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良渚时课|第九课 女事纺绩

2023-07-13 11:42 作者:良渚博物院  | 我要投稿


良渚时期服饰是什么样的?由谁制作?又是如何制作的?由于有机质的腐烂消失,这些问题很难获得准确的答案。但是,我们可以从留存下来的纺织工具中,寻找线索。

裁布成衣,织线成布,线又是由细丝状物质(纤维)捻制而成。纺轮,就是最初用来捻纤维成线的工具。成套的纺轮包括两个部分——纺轮和拈杆。纺轮大多呈圆饼形,陶质,另外还有少量的石质、骨角质甚至玉质,易于留存。中间有穿孔,用来穿长条形拈杆。日常使用的拈杆在史前无非是骨质、木质等常见的有机质原料制作的,从材料获取和制作难易度看,可能大部分都是木制的。因此在考古发掘中,我们发现的纺轮多,拈杆少。

良渚文化陶纺轮

良渚文化石纺轮

长江下游地区,纺轮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年的跨湖桥文化时期,多利用陶片改制而成;经过千余年的发展,在距今6000多年的马家浜和河姆渡文化时期,专门烧制的陶纺轮成为主流,器形、钻孔都变得规整很多。良渚文化时期,在贵族大墓里还出土有玉纺轮。史前时期出土的最完整、最精美的成套纺轮就来自于浙江余杭的瑶山11号墓。

瑶山11号墓 成套纺轮

瑶山11号墓的这套玉纺轮,纺轮呈圆饼形,双面对钻形成中间的穿孔,断面呈梯形,即两面面径不同。面径较小的是纺轮的背面,面径较大的是纺轮的正面。拈杆呈长条形,头端锥尖,从纺轮背面穿过,拈杆与纺轮刚好可以卡牢。

瑶山11号墓纺轮线图

使用的时候,先将梳理好的纤维捻出线头,系在拈杆上,旋转纺轮,利用纺轮的重力牵伸纤维,旋转加捻,一段段捻制成线后,卷绕在纺轮上,形成线团,作为织布的原材料备用。从考古资料来看,中国早期先民能够使用的纤维原料主要豆科的葛、荨麻科的苎麻等植物。

纺轮使用示意图

作为纺线工具,纺轮在新石器时代还具有鲜明的性别指征。纺轮自发明以来,就主要为女性使用,是“男耕女织”社会的实物证据。因此,一般都随葬于女性墓葬中,在墓主人骨无存的情况下,成为考古学家初步判定墓主人性别的重要依据。

另外,目前出土的玉纺轮都没有发现有使用痕迹,和作为日常实用器的陶、石质地纺轮不可同日而语。良渚时期,在社会阶层分化严重的情况下,哪怕是日常使用的纺轮也发展出了礼器版本。

在余杭的反山、瑶山这两处良渚文化的王陵级墓地中,发现了包括上文所及的玉纺轮共计3件。这里,我们可以做出两种有递进关系的判断。第一,贵族大墓中随葬的玉纺轮,无疑已经脱离了实用功能,成为了象征地位与身份的礼器,是琮、璧、钺等重器的重要补充。第二,反山、瑶山遗址共有女性贵族墓计8座,却只有3座墓随葬有玉纺轮,还有一座墓出土了纺织器具的玉端饰。显然,这与墓主人的身份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我们推测纺和织的最终产品——衣物冠帽等纺织品,在当时尤其是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女性贵族不仅纺麻线,还极有可能亲自纺丝织布或管理纺织行业,以供贵族集团使用。良渚贵族对冠帽如此的重视,与“冠”相联系的“衣”还会差么?

瑶山M6出土玉纺轮

新石器时代之后,纺轮逐渐被生产效率更高的纺车所取代。不过,直到今天,依然有一些民族和地区保持着传统,持续使用纺轮捻线,用织机织布。除此以外,现代还有一个新的群体也在使用纺轮,那就是一些心灵手巧的猫主人们,她们将梳理出来猫毛收集起来,利用纺轮捻成猫毛线,再经过编织加工成猫装饰和猫玩具,网上甚至还有教程,取名为“纺猫毛线”。纺轮从新石器时代最为重要的纺织工具转变为现代人的宠物手工工具,而它在新石器所承担的功能又被现代化机械所取代,下一个千年,不知道还会发生什么有趣的继承和发展。


来源: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

撰稿:王加点


良渚时课|第九课 女事纺绩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