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20-11-27 18:00 作者:云泣方知雨重  | 我要投稿

形意拳练上法、顾法、开法于一贯,风吹草动,有触必应
这是民国时期河南沈丘某地的一个欢畅的夜晚。“入秋且热”是后来小说赋予事件的季节,口传故事里我疏忽了追问,但从主角当时的身份及任务来看,猜想是村落间正忙着“清野”的时节。

事情发生在酒席宴上,可能是在酒楼,也可能是在一处武场院落。一行武行人物为一位镖师接风,其间有五个人交了手。这次交手,一瞬间重创两位,落下病根,也让一位豪迈嗜酒的武术名手在此后近七十年的生命里不再饮酒。

交手场面略复杂,可以说是四打一,也可以说是一对二。但交手过程很简单,不及另外二人上手,先上手的二人被一招打翻,恍惚间战斗结束。

被围住这位镖师,是正当年的豫东形意门高手张鹤年,也是我的师祖。回忆中他是不自知的,凭借功力在身,有触自应,如梦相似般脱险,但也失手伤了同道。

就表面看,是大高手张鹤年得到了当地武术界的接待,事情办的顺利,心里高兴便多喝了几杯。已近饭局结束,几人谈拳兴起,也不知是真情还是歹意,对方突然提出“请‘武状元(文武双全,结交武林,又在总督府行走,同道戏称)’指教指教”,什么叫做“远践近躜沾身纵力”。

原本酒足饭饱,头重脚轻,腹满胃胀,不宜动手,张师祖起身抱拳,推辞来日方长,相约待酒气消解之后……然而四人一起围来,这就搬开桌子,一人当面而来就要上手,一人突然绕至身后,嘴里说着谦让的话,但连臂将张师祖横胸抱住就往外请。也就这时,张师祖一个沉坠,随着震脚一声,前后二人好似笸箩投墙一般两下弹开,撞翻八仙桌,杯碟酒菜落了一地,其人当场休克,两下翻脸。

这是形意拳的神奇。形意拳谱中说:能走、能闪、能封、能闭,亦必目有所见而能然也。故白昼间遇敌,尚可侥幸取胜,若黑夜时,偶逢贼盗,猝遇仇敌,不能见其所以来,将何以闪而进之?不能见其所以动,将何以封而闭之?岂不反误自身耶?惟我六合拳,练上法、顾法、开法于一贯,而其机自灵,其动自捷,虽黑夜之间,而风吹草动,有触必应,并不自知其何以然也,独精于斯者自领之耳。

讲故事的师叔本意是说笑告诫,师祖自此禁酒,且立下门规,门人禁止醉酒,然而几个师祖最为得意的师爷,偏偏都是海量。而我困于先天,想喝却多喝不能,不得已合了师祖心意。但我好奇的是,这一震脚抖身的拳技是哪一把。

后经考证,用的当是形意八法之“截字诀”。这一拳的攻击部位本是咽喉,但在训练中往往是扼住绝杀本能,而朝着胸口与下巴下劲。那人伤势没有下文,若是截上咽喉,恐怕喉头已经碎了。截拳的迅猛与力道,不是挥臂砍击能做到的。拳法是历代先师江湖搏命的总结,在内传谱上,哪一把打死打伤落下什么伤势都有明确记载,一截毙命并非虚言。古代搏杀就是这样,触手瞬间高下立判

形意拳发力,讲究把位与力点,练功忌讳肌肉代偿


形意拳我练了十年,有两势始终不得要领。一式鹰捉,一式截拳。而这两式是形意拳的基础,这是我多年来不敢教形意拳的真正原因,也是避讳与自以为是者谈形意的原因。

形意拳讲究把位与力点。打法上提倡化劲自由,是因受制于实战发挥,心意不能尽美,故而取活泛,形成势态顺机应变就好。但练功上,你动作不能到位,你就练不到本该练着的地方,你练不成应有的功能,你便发挥不了拳法的优势。

这在现代学说上叫做肌肉代偿。代偿是身体系统的保护本能,是协作肌肉的替代和补偿。常发生于当人体维持某一姿势或进行某一动作时,本应发挥作用的肌肉不能正常行使其功能,导致其他肌肉代替它工作,补偿缺失的功能。

