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之谜
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的《山海经》,是我国历史书籍中第一次出现这本奇书的名字;不过当时史记中没有作者的署名,直到西汉刘向、刘歆父子重新校对勘印时,才被刘歆提出《山海经》的作者是“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中的禹和益是作者。
他的这种说法很多学者反对,他们认为《山海经》不是一时之作,更不会是一人之作。
华夏历史浩瀚长河中,至关重要的夏朝没有踪迹,有人根据这本3万多字的奇书《山海经》做了推测;来证明夏朝存在的证据。根据《山海经》中帝尧与喾的埋葬地入手,他们的陵墓是“尧葬于阳,喾葬于阴。”
《山海经》中:“帝尧、帝喾、帝舜葬于岳山。”
我国境内的尧帝陵所在地是山西省临汾尧都大阳镇,关于他的陵墓全国有多处也是真假难辨;临汾的尧陵碑文显示是在唐朝时修建的,李世民东征时还朝拜过尧陵。

而他的陵墓是在今河南商丘睢阳区,宋太祖赵匡胤下诏重新修建过。
以上两处陵园位置和《山海经》中是有关的,这个岳究竟所在地是指哪里?一直像谜一样困惑大家;能称谓岳的山在我国共有五处,西岳华山,东岳泰山,中岳嵩山,中岳恒山,南岳衡山,帝的陵墓所在到底是他们中的哪个岳?
对于这种困扰,从五帝陵墓葬于外国的四位说起,黄帝陵在现在的埃及帝王谷;在《广皇帝本行记》里,记载黄帝在位时间有110年,所以黄帝很可能是一个王朝的代称;黄帝打败蚩尤(有说炎帝)的九黎族,将东西方文化交融在一起。
黄帝的孙子颛顼死后,《海外北经》记载,他被葬在埃及的北方务虞山,即阳;九嫔葬于阴。

黄帝的子孙为了大权互相撕杀,帝喾的父亲也和晚辈因相争互杀,这些人有流放、有逃亡各处,死后都没葬在黄帝的身边。
帝尧葬于的阳和帝喾葬于的阴,双方都被葬于狄山两面,俩人的陵墓远离中土,不知是不是他南征后死于南海之外,就地安葬,这个地方代指狄山的南方。(现在人也会把朝南的方向称为阳面。)以这种方式推测,龙的陵墓阴,就是指狄山的北面山岳。
关键的话题来了,“狄山”到底是哪里?
有人根据“狄山又叫汤山”的金象文的组合方式,以形破解这些象形字,在埃及找到一处,这里是埃及第一王朝法老的墓地东北方,确定这里和尧帝的陵墓位置吻合;这里现在被称为阿拜多斯第一王朝华夏祖先墓地。

也有人说狄山是伊拉克境内的柢山,大洪水后这里成了沙漠。
我国的网友说是“华山”代指帝都的暗语,也有人说是“嵩山,”当时的纪年正是世界上洪水泛滥时期,连阴大雨国外下了11天,东方下了几个月,全世界都在下雨,雨水已经把很多地方泡在水里,到大禹治水时,海面水位高涨几百米到上千米。
这样的水情,嵩山显然是最高的地方,在这里建都城才能保障生命和财产,也才能得到生存的机会和后续的发展。
总之,“狄山=柢山=汤山”就是和华夏一样的千古之谜,等着有朝一日水落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