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之中(壬寅年第1)
读书,能读出一个数据库,也算是有心的学生——只要不是我们小时候老师经常提到的“熊瞎子掰苞米”。
当作者们不断地以个人认知为中心去解读或描述一个事件或一个人物,这样的读物堆积起来就变没有章法,它们的读者们——尤其未成年读者们——就会变得认知混乱,好比随处盖房子,以至于很多住在深处的人找不到回家的路。
为什么中国古典哲学是经典?而其他世界各地的不是?看一看谁在用老办法能解决新问题就会一目了然。
中国的《语文》跑偏了,并且跑得太偏了,以至于《大语文》也是一样!这是因为编教材的人不懂中国古典哲学,而又偏偏去模仿“海洋文化”的语言传递模式。
汉子一字一哲学,很多字都是表达一个相,而不是一个动作,或一个片面的组合。
当学生们都习惯片面的阅读时,什么是整体?什么是全息?就会完全没有感觉。而我们汉文化就是需要整体观,需要多维度!
当学生们不断地去读,用同样的心态和视角去读典籍和当代的带有个人价值观的种种写实读物,学生们就会没有价值观,在任何事物面前就会没有角色感!(就像研究太空和研究沙粒用了同样的方法和同样的力气)
价值观一定是有方向的,就像大树的生长是有方向的一样。一个地区有一个地区的方向,直至遍布全球的各个指向,由个体集合成整体,而角色感又是整体中不同位置的具体一员。
游魂是什么样的?迈不开步,走不了路,随风吹,又留不住。
这样的学生,无论多努力,都没有用,在人才市场里的没有用,躺平当然遍地都是。
“中”是一个名词?是一个方位词?是一个形容词?还是一个副词?,或者助动词?中国人对这个字的体会绝不会是翻译成别国语言的瞎子摸象的效果!
好好选书,把握好每一本书的阅读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