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古代的致仕制度与官员的退休生活

2023-09-05 14:15 作者:bili_84273744803  | 我要投稿

古代官员的退休制度随着君主专制的确立而产生,又随着君主个人意志 的转变而不断变动,故此中国古代未产生一成不变的刚性退休制度。然而,古 代的退休制度也大致形成了 70 岁退休的基本年限,以及退休待遇从高向低

扩展,覆盖面从少向多发展的趋势。官员致仕后,便开启了退休的生活

模式。但是,不同性格、不同追求的人,其退休生活各不相同。


中国古代一般称退休为“致仕”“致事”“致政”“休致”,俗称为“请老”“告老”“乞骸骨”等。致仕的意思是将政事或官职还给君主,自己 告老还乡。

今天通行的“退休”一词,则源自唐代。

唐代韩愈在《复志赋序》中有“退休于居”的说法。 中国古代的退休制度包括退休年限、退休待遇和 退休程序等。

古代官员的退休制度随着君主专制 的确立而产生,又随着君主个人意志的转变而不 断变动,故此中国古代从未产生一个一成不变的 刚性退休制度,但是,也大致形成了 70 岁退休的 基本年限,以及退休待遇从高向低扩展、覆盖面 从少向多发展的趋势。

退休是官员一生的重大转 折,退休生活是与宦游生涯完全不同的生活经历。


退休条件

中国古代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官员选拔和退休 制度,规定了相对合理且富有特色的退休条件。 这些条件包括官员的退休年限、官员父母的年限、 退休官员的政治责任以及身体健康状况。

官员退休年限的规定似始于西汉。先秦分封 制社会实行的“世卿世禄”制度,决定官员多为 世袭,因此不存在退休制度。自汉高祖刘邦开创“布 衣将相格局”后,世卿世禄制度被打破。

为了维护皇权统治,朝廷通过经学考试或察举征辟机制来选拔、任用官员, 与之相应的官员退休制度也逐步建立。汉代官员的退休年限大致 为 70 岁。三国时,官员致仕也遵循 70 岁之限。

南朝齐武帝永明 七年(489 年),御史中丞沈渊表奏:“百官年登七十者, 皆令致仕。” 得到批准。这被认为是法律上对退休年限的最早规定。

唐朝从制度上规定了官员的退休年限为 70 岁。宋朝规定文 官年满 70 岁退休,曾一度规定武官退休年限延长 10 年至 80 岁, 但到元佑六年又与文官拉平。明代退休年限虽有波动,但最终仍 然定为 70 岁。

《明会典》载,洪武元年,规定“凡内外大小官员 年七十者,听令致仕”;至十三年(1380 年),太祖又“令文武官 六十以上者, 皆听致仕”。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将退休年限定在 60 岁。

同时,太祖甚至准许中下级武官如指挥、千、百户、镇抚的 退休年龄可以提前至 50 岁。但是,永乐十九年(1421 年),太宗 将官员的退休年龄又改回至 70 岁,诏令“文武官七十以上不能治 事者,许明白具奏,放回致仕”。

因此, 明代官员 60 岁退休的政 策只执行了 41 年时间。清朝官员的退休年限一般也是 70 岁。

官员父母的年限,有时也是官员退休的条件。南朝宋时,如 果父母到了 80 岁,则官员应该回家尽孝。此外,古代官员退休条 件还包括政治斗争、工作责任、身体状况。

政治斗争往往成为古 代官员退休的因素。唐代功臣尉迟敬德居功自傲,得罪了长孙无忌、 房玄龄等宰相,也受到太宗多次训斥,说有人告他谋反。尉迟敬 德深感不安,才 49 岁便上表请休。

官员的工作责任往往在考核中 显现出来。明清官员每三年考核一次,京官叫“京察”,地方官叫 “大计”。考核中如果有德不称职、才力不及者,以及浮躁浅陋者,都要勒令致仕。也有因工作出错,被勒令致仕的。

身体状况是官员退休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唐朝规 定,身体衰老的官员即使未达 70 岁年限,也可以 退休。宋朝官员“虽未及七十,但昏老不胜其任, 亦奏请之”。清朝规定,65 岁以上的武职官员,如 果身体确实衰迈,则休致。

虽然制度上规定了 70 岁的退休年限、工作责 任和身体状况等条件,但是在皇权独裁的人治社 会中, 官员退休关键性的因素, 是皇帝的个人意志。



退休待遇

中国古代官员的退休待遇有一定的制度性规 定, 但朝廷却反复强调“皆出自特恩, 不为定制”, 反映了皇权专制社会归功“皇恩浩荡”的本质特性。 历朝历代官员的退休待遇各有不同,但基本趋势 是退休俸禄由少到多,享受层级由上及下,覆盖 面由寡至众。

