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书笔记】《乡土中国》文字下乡

2022-06-15 00:55 作者:Traveler-小小音  | 我要投稿

《乡土中国》

费孝通

2.文字下乡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他们又"愚"在什么地方呢?

        其实说他们愚主要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这自然是事实。但"愚"大多是指智力的不足与缺陷,而智力又是指学习的能力。可是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他们不识字是因为他们没有机会学习,并非能力问题。

        上一篇说过: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种社会是在熟人里长大的。(熟人社会)因此,他们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是天天见面的。(面对面的社群)

        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一种符号。而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艺术。它们能够减少文字的"走样"。

        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引起多数人相同的反应。因此,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

        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越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越复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越有限,于是语言也越趋近于简单化。当然,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所谓“行话”。(同行人之间的话)

        “特殊语言”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它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我们永远在削足适履,使感觉敏锐的人怨恨语言的束缚。于是在熟人中,我们的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指石相证”、“无言胜过有言”,抛开间接的象征原料,追求更直接的会意。因此,乡土社会中,文字是多余的,语言都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已经开始抛离乡土社会,文字成为现代化的工具。而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单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中去批判一个社会中人和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够的,因为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而且这工具本身是有缺陷的,能传的情、能达的意是有限的。如果一定要文字下乡,必须要考虑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单纯让人多识几个字,也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有删改)

【读书笔记】《乡土中国》文字下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