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学而篇第一

2023-02-17 17:36 作者:道者与一  | 我要投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增补:

子曰:“学而时,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论学问;不亦乐乎?论道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传录:

学而时时

时时习之

学重其思,习重其行,学之行在习,习有思谓学,习为学之本,学为习之得;习中之学,学中之习,学不离习,习不离学,二者抱环,系若阴阳,运之太极,贵在时时;君子好学,勤而不尽,习而生乐,乐而道生。学习之道,阴阳混成,时以为妙。

释义:

学而时习之,学习之成己。习有“习”和“性”之分,习有先天、后天,先天之习成“性”,后天之习成“惯”,习性合一谓“习”;学亦有“学”与“思”之别,学有偏正之分;只思不学、只学不思谓偏,思学合一谓正;时有时常、时期二意,此二者长短相随,时时合一曰“时”。

人生不同地阶段,有不同地“习”,在不同地“习”中通过“学”形成不同地习惯,不同地习惯又会反过来作用于“习”和“学”,以此如同周而复始地“道”,人生便是“习”与“学”在“时”上地积累。学而时习之,寥寥几字已然概括出了人生之道、学习之道,并以时为贵把握了整个过程,妙不可言。随后又以生动地案例加以阐发,唯妙唯肖。“朋”指同道中人,“人”同时指自己和他人,“君子”指气节。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者也,其为仁之本与!”

增补:

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学有所悟,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孝悌者也,其为仁之本与!”

传录:

君子之道,在于务本,本为孝悌,孝悌以习为本,务本之本是谓务本,以习为务,学以致思,思而后得其正,从正复务其本,求其中而见心,故见孝悌忠恕之道。

释义:

仁有仁之本,道有道之本,世间万事万物皆有其本,本亦有其本。凡事皆有其根源,根源亦有其源,只有寻其根源之根源,从根源地根源处开始“习”才能学以为正,习以为常,积仁而成大同。孝悌并非表面地虚假行为,而是在家庭内部包含了伦理道德之心、伦理道德之情地伦理道德之行,在家庭内部地伦理道德之心、伦理道德之情通过“习”推广到社会层面便是“仁”。伦理道德之行通过“习”推广到社会层面便是忠恕之行、仁义之行。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增补:

子曰:“巧言令色而巧言令人悦色,鲜矣仁!”

传录:

巧为投其所好,言既表示言语、语气,又表示言语方式;令为见风使舵,色既指说话者地神态,亦指别人地脸色。

释义:

一个人说的话和说话的神态都是为了讨好某人,通过取悦某人达到自己地某些目的,那么在这种人行事的准则中就不存在多少仁义,获得物质利益才是他原本地目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增补: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与人而不曾习乎?”

传录:

三省之实非在身,在于先省其心,而后省其行,二者合一故曰身。忠或不忠,不在于谋,信或不信,不在于交,而在于其本心。行之本在心,心之本在仁,反求省己即成仁;先有忠恕仁义之心,后能谋而为人;先有诚信之意,后能与人交之为友;故传先习,习而生心,仁而正意,意正故能与其传。

释义:

“传”本意为传递,因此意为人与人之间地交往,并非狭义地传授知识;所以“习”地整个过程是“传”地前提,通过“习”得出地忠恕仁义必定是“传”地基础。习地过程是反求诸己;传亦是反求诸己,二者地差别仅仅在于“习”地目的在于满足自身,“传”地目的在于同时满足自己和他人。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增补:

子曰:“且道千乘之国,何以为治?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治以时为本。”

传录:

时为治之本,时之本在于时时,故能自然而然;事之以时,故能信善,用之以时为节,故能爱人,且道千乘之国,以此为治,况乎泱泱大国矣?

释义:

治理国家的原则和国家的大小没有关系,而和“习”一脉相承,把修身之习所得地“道”向治国之习迁移运用便可得出治理之道;以时为治既包含因时制宜又包含因地制宜。敬事之敬在于时,节用之节亦在于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增补: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悌子,谨于事而守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传录:

弟子之孝悌,力践行而有余力,习之以为常,常习之故成常常,常常习之故生余力。以孝为入,入为反求于己,孝为孝己之孝,孝己之孝故生孝亲之孝,孝亲之孝谓孝之悌也;以孝为悌,亦有弟兄之情,悌之悌也。故孝入为己,悌出于人。孝悌之性,习之而学;学文之道,学而习之;此二者上下相承,承之亦生余力。

