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缘人传讯,四气调神大论

原文: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
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译文:春季三月,
这叫“发陈”。天地万物都从地下潜藏生发,万物欣欣向荣,
这时人应该晚睡早起,多在庭院散步,
披发、穿衣宽松,从而使心志舒适,出于
生发的状态下而不去抹杀,所施予的便不要夺去,奖赏它而不惩处它,
这是顺应春气来养生并预防的原则,如果违背原则便伤害肝脏,夏天成为寒邪之病,能够勃勃生长的很少。
记:四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陈”为过去的东西,将去年的东西重新开始便是发陈。
农历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应以“立春”为始,直到“夏至”。
人应该掌握季节的性,去随顺季节的转化,而调理我们的形体,合于节气便不会生病。
春 3 月的基本原则便是,晚睡早起,缓步走路,穿着舒适宽松,保持心情愉悦,自
然呼吸。对他人的合理请求,应心量宽大,不必因小事斤斤计较而动怒,这样便不会伤肝。(春季属木,与肝脏相应,肝气此时节正旺)如果在春季与原则逆行,那么夏季一定会诱发寒症。
原文: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
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
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译文:夏季三月,
这叫做“蕃秀”。天地之气交合,万物开花结果,人需要夜卧早起,不要厌烦白天。使情志不怒,花开结果使人体阳气宣泄,像是有所爱的事物的在外。这是顺应夏气来养生的道理,违背原则就伤害心脏,到秋季生出疟疾等病症,能正常收敛的很少,冬天来临病情加重。
记:夏天天气相交气的交流较为厉害,天气很热,但应以流汗作为享受来顺应。人
此时体内过热,气血随夏季来调试状态。如果流汗应让其透发,这样才能使燥热的
气发散,使浊气可以倾泻出去,不要直接进入冷气间而使身体受伤。夏季属火,相应于心。如果在夏季受伤,那么秋季必定会咳嗽,而无法储存足够的营养而损伤免
疫系统,冬日必定会重病。
原文: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
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
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译文:秋三月(立秋到冬至),叫“容平”。是万物果实饱满成熟的季节。此时天
气清肃,风力劲急,地气逐渐收敛。人应早睡早起,跟鸡同时作息。使情志安定平
闲,用以缓和秋的肃杀之气入侵,神气收敛而少言少欲,以使人体能适应秋气并能
相互平衡,不要让情志向外越泄,用以使肺气保持清肃。这乃是顺应秋气、收敛身
体机能的法则,违背了这一法则,就会伤害肺气,到了冬天便会产生下痢营养不能
完全吸收,是由于身体的机能在秋天未能及时收敛养护,而使供给冬天的闭藏之气
不足的缘故。
原文: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
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
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译文:冬三月(冬至到立春),叫“闭藏”。此时阳气潜藏在地下深处,没有办法
从地上出来平衡寒气,人们应该早睡早起,带日头出来再起床。也应该精神藏匿,像是心有私欲一般。应该趋近相对温暖的地方,使皮肤少出汗。这是冬季的养生之道,如果违反必定会伤肾,等来年春季必然肌肉萎缩而手脚发凉。
记:冬日并不适合出大汗,同时并不建议冬泳,因为寒极必定生热。
但真正的心脏病人适合洗冷水澡。中医认为心喜寒、喜冷,冬日寒冷属水,水可克
火,心遇强寒水,是“母能令子虚”,使肝木救心火。关于治疗心脏肥大时早上洗
冷水澡,中午便胃口大开,也不必吃药。如果不能忍受洗冷水澡,那么用冷水冲澡
也可以。不要用冰水,脚作为离心脏最远的地方,一两分钟后便会寒极生热,使心
脏的阳回头。
原文: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
