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浅谈多元宇宙电影化下的社会心理

最近看了一下《瞬息全宇宙》,其实整部影片就是在东方主义的意识形态下,结合了一些家庭情节剧、青春片以及科幻类型并以多元宇宙的叙事方式表达出来,最终以此解决核心矛盾,其中还不乏诸多致敬与恶搞成分,在电影本体上还是比较常规,但是表现方式上是极富创新精神的,感情也算真挚,可以说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作品本身我也不想说太多,毕竟各花入各眼,主要分析一下现在“多元宇宙”这个命题为何频频出现在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中,其后应有相关社会心理的推动。
首先简单说一下多元宇宙吧,这个命题的有趣之处就在于它可以让若干的不变量在运动中逐渐都转换为不同的变量,即每次相同的预设却对应不同的产出。简单来说就好像千层饼,把其中每一层都想象为一个现实,在加工之前其中每一部分都是相同的面粉,制作途中也是会发生相同的反应,但在制作完成后每一层又呈现出不同的外观,有的光滑平整,有的较为粗糙。那么同理把它置入生活中,即便每天预设同样的人、同样的气候、同样的位置做同样的事,一周之后观察其成果,每天的产出也必定会存在不同。在以上论断之下,接着就借助社会心理来探究多元宇宙的作用方式。
这就揭示了一个复杂的人类心理,作为人类的基本意识模式,在做完一件事之后我们都会根据结果尝试回顾或者复盘,其中就有可能出现四个结果:
1.我做的很好,可以步入下一个阶段;
2.我做的不好,我应该重新来过;
3.我做的不错,但可以更好;
4.我后悔了,压根就不应该做这件事;
在这些选项里,其中三个都是负面的,只有一个是正向的。大家也可以代入自己的生活,是否总是感觉过去存在改良的空间,即便客观层面已经尽力了,但是总会站在当下自己的角度来要求过去的自己,这就是多元宇宙其后的缺憾心理,也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区别之一:我们总是在追求真理,追求主观与客观两方面的完美,而不是单纯的客观完美,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时间是单向线性的,当人们发现主观不那么完美的时候客观通常已经成为了过去式,那么人们就会寄希望于所谓“多元宇宙”,因为在其中就算不加改进,多次遁入不同维度的现实重复做一件事数百遍也有可能碰巧通向完美的主客观,遑论人们还会加以改进,其中概率就更高,可以说这一心理是理想主义,也可以说是投机主义。

在电影运用方面,多元宇宙也不仅仅限于科幻,有很多现实主义影片或者艺术电影都有触及多元宇宙的应用。
例如,在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两生花》中,在波兰和法国都存在着一个名为维罗妮卡的女孩,她们同样热爱音乐和艺术,但是波兰的维罗妮卡因为心脏病而在表演中意外去世,而法国的维罗妮卡感受到了这一点,并因此得以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又例如其导演的《机遇之歌》,威特克前往车站,延申出了三种不同的走向,分别成为了政府公务人员、地下反动分子以及正常生活的普通人。

或者例如《土拨鼠之日》这类电影,主角菲尔每一天都是相同的一天,他无法跳出这一循环,日久天长,他便对这一多元宇宙的体验产生了厌烦之感。
综上可以发现,其实多元宇宙运行的实质就是人们对时空存有不满,希望通过这一魔幻的方式加以改变,在高度现代化下的社会,许多人因为各种琐事无法追求真爱与自由,也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梦想,于是寄希望于另一宇宙中的自己,并经由电影艺术在银幕中表现出来。

而在科幻电影中,这一倾向则更为明显。
在《明日边缘》中,地球受到外星物种入侵,由汤姆·克鲁斯饰演的凯奇中尉同样陷入了这一循环,一旦死亡就会回到初入军队的那一天。在一次次的闪回中,他逐渐摸透了外星怪物的进攻模式,最后成功完成任务。而在《预见未来》中,由尼古拉斯·凯奇饰演的克里斯在观看了无数结局后,最终选择早早投降,避免一连串悲剧的发生。
最为经典的当属《复仇者联盟4》,奇异博士洞悉了无数种结局,最终才选择了正确的那唯一一个。在其独立英雄电影中,奇异博士也是通过将多玛姆困在无限的多元循环中迫使其退却,同样的套路,一次不行就进行无数次,其中必会有成功的时候,届时走上这一道路即可。
钢铁侠则是上文所述主客矛盾的载体,在经历了烁灭之后,他与妻子不仅安然无恙并且育有一女,在客观层面上,过去的他曾全力抵抗灭霸,现在的他也无愧于妻女,有着平淡而自得的生活。但在队长、黑寡妇与蚁人登门拜访之时宁静被打破了,托尼得知还有补救的机会,简而言之现在的生活很理想,但还可以更好,如果灭霸能被早早击败会有更多人活下来,在这一情况下,主观期望值被提高,秉着追求真理的态度,那么客观也要随之提高,因此托尼踏上了前往多元宇宙的道路。

需要注意的是,为什么超级英雄电影在当下广受欢迎,除去吸睛的特效与通俗易懂的情节之外,它们还建立了一个完美的电影空间。在这个电影空间中,观众毋须为英雄的逝去而担心,无论发生什么,总是会有回旋的余地,第一次没有做好那么就再来一次,如果依旧不行那就千次万次,在电影中谢幕就在剧集中再次绽放,它缝合了理想与现实间的裂缝,也抚平了观者心中的伤痛。

总而言之,多元宇宙的社会心理作用就是一句话“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做得更好”。而命题的科幻化也并不是空穴来风,人类对于科幻元素并没有先天的相性。第一次科幻电影的浪潮来源于战争的创伤以及冷战格局下的太空军备竞赛,而当下多元宇宙的火爆同样有其文化内因,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现代化越来越快,在疫情之下人的空间却越来越小,很多人没有来的及做需要做的事,见必须见的人,那么不如一头栽入多元宇宙中并且告诉自己:现在我的机会又来了,这次我不会再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