释义:

什么是孝悌?一个年纪轻轻的人,首先通过“习”得出正确对待自己的方式,然后在和父母的交往过程中能够采取对待自己方式一样的方式对待父母就是孝,而后又能够以同样地方式对待自己的弟兄就可称之为悌。那如何得到正确对待自己地方式呢?首先把自己当成自己的父母对待叫作自尊,以自己作为自己父母地方式对待自己叫作自爱,自己教自己尊重自己,自己爱惜自己的一切,做到自尊自爱才会有自主自我,有自主性的人才能够为自己的言行举止负责,做人才不会有不合适的言行;然后,用自己作为儿女应有的方式尊重父母才是孝,把自己当成父母的父母来爱护包容自己的父母才是孝。这才是孝道的根本,把孝道之根本运用于社会的人与人就是仁道的根本。

能够做到孝悌的人,自然对待事情严谨细心,对待他人仁爱有佳。如果他能把这一套习得地“道”运用到读书之上那他以后必然会有一番成就。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传录:

贤贤而易色,易色且贤贤;贤贤且易色,易色而贤贤。何为贤贤?父母之事,待之如己之事;若君所托,亦能亲身力行;朋友交往,以诚为本;即是贤贤。何谓易色?勤习之以为常,故从容不迫,谓之易色。

释义:

什么是真正地贤能?一个人替父母办事时能够把父母交代地事情做得和自己的事情一样好,受人之托同样能够亲自尽心尽力地完成,朋友之间地互相来往都是以诚信为准则,而且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能从容不迫地面对。虽然他个人认为自己并没有贤才学问,我们也能知道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具有贤能的人。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增补:

子曰:“君子不贵权重,则不畏强权之威;学则不为俗所固,主忠信仁义之道;为友无不如为己者,过则勿惮改。”

传录:

夫子有云:过犹不及。君子求其中,而不舍其二;太极之道,单极不成阴阳,单阳不长,单阴不盛,单极不可成其道;故执两而用中,以仁义之道主世俗之道,阳主阴辅,世间正道;以利益之道为治国之道,阴长阳消,世间所灾矣。仁义为太极而无极,无极故而生阴阳,阴阳故而成太极。

君子好学,学则忠信,故成君子。学为逐利,学而无道,庸人自扰。

释义:

什么样的人能够称得上是君子呢?君子不以权贵利益为生命地追求,因为君子学习的目的是追求“忠信”,而在学之前君子就已经通过“习”确立了正确对待自己地方式即“仁”,并且把对待自己地方式通过“习”运用到对待他人和对待学习上发展成了“仁之义”。从自己到他人然后推广至人类社会便可形成“义之义”,人类社会才能够通过“仁义忠恕”得到良好地发展。每一个过程有每一个过程恰当地时期,不要在不恰当地时期做不恰当地事情,即使做错了也不要害怕改正。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增补:

曾子曰:“君子择善,慎始慎终,追本溯远;民德归厚矣。”

传录:

择善成则,善始善终,积仁成善,积善承德;民德以仁为本,己事己仁,生仁之本;反求诸己,而后推己及人,故仁义自生,谓民德也。民德自生自畜,终归厚矣。

释义:

开始做一件事情时,能够把现有问题地根源找出来,再从根源处找到真正能够解决问题地办法,最后解决问题做好事情不留后患;这才是真正地仁德。生活的问题来自于人的自我实践,因为每个人只有习得自己正确安排自己生活地习惯才会获得正确待人接物地能力。如果一个人无法看清自我,那这个人在生活中一定是一个麻木不仁的人。

所以社会的安定在于民德,民德在于仁义,仁义在于自明;民自明而仁义兴,仁义兴则民德厚,民德厚故国家兴盛。

 

子禽问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传录:

不求仁德,倒问其政;求末为本,求于表,故求而不得;得而无道,得之有愧,自取不悦。夫子所求,反求于己,先待己而厚待人;仁而温、义则良、礼必恭、智从俭、信故让;圣人行教,教人自教,返璞归真,自得其正。以德为政,政不求而民自正。

释义:

