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外国哲学史部分》1.17 自然哲学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17、自然哲学
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产生以前关于自然界的哲学学说。它同哲学一样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每个时代具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每个时代的自然哲学,都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自然哲学在古代就有了。古代自然哲学是古代人对自然界的直觉或臆造。如我国先秦法家荀况的自然哲学,古希腊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都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性质。他们按自然界的本来面目去了解自然界,认为自然界是由火、原子或其他具体物质构成,有其发生和发展过程,有它必然的规律;万物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都在不断地流动和变化,有的还猜到向对立面转化的思想。但还缺乏自然科学依据,有些猜测并不符合客观实际。又如我国先秦儒家孔丘、孟轲的自然哲学,古希腊巴门尼德、柏拉图的自然哲学,都把非物质的“天”或理念作为自然界的基础,并认为自然界是永恒不变的,否认对立面的转化。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是摇摆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但最后倒向唯心主义。他的自然观也包含着对自然界发展的辩证猜测。
在西欧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自然哲学被宗教神学禁锢着,它竭力鼓吹托勒密的地心说,宣扬万物是由上帝创造的,为上帝创世说辩解。在我国封建社会,西汉儒家董仲舒的自然哲学,鼓吹“天人感应论”和“天不变,道亦不变”,也是为神权统治造舆论的。王充、刘禹锡、沈括、王夫之的自然哲学,都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反对唯心主义的天命观,坚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近代西方自然哲学以分门别类的自然科学为依据,最基本的特征是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哲学,如霍布斯、牛顿的自然哲学。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的自然哲学,都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是一个在狭小的循环中运动的、永远不变的整体。在他们看来,今天的一切都和一开始的时候一样,自然界只有空间上的扩张,而没有时间上的发展。但他们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如牛顿的力学定律,狄德罗关于无机物向有机物转化、有感觉的生物向有思维的生物转化的思想等。唯心主义的自然哲学,如谢林、黑格尔的自然哲学,都把自然界看成是精神的产物。但也猜测到一些自然界的辩证联系和转化,包含着合理的东西。如谢林认为“原始的两重性”、对立力量的统一是一切自然过程观念的本质,并批判了燃素说、光素说,猜测到电力和磁力的联系等;黑格尔认为“运动的本质就在于空间和时间的直接统一”,承认化学元素的可变性,化学上量变引起质的区别的思想等。
马克思主义对近代西方自然哲学,特别是德国自然哲学的评价是:它“用理想的、幻想的联系来代替尚未知道的现实的联系,用臆想来补充缺少的事实,用纯粹的想象来填补现实的空白。它在这样做的时候提出了一些天才的思想,预测到一些后来的发现,但是也说出了十分荒唐的见解,这在当时是不可能不这样的”。[1]恩格斯还批判那些盲目攻击自然哲学的资产阶级学者,指出自然哲学虽有许多谬误和空想,但“还包含许多有见识的和合理的东西”[2],特别是黑格尔,“他在许多方面是远远超出他同时代的经验主义科学家的”。[3]
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产生以后,“自然哲学就最终被清楚了”。[4]
注: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242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52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52页。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2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