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
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贼风数至,
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苛病,
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译文:天地之间,若节令正常则气清神明,内里藏德而行运不止,若节令失序而天阳不降,地气不升。白天如果不见日月,那么一定病邪会趁虚而入。阳气闭塞,地气浑浊,则云雾不合时节而降。天地万物的交流沟通被打乱,无法收取天地精华于是大木多枯死。恶浊混沌之气没法宣泄,风雨不按时节而来,起雾之时而无露水,则草木枯萎而死。贼寒之风多次到来,风雨连续,四时无序。天地四时不能互相作为依靠保障,失去天地之道,便为生发就已先死。这只有圣人才知道,于是其身无病痛,顺势而为,生命活力不衰。
记:我们身上有很多的俞穴,若身体有哪一脏腑不是很强时,在天气不明朗的时
候,最容易受到伤害,天地邪气便会伤害空虚的地方。如果一个人常在担忧,忧能
伤肺,人有忧虑便会产生空窍。此时正好阴雨绵绵,而没有相应的防护措施(戴围
巾之类),便会得病。
原文: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
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浊沉。
译文:违逆春天的时令规律,少阳便不能焕发生机活力,使肝气内郁产生病变。违
背夏日时令规律,则太阳能旺盛滋长,心气空洞而虚寒。违背秋天的时令规律,太
阴之气便不能发挥收敛作用,使肺部气体枯萎而胀满。违背冬天的时令规律,太阴
之气不能发挥闭藏作用,肾气便浑浊沉降而泄。
记:节气在交接的地方,前一节气的最后一周与后一节气的最开始一周的两个节气
转换的两周的时间定义为“长夏”(对应身体内的脾脏),介于节气之间。夏气热
而秋气冷,节气转换时候便会有台风,台风过后气温便开始下降。
原文: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译文:于是天地阴阳与四时之道,为宇宙万物化生始终,生发消灭的本源。所以圣
人于春夏二季养足阳气(以足够营养加强免疫系统),在秋冬二季来滋养阴气,致
力于治理根本。故能于万物生化之中获取长生之道。反逆之则必根本溃烂而死,而
损伤性命本真。
原文: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
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
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
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
不亦晚乎?
译文:所以阴阳四季变化也是万物始终之理,为死生大道。违反之则灾变立生,顺
从它则疾病不生,这便是得道。对于养生大道,圣人知而行之,愚蠢的人仅仅将其
当做装饰。顺从阴阳消长则长生,违背则短命;顺从则可大治,反之则生大乱,这
一悖逆称为“内格”。所以古之圣人有先见之明,不待治已有之病,便已治未病。
不治天下已乱之时,求治于未乱之时。凡病已经生成,再施予药治,天下大乱之局
已成才想方治理,就如同口渴难耐之时再掘井取水,打仗时方去铸兵器一样,为时
已晚。
记:以球形表象,内阴外阳。
正常人,阳在外可以固表,若无阴的牵动与拉扯,阳便会向外走(内虚),使太阳
过盛,成为孤阳。(阳性浮动)阴在阳中支撑阳,为其提供能源,阴阳相辅相成。
表面阳虚则汗流不止,则内里的阴外散有阳固表则阴不失。
脉学:《难经》第三难(以左手为例)
将关(手腕高骨向内侧推,于筋骨之间,为关脉)的位置画一条线,关上为寸关下
为尺。
寸在关上九分,尺在关下一寸。我们可以在脉中找出阴阳的平衡点。关上为阳
(寸),关下为阴(尺)。
在关上,脉延伸过九分则阳盛,阴盛则不及。
在关下,脉延伸过一寸则阴盛,阳盛则不及。
换一种角度:
关下阴脉过盛则过关上顶,超过九分,使阳外溢,称为溢脉。
关上阳脉过盛则过关下行,超过一寸,使阴倒覆,称为覆脉。
中医认为,人能够吸入是因为肝肾是阴,能吐出是因为心肺为阳。其中寸脉为阳,
寸指上焦,关指中焦,尺指下焦。在呼吸之间的为脾,脾胃属土,所以中间部位
(关)都是脾胃(能吸纳五谷之气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