子禽与子贡的对话,内容看似只是对孔子的侧面描写,实则是别有深意,通过子贡对子禽的反讽,不仅侧面说明了《论语》所表达的核心思想,而且也劝告世人不要停于表面,做任何事情最重要的是要真正对得起自己,然后才会理所当然地对得起别人,抛开个人单方面的谈论集体是虚假地,只为自己不为他人的人同样也是不可能称其为人的。反过来讲,一个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会怎样对待他人,一个人怎样对待他人也就证明他也是如此对待自己,同样地一个人如何对待别人那么别人也就会如何对他;做人最根本地就是处理好自己与自己地关系。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传录:

父在家为掌家之主,父在国为治国之君;以父喻家,以家喻国,可观其人,可见其道;故父之道曰大,大以和成其为大,和之大故称其为父,大而和和,道之所立。父在而道兴,君子志存高远;父没则道殁,君子依道而行。

释义:

使用父在、父没比喻两种不同地社会时期,以父在表示治世,在盛世之中人们普遍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需要通过了解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和真正的志气才能真正认识一个人;以父没代表乱世,乱世之时人们普遍流离失所,通过对他人行为的观察便可得知他人的为人,如果那人依然行之有道,则必定有异于常人之才;行而无道者,小人之才。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传录:

道者礼之体,礼者道之用,礼道相和,和而有道,和为贵,故成其美;求和废道,无道不成理,礼道全失。求者因求而缺,不求者自明自得。

释义:

首先从个人角度脱离社会,然后再从整个社会层面所看到的社会文明中地社会关系就是道和礼;“道”就是人与人之间依靠“礼”的社会关系进行地社会交往活动(实践)。“礼”就是通过人与人交往活动建立起地适合人与人长期稳定交往地社会关系。看似是礼生道,道生礼,实则道生道,礼生礼;看似是道生道,礼生礼,实则道生礼,礼生道;所以,礼道体用合一。“道”置于社会的个人就是“仁”,“礼”置于社会的人与人就是“义”。所以,才能小大由之,小到个人,大到社会,无所不在其中。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传录:

义为信之质,信为义之文,礼为恭之质,恭为礼之文;质之为文,文而反成其质,文质本一,故为相近,近而曰其亲,亲故而衍其宗,宗而无穷无尽也。

释义:

言而有信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道义,言出法随的人所说的事情必定可以复传、复现;待人恭敬于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礼节。

一个人所做的事所说的话首先是对自己做的事、说的话,然后才是对别人做的事、说的话,自己所言、所作、所为不是对自我地欺骗,而是对自己真正地表达才叫有信;一个人的恭敬首先是对自己的恭敬,然后才会有对他人的恭敬。

信和义、恭和礼之间的关系就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接近,所以,人必定近礼义而远耻辱。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谨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传录:

君子求无所求,食而自然饱,居而自然安,自然其然也。习于事而言于事,事于言而习于言,亲力亲为,道自生自正;习而好学,好而不勤,勤而不尽。

释义:

君子以生活为自然而得自在,在合适的时期做合适的事情,学习的时候就全心全意地投入学习,做事的时候就专心做事;不以个人财富为人生追求,而是以正道为原则在生活中享受生命,自己为自己地生命承担全部责任。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不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传录:

无谄者无谄于人;能安于己况乎?不骄者不骄于人前;又不骄于心乎?然乐道者,岂有求富而悦者?乐道者自乐已矣;好礼者自发于心,未见因财而持礼节者也。君子如《诗》,温如美玉,润若流水;自切自磋,自琢自磨;自立自成,自乐自得。不依外,不住内,道其中,知往来。

释义:

人生在世或贫或富,或喜或悲,不在于外在财物,而在于人的内心,有人虽然腰缠万贯,但是内心空洞,患得患失,这样生活的人与乞丐何异?

有人不管经历什么总能乐天知命,生活悠然自得;如何达到这般境界呢?如《诗》中所言,君子把生活看作一块美玉,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件事都是对美玉地精心雕琢,每一次精心雕琢都会给自己和玉石带来生活特有的历练,每一次精心雕琢就会使自己和美玉越来越接近本真,君子就在其中享受自己的生活。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增补:

子曰:“不患人之不知己智,患其不知人也。”

传录:

智以谋为主,善谋略,而不近仁义,谋而不善,善而无忠,后患不期而至。知人故仁,以仁之本为谋之本,不谋其福,不求其富,顾全局不生其患。

释义:

仅凭谋略和智力是无法衡量一个人的;能够合理运用智谋做好事情不留后患的人才是贤能的人,自明仁义就是运用谋略做好事情的根本。


学而篇第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