因此当我们有了设想目标,进而选择了一个动作来执行的时候,若其中有个主要动作关节的主要属性出了问题,身体便会基于保护的立场以及为了完成使命,而直接请这个主动关节放弃尝试挑战,然后就近拜托相连关节帮助,做出一些不属于它们主要属性的工作,这就是所谓的“代偿动作”。

换句话说,你动作不到位,就会让你本该练的练不到,不该练的反练着了。而武术中,“不该练的”养成了,往往就是毛病。

好比形意崩拳的母势——心意横锤,这两势都是出自扎枪。扎枪的技术只是发挥,而练拳求的是功力,根本是要把两腿的爆发力练出来,这样你丢了锋利的长枪,依然能够打出强劲拳力。特别是脱枪为拳之后,拳头短了,则尤其需要步之纵横来形成“枪劲”。手上讲究把位,腿上讲究力点,如果你练功打不出爆发力,那么你实战也不可能打出真正的欺身夺位的整劲,充其量是定步抖炸的撑劲。只是要练撑劲抖劲的话,用马步冲拳就可以了,而这一把的要点,恰恰是忌讳打成马步冲拳的发力模式,是为毛病。

所以练功的时候,两腿即要虚实分明,实腿又必须蹲下去,如果实腿蹲不下去,那么你最根本的腿部力量都练不到。这一势的发力核心就是大腿,好比是炮膛的炸药,炸药你都点不响,炮架子再直你也打不出炮弹。

既然两腿打不出爆发力,也许就会不自觉甚至主动采取拧腰、悠肩等局部发力的常态方式,去模拟完成这个动作,以寻求一个自我感觉上的发力感。于是练来练去也不得长进,这都是拳理不明的表现。

原本心意拳、形意拳的训练机制非常先进,然而正是这种高难下的代偿,符合了大多人的偷懒心理,一门绝学就这么毁了。 

炮拳一势,原本是四炮合演,内含截拳


形意拳打法有十六字诀,内八字与外八字,外八字首重“斩截”,是顾法为先。截法者,截言、截面、截心、截身。言彼未动,而我先截之。

截言,彼言语而我先截其有歹心。截面,彼眉喜眼笑而我先截其歹意,身不动而自主张也。截心,彼虽不露坏意,而先防彼有短毒也。截身,彼来奸而我急踩急寸,更如踩毒物也。

外八字有八字连环拳,简捷清晰,可以单拆单练。截字诀最难练,动作接着斩拳,走一个原地震脚,同步完成截拳切撞。如果拆解动作,跟豫东镖局太极拳的卸步搬拦锤差不多,即一个震脚独立步,一拳后拉一掌横切,套路紧跟着裹拳,连续防护,接上跨肘捆身虎洗脸。

你若是太极一般原地震脚之后切撞,因为有个蓄力间隙,这个力点好找,但你震脚同时身子硬蹿出去切撞,这个发力太难了。这得是身子骨成就了之后才能完成的,单靠练截拳不太可能。

若是硬来,要么你仅有前纵而无震脚,少了崩炸穿透力;要么你动作断截,生出一个间隙来,而生死瞬间,这个间隙可能就要了性命。再若勉强,震脚瞬间换步,硬压缩这个过程,但轻浮做作,徒有其表。

这得是周身骨节瞬间团聚提起才能做到的,平时没有这个训练,又怎么可以完成这个状态。这是比劈拳蹿纵更难的震脚蹿纵,是三体式之妙的体现,用弓步践蹿练功的前身心意,也不具备这个爆发能力。

开篇场景,张鹤年师祖用的正是这个鸡步抖翎,倒发熊形肘,打坏了横胸箍抱自己那人,脱身而出的瞬间,身子已经蹿出去切上了正面那人的脖颈。这一切,前臂近乎是不动的,曲横势力短,也只有如此把位才能撑借周身之力,也才能硬打硬进,根本不用在乎对方有否遮拦。伤人也是最狠。想来师祖当初是往上扬了一个角度,所以是把对方横抛出去,撞翻了桌子,而不是当场切碎喉管。

