅谈:马斯洛5阶需求层次理论解析业界从业心理

2022-07-01 18:10 作者:real春天同学会  | 我要投稿

今天大致就搞搞花活,用《马洛斯需求层次理论》来浅谈下业界从业者的一些心理。


《马洛斯需求层次理论》是从心理学去解析社会需求层次结构,旧版是分为5个层面(新版细分出了 【自我超越】、【认知需求】、【审美需求】,目前还是旧版传播更广泛一些)。


这一套需求层次理论是管理学比较广泛发的一套理论,当然也可以套用到很多层面上,包括业界也是一样(所以我在说某业,实际上也不仅仅只是说某业,只是大家会对某业更感兴趣一些)。


1993年凯文·卡特拍摄的作品《饥饿的苏丹》

第一个层次:生理需求


【生理需求】指的是生存所需的基本和本能的需求,也就是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吃喝啦撒”等都适用,如果第一层面的需求都不能得到满足,就无法维持生命,这一层面就类似于生物的本能,但是人类的行为能力是要优于动物的,所以人类比较少被这一层面困扰。


这世界有没有贫穷得吃不起饭的人呢?有,战乱、贫穷、饥荒等问题依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生理需求是生物生存的基础标准,如果生理需求都无法满足,那就更不要谈接下去的层次。


电影《我不是药神》


第二个层次:安全需求


安全需求是在满足了生物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后,进而想要提升自我保障能力的一种需求,比如说稳定的工作、存款、抗风险能力、抗疾病能力等等,也就是一种降低自我生存恐慌的需求。


在我看来,人类其实并不容易被【生理需求】所困,但多少是有点【安全需求】的焦虑。所以绝大部分普通人在心理上是处于这个位置,对物质需求焦虑,没有存款,没有稳定的物质保障等等。


1993年苏丹在战乱环境下又闹饥荒时,凯文·卡特拍摄了一张照片,名叫《饥饿的苏丹》,照片中的小女孩最后并没有死于秃鹫之口,事实上摄影在拍摄照片的时候,小女孩的母亲正在排队等着领救济粮,而那个小女孩,也并不是死于饥荒,她最终死于疾病,这就是安全需求没有被满足,没有更好的生活保障。


当然,这是发生在战乱与饥荒的环境之下,而我们的【安全需求】又多少有点不太一样,看看我周边焦虑的人,他们也并不是说真的非常不稳定,而是当代的环境下,物质其实是很丰富的,只是安全感的标准被拔高了(你们懂我意思吧)。就我个人的人际关系来看,物质越发达的地方,安全需求的标准就越高,比如我在上海的朋友,明明收入比我高得多,但就是“焦虑”。



而这个【安全需求】,也算是促成了某业从业者选择出道的一个契机之一,就是一个对物质需求没有安全感的一种心理。


你说她们穷得过不下去吧,也不至于,至少在今时今日的社会环境下,生理需求不算很难解决的问题,但是在基础的生理需求之上,方方面面也都要钱,满足了生理需求之后,就是想要过得更有保障,要过得更稳定一些,更舒适的生活,每天啃馒头我也能活得下去,但我在啃馒头意外的事物上也有更多的需求,比如要有一定的存款,要有更安定的工作环境,想有房有车等等。


如果说我现在的工作撑不起我的【安全需求】,那我就会去想着做收入更高的工作,然后可能因为个体的认知差异而选择了一条“捷径”,某业其实真正吸引人的地方,也就是给了那些“没能力又想赚钱”的人赚取高薪的机会。



所以之前【天使萌】说的那些话在我看来是挺一针见血的,她原话是:


如果日本的经济环境能好一点,我想那些被短暂利益吸引进这个行业后又感到后悔的女孩应该会少一点吧。

泡沫经济时期也有这样说的人,但如果说这不是问题的话,那么我认为我们需要的不是监管,而是教育出那些能够说“我不会出卖我自己,不管给多少钱”的人

说实话,我认为女演员赌性很高,前景相当相当渺茫,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华丽的工作。

因此,我想如果是能保障稳定富裕生活的社会,那么进入这行业的人也会比现在少。

尽管如此,我想也有一定数量的孩子,这是个人的自由


这就涉及到了【安全需求】,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和社会保障,当【安全需求】被满足时,比如说赚的钱足够满足生活所需,大家有更多的休息时间,有更轻松的工作方式,当人们不在为生活所累的时候,某业给出来的“高薪”和“相对低的门槛”也就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