西汉前中期官员退休待遇没有固定的制度。 只有高官退休时,皇帝才会凭自己的兴趣赏赐俸 禄和钱物。景帝时第一个提出退休的石奋,按上 大夫的俸禄领取退休金。至平帝时,第一次从制 度上统一规定了退休待遇。

元始元年(公元 1 年) 平帝下诏 :“天下吏比二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 三分故禄,以一与之,终其身。”表明太守以上的 官员退休时可领三分之一的俸禄。不过,太守之 下的官员则没有退休待遇。

与此相对,少数勋戚 功臣则可以领全俸。东汉未循西汉平帝制度,官 员退休由皇帝随意赐禄,如尚书郑均致仕时赐米 千斛,后来又“赐尚书禄以终其身”。

虽然唐朝强调致仕官“非有特敕, 例不给俸”, 但实际上却制定了官员退休待遇的制度。据《唐 六典》载:“凡致仕之官, 五品已上, 及解官充侍者, 各给半禄。”即五品以上的退休官员给予俸禄的一 半作为生活保障。

与西汉平帝制定的退休待遇相 比有所提高,从三分之一提升到二分之一。但享 受退休待遇的级别没有太大变化。唐代的有功之臣退休时,可得全禄。但是,六品以下的官员,只领 4 年的半俸, 停俸后依靠耕种或出租永业田谋生。

天宝九载,玄宗决定五品以 下的退休官员“终其余年”都要发俸,且“永为例程”。这与平帝 政策相比,又有进步,已经由上及下地覆盖。

从宋到清,官员退休待遇经历了一个“U”形曲线,其谷底 是明朝。宋朝经济发达,又推行“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国策, 给予官员的退休待遇为历代最好和最高的。

太宗淳化元年(990 年) 五月,朝廷制定了退休待遇,下诏颁布了《致仕官给半俸诏》,虽 然也是半俸制,但并未规定“比二千石以上”或“五品以上”,而 是所有职事官都享受半俸,因此覆盖面更大。

这是中国退休制度 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元丰五年,神宗又有新规 :“致仕官有战功, 曾经转两官以上者,并许发给全俸。”到了明代,官员致仕后的待 遇跌入谷底,堪称历朝历代最低的。

初期,除特殊情况外,退休 官员都无薪俸和赏赐,仅根据级别享受不同程度的赋役蠲免待遇。 自宪宗后,九卿至内阁大学士退休,逐渐形成月给米 2-4 石,岁 拨差夫 2-6 人的制度,但无法与前后朝代相比。

至清,官员退休 后的待遇又有所上升。清代退休制度最大的特点,是规定了下层 士兵的退休待遇 :“八旗兵丁年老告退,无亲族可倚者,月给银一 两 ;曾出师得有功牌者,银一两,米一斛。”

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 为下层士兵退休待遇作出制度性规定,表明退休待遇在由上向下 扩展,覆盖面更大,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过, 它仍然具有局限性,只有无依无靠的八旗兵丁退休时才有此待遇,至于其他兵丁或有 依靠的八旗兵丁,则无法同享。

以上多是历代政府对退休待遇所作的一些制度性规定,但在 执行中,往往不能完全兑现。虽然唐代天宝九载有过规定,五品 以下的官员退休后发半俸终身,但实际上很难落实。杜甫从检校 工部员外郎(从六品上)任上退休后,生活无着,多靠朋友接济。

宋太宗时规定官员退休享半俸,但并未完全执行。宰相杜衍因为“不 殖私产”,退休后生活限入困顿,只能长期借住在南京(商丘)车 院中,直到去世。


退休程序

古代官员的退休手续,一般都是由官员自己提出致仕,有时 候需要两次或三次以上,才获得批准。唐代官员退休,都必须上 疏请求。

宋代也实行了退休申请之制,官员致仕时,要自己提请 两次,方获批准。但神宗熙宁二年,观文殿学士、吏部尚书、加赐太子少师赵槩致仕时,“三乞始从”,开创了三 次请求致仕才获批准的先例。

既然是规定官员自己提出退休申请,那么很 多官员当然就拒不提请。北宋治平四年,枢密院 向神宗报告 :“年七十致仕,虽有著令,而臣僚少 能自陈。”近已将老病昏昧、不曾显立劳效、有过 错的官员“直除致仕”,并建议今后任用“年七十 以上”的大使臣时,都要让他们赴枢密院来考察。