截重顾法而蓄势以炮,老谱有“如虎搜山截手炮”之句。截字诀之后有“顶”字诀,打的就是炮拳。而截拳又恰好藏在炮拳里,有拳谱“炮拳先走虎跳涧,两臂下裹如搜山”,搜山即是扑击之中为贴身截力蓄势的。形意拳打人,连环不绝,这是改了步形换来的。心意拳往往都做不到,还是砂锅砸蒜,一把毙命的打法。

扯开话题,五行炮拳本是连环炮合演:裹边炮、斩手炮、截手炮以及当头炮,我们能看出来的,其实只是最后一下当头炮,而顶字诀的“顶”,体现在截肘(臂刀)上,是原地崩肘(臂刀),比震脚蹿步的“截拳”要简单得多。

裹截与顶炸,是形意拳打法的根本形态。

当今社会,真正有能力全面继承传统武学的太少了。

一个老师通常会有开门、关门、顶门、入室、嫡亲、托付等几个特别的弟子,合为八大弟子之数。有时候开门弟子与顶门弟子是同一人,入室弟子有数人,受托付之弟子也许不在八大之列,都不好说。就本门传承上,我是张鹤年师祖入室弟子一系传人,因为情况特殊,师爷是留宿师祖榻侧学艺的,事宜他功夫到底有多深,师兄弟都不清楚。我因为多年努力,没有放弃武术,时代之下勉强任用,得到了师祖嫡亲一系的关照,拿到了师祖的珍贵资料——大量的照片甚至录像。

当中有一段上世界九十年代初的录像,记录了师祖百岁之年一天里的生活。其中就心意拳、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都有演练。可惜是拍摄者不懂武术,为了剪辑影片,很多宝贵的部分都给截掉了。其中就有这套八字功,斩、截、裹——刚好打到“截”字,后边的“跨、挑、顶、云、领”没有了。

在前身心意六合拳的时候,五行八字的理论就已经成熟了。五行拳出来后,也出现了多种八字功,但以我走访各地的经验总结,这一套八字功是最贴合精要的。如果没有这个视频,我甚至会怀疑这不是原传。其中的“顶”字体现的就是“截手炮”的截顶,而后边的“领”用的却是形意拳的核心——鹰熊合演。很可惜这一段被剪辑掉了。

视频拍摄的时候,师祖已经100岁了,其中打八字功这段,是他教授一个徒孙。其实这个前辈刚练不久,他是这个录像带的赞助人。当时钱顶钱,一般人是拿不出拍摄资金的,因为张鹤年是大师,同道人称“老先生”“武状元(乡党拳家于化龙出书时还有沿用这个称谓)”,所以用投资换取了上镜,跟着大师进入了历史。

一百岁的人了,不太可能刚猛发力,仅仅展示了把位而无交代力点。那人学得也是规矩,单看照片也是不差,可惜已无力点,仅仅是个参考。这便是传统武术传承之难,一百岁的人还能灵活行拳,原本是筋骨已得质变的结果,但如果效仿晚年拳姿而不知力点,恐怕这一门拳法便得不到真传了。

师祖是光绪年生人,晚年广开门户,从学者成千上百,虽都执徒子徒孙礼,然真有实学者鲜。所以我个人并不开好武术圈称颂的“关门弟子”,如果没有师兄领带,关门弟子往往只是继承了一大堆的理论与套路。而挂名弟子与求教者,就更不用说是否得着了真手艺。

视频中还有一段嫡亲叔伯年轻时的马形,蹬踏有力,保守了几十年,如今也是老人了。有心的一位叔想赶着为这位伯留影留像,但能否打出应有的力点与力度还未可知。如果没有见过真正形意拳的状态,以偏盖全,又如何客观评论,尽善继承?

如果你没能练到,你又怎么好意思去说?

每每想到此处,倍感责任沉重,这是大凡对武术抱着“拿来我用”态度的爱好者不能理解的心情。所以在推崇镖局太极的同时,也不得不提早对学生进行形意训练,也算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尝试吧,万一有个品学兼优的出类拔萃了,便是一门之幸。

再多一句,五行拳,五行相生为养,五行相克为用,其中生克与养生道理都是切实科学但不宜公开的。简单点拨一句,五行对应五脏,显映在五官,五行生克其实也是一种代偿。顺者生,逆者死,有现实案例的。

得到一句话:练到骨节通灵意,周身龙虎起横形。



截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