而【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也是可以归类为“生存需求”,它是和物质挂钩的,当物质没有得到保障时,基本上也就很难说去寻求更高等级的需求,比如说我,经济条件不好,我在谈马洛斯需求理论时,我首先想到的每一层都是跟票子挂钩的。


所以第三、第四阶段的需求,多少是需要一点物质的基础的,这也是为什么我码了业界三年资讯,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很多人因为钱而做出选择,却在赚到钱之后又走向了另一条方向。


第三个层面:“爱和归属的需求

当我们自己能保障自己的一个物质生活层面需求的时候,我们会进而希望得到一些情感上的满足,或者说社会层面的认可,比如说渴望得到朋友、家庭和公司给予自身的一种肯定。

依据马洛斯的解释,这是一种对集体归属和爱的需求,也可以被描述为“爱和归属的需求”。如果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状态持续下去,我们会更容易感到孤独和社交焦虑,有时甚至会陷入抑郁(但我感觉我是因为钱而时常陷入抑郁.....)。



在这又得举《饥饿的苏丹》这个例子,摄影师在获得了普利策奖之后,就有记者搞事写了一篇长文,大致就是说摄影师不当人,为了拍照片磕人血馒头没有救小女孩而是选择摁快门,踩着女孩的尸体拿奖。

这个舆论是很可怕的,各种暴力言论就如山崩海啸,凯文卡特在舆论之下生活过得诸事不顺,当时没有人在意真相,当一个大的群体开始对个体进行孤立和不认同时是很可怕的事情,最终凯文卡特于1994年选择了自杀。

是个很遗憾的故事,其实到了今时今日依然有同样令人遗憾的故事,个人无法得到集体的认可,被集体孤立,没有归属感,这场自杀其实更像是一场“没有凶手的谋杀”。


用这一层面去看待某业的从业者的话,比较不好解读,还是得从“集体对个体的认可”这个事说说


从制作商、经纪公司的层面

对于那些制作商、经纪公司来说,这一层面他们玩得很顺手,在为从业者提供了物质保障的前提下,他们很擅长于提供这种“爱和归属”的概念,不断的夸赞,肯定了从业者的付出,比如某公司的经纪人,说起话来就很好听,动不动就“感谢XX的付出,今天也辛苦了”、“XX做得很好,真的很厉害”、“今天也要加油哦,相信你会做得非常棒的”

所以会有各种各样的活动,见面活动,签售会等等,这种线上线下各种塑造出“你超棒,超多人喜欢你”的操作。

从而给从业者情感或心理上的肯定,而某业的从业者说白了,可能各自的人际关系什么的也不能说有多好,也有不少人在个人情感方面有些匮乏,所以这种“肯定”、“认可”对她们来说,也有一份成就感在里面。


所以在早年间,当时星探盛行的时候,那些星探都有自己的话术,开头就劈头盖脸一顿夸,提前的宣传和预告也是做出各种人气包装,就是不断的给人认可感,让人产生一种“对被认可而动心”的感觉,这也是一部分人会选择从业的一个契机。

所以有时候吧,我看到有些从业者说某业有多好(我并不认为那有多好),其实这也有一份洗地的嫌疑,那种心理就像是把自己归入到某业的集体去了。


第四个层面:尊重的需求

意思是追求一些“被认可被尊重”的需求。

比如说追求名声或者追求成功,这个层面和第三阶段的层面是有些相似的,不同的是第三阶段的外在需求(通过外部获得的情感),第四阶段是一种内在需求(自己给自己的情感)。


此外,在认可需求中的尊重包括也分为两个层面。


1、通过获得他人的尊重、声望和关注来满足。


我首先想到了【三上】、【天使】、【桥本】等等,这些其实都是做到了一定层级的人,都是有了很高的成绩之后,开始走到了台前,把自己的工作当成是一份偶像事业, 得到了足够的声望、人气之后有了外部的认可,进而对自己事业有了自己的肯定。