如果是“年老、昏昧、病患”以及考察上有问题, 都要“具姓名取旨,直除致仕”。获得批准。官员 如果 70 岁不提出退休申请,会遭到弹劾。

官员提出退休后,必须经过皇帝批准才能生 效。皇帝对待官员提出的退休申请,根据自己的 意志和需要加以定夺,或者批准,或者挽留。明 朝虽然规定官员 70 岁退休,但又规定“其有特 旨选用者,不拘此例”。

“特旨选用”成了皇帝挽 留自己信任的高官的常用手段。面对一些官员主 动要求退休的情况,皇帝可能要求甚至强迫官员 留任。

皇帝是否批准官员退休,还要考虑到官员队 伍的整体状态。官员任用和退休必须做到相对平 衡,有进有出,官员队伍才能既保持稳定又具有 生机;只进不出, 或只出不进, 都会造成队伍失衡。

一般情况下,官员想要留任,而不愿致仕,皇帝 需要逼其退休。但也有少数时候,官员致仕成风, 则会引起治理危机。


退休生活

官员致仕后,便开启了退休的生活模式。但是, 不同性格、不同追求的人,其退休生活各不相同。

第一,做官后遗症笼罩下的退休生活。有些 官员退休后,会出现做官后遗症。西汉石奋归家后, 人虽退了休,但心仍在官场上。

每岁节令都积极 地赴朝参会,“过宫门阙必下车趋, 见路马必轼焉”。 他的子孙担任小吏,回家看望他时,石奋“必朝 服见之”,从不喊他们的小名。子孙有过失,就对着饭桌绝食,搞得子孙愧疚自责,请求里中长老出面调解,子孙 肉袒谢罪,石奋这才表示原谅。

子孙只要是到了戴冠的年龄,每 次宴会必须整整齐齐地正冠而坐。皇帝每次赐食于家时, 石奋“必 稽首俯伏而食”,好像皇帝就在眼前。石奋把家当作官场,完全没 有家人之间温馨随和的氛围。

第二,失去权力的困苦生活。有些官员退休后,失去权力, 也没有了庇护,可能被权贵所迫害。明洪武八年,翰林待制王僎 致仕后,其子王弘为龙江递运所官吏。丞相胡惟庸家人乘舟经过 江上,与官船相碰,引起纠纷,胡家人回去就向胡惟庸告状。胡 惟庸大怒,把王弘关了起来,要罚他款。王僎过来处理,见儿子 家贫无钱,于是自己在京师教授学生,用学费来为儿子付罚金。 胡惟庸被杀后,王弘得以解困,王僎才得以回家。

第三,富有雅趣的悠闲生活。官场奔竞无穷已,难得浮生半 日闲。有些官员对退休生活充满向往。北宋元丰五年,太尉文彦 博留守西都,当时富弼在司徒任上致仕。文彦博召集洛阳年高德 望的公卿大夫们成立耆英会,仿照唐代白居易的九老会,在资圣 院建了栋大厦叫耆英堂。

先由文彦博主持,前往富弼家中举行宴聚, 然后再由富弼主持,再到尚未宴聚的下一家,以次递进。洛阳多 名园古刹,有水竹林亭之胜。诸老鬓眉皓白,衣冠甚伟,每宴集, 引起众人围观,成为洛阳盛事。

有些致仕的士大夫,把住所营建 得非常雅致,有一种归隐山林的感觉。例如,唐代郑薰以太子少 师告老致仕后,称居所为“隐岩”,植松于庭,自号“七松处子”。

第四,亲人相守的田园生活。辽朝末年,官拜金紫崇禄大夫 的马直温退休时,其妻表示庆贺,称结婚逾 50 年,青丝变白发, 故乡的田地和菜园都快荒芜了,现在既已退休,夫妻正好“携手 东归,渔阳山水,自古清秀,乐时娱燕,斯于偕老,岂不美欤?”

于是夫妻二人相携还乡莳弄菜园。明朝景泰初年,76 岁的南京吏 部尚书魏骥致仕回乡后,杜门教子孙耕读,成为乡邦楷模。

第五,发挥余热的充实生活。很多退休官员回到家乡后,都 能够发挥余热。有的向朝廷建言。明洪武时, 已经退休的晋府长史 桂彦良, 奏上“开经筵”等“太平治要”十二策。有的在家乡办学 授徒, 传播知识和文化。有的则在家专心著书。

唐末, 枢密使严遵 美致仕后,专心撰著了《南北司治乱志》。清代王鸣盛和钱大昕郎 舅俩退休后, 都移居苏州, 专心致志地撰写著作, 分别写成了《十七 史商榷》和《廿二史考异》,为学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古代的致仕制度与官员的退休生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