应该说,到了顶级层次之后,她的褒义盖过了贬义,她得到的认同感和成就感,是可以培养出她对自己的认可感的,因为有这样的环境去让她接受星光璀璨。


还有一种情况,就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都可能出现的负面状况,从业者在满足了物质层面需求之后,并没有得到自我认同自我尊重的满足,可能是自身的原因也可能是成长环境的原因(有些人成长环境塑造了自卑、自轻的心理),她们没有得到满足之后,会通过其他一些行为来得到“爱与归属的需求”或是“尊重的需求”


比如说,极端一点的,逛牛郎店、报复性消费等等,现如今养自己男朋友的从业者也并不在少数。

温和一点的,就是追求自己粉丝给的认可度,通过粉丝的认可来得到自我认可,比如说XXXX,之前很腼腆很不自信的一个人,但是通过自己的朋友圈,天天有一帮人追着她夸,各种夸,这两年她那种社交状态就变化非常大。


这种现象是比较好的,我也见过一些不太好的,就是底下一帮人各种吹,把人吹得飘飘然,产生一种“被认可的快感”、“受欢迎的认可”,这种事也发生在一些“网红”身上,为了得到更多的粉丝的回应,在众多的“拥趸”下,Ta们可能就会做出一些不太合适的行为出来,更大胆,或者说作死的一些行为

这在我看来更像是被捧杀了,这几年也看过不少翻车的网红,他们翻车的原因,也有一部分是“捧杀”的结果,就是一直在找寻外界的认同结果迷失了自己应该具备的道德和自律。


那业界的从业者也很容易遭遇到这种捧杀,一方面是物质基础已经有了一定的保障,没有近在咫尺的那种物质焦虑感,另一方面是个人没有“归属感”,如果是为了受欢迎而入行的那还好说,如果是为了满足“安全需求”之类的,相关的从业者心理上也并不是百分百认同自己的选择,大部分人会不断的跟自己强调这是工作,又时常陷入自我怀疑这样的选择到底对不对,本身她们可能就对自己并没有特别坚定的认同感,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一引退就直接人间蒸发的从业者。


说简单点,她们得不到被接纳的情感,或是在人际关系上很匮乏,从而转变成了要通过其他途径去找到这种“归属感”或“认同感”,所以也是能看到,有些人花钱的方式匪夷所思,有些人的行为动机好像不过脑子,可是换个角度想想,当自己感觉不被认可时,外部的情感回应相比于她们的状态,可能就像是一根救命稻草一样。



2、通过建立自我尊重意识、掌握技能和能力以及获得独立性来满足,从而倾向于重视自己的评价而不是别人的评价。


在这一层面我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与自己结婚,宣誓只忠于自己的【纱仓真菜】,我不知道和大家的答案是否一样,纱仓在行为上是非常独立的一个人,她的自我意识很强烈,就某业这四十年历史来说,【纱仓】其实是最“异”的一位,她对自己的定义也很明确,就是“我不管你们的事,你们也别来管我的事”,但是又不会显得很极端。


某些方面来说,我个人是觉得到了这一层面的,某业只有2个这样的存在,一位是纱仓,另一位是已经当大老板的花姐


至于第五个层面:自我实现

马斯洛将前 4个层面归类为匮乏需求,所谓的“匮乏需求”,就是一个人缺少什么,他就会有动力去追求什么,比如《东京贫困女子》中记载着女学生因为解决不了自己生理需求,需要去出卖自己,又比如四十几岁的家庭主妇遭受家庭冷暴力得不到认同感,选择了进入风俗业,就是对于什么需求匮乏,就会有动力去追求所匮乏的东西,凡事都是有一个动机的。


而这前4个层面,并不是说从1~4一级一级往上升的,它们可以同时存在,也可以部分存在,有些人满足了生理需求之后,想的就是第三、第四阶段的归属需求或尊重需求。



而第五个层面的【自我实现】,则要高于匮乏需求,它是一种存在需求,也就是一种价值观上的需求,一种“无关利益,只想确认自己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做到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事情,实现自己能达成的贡献”的需求。


这种需求就是“你生命中创造的价值”,这个是很难概括标准的一个话题,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答案,在这个层面上我是扯不出什么内容来了,不过某业也曾出现过一些比较特别的人。

不过这些个例就不说了,说多了也很难被理解。



浅谈:马斯洛5阶需求层次理论解析业界从业心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