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陈诏:柒 酸梅汤摭谈

2023-03-07 16:42 作者:深海少女有点甜  | 我要投稿

(文章转载自陈诏《舌尖上的红楼梦》,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夏夜酷热。读《红楼梦》至第三十四回,贾宝玉挨了贾政一顿毒打之后,贾母送去一碗汤,“喝了两口,只嚷干渴,要吃酸梅汤”。读到此处,大概条件反射,我竟也口渴难当,想起这酸溜溜、甜蜜蜜、凉冰冰的酸梅汤来了。


《饮膳正要》中有“白梅汤”


        酸梅汤是我国传统的夏令饮料和解渴妙品。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据说商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知道用梅子提取酸味作为饮料。《礼记·内则》:“浆水醷滥。”据郑玄注,醷是一种梅浆。这大概是以梅作饮料的最早记载。


        宋代以后,梅汁饮料开始出现在市场上。《武林旧事》述及南宋时期杭州的“诸市”中有卖“卤梅水”者,是一种“凉水”,就比较接近于酸梅汤。到了元代,“梅汤”的名称终于出现了。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中有“白梅汤”,是以白梅肉为主料调制成的汤饮,据称可以“治中热、五心烦燥、霍乱呕吐、干渴、津液不通”。《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有“熟梅汤”,是用黄梅作主料的汤饮。另有“醍醐汤”,则用乌梅和蜜作主料,能“止渴生津”,那就跟酸梅汤更接近了。


《遵生八笺》中有“青脆梅汤”


        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收集的“汤品”数量更加繁多,其中有“青脆梅汤”、“黄梅汤”、“醍醐汤”和“梅苏汤”等等。“梅苏汤”也是用乌梅做的,看来乌梅作汤饮越来越普遍了。


       《水浒传》第二十三回,写西门庆巧遇潘金莲后,神魂颠倒,不知所措,只得来央求间壁茶坊里的王婆。王婆出来道:“大官人吃个梅汤。”西门庆道:“最好多加些酸。”王婆做了一个梅汤,递与西门庆。——可见,当时的梅汤是临时做起来的,而且甜味、酸味是可以随意调节的。


       《金瓶梅》中也写了“梅汤”。第二十九回,西门庆手拿芭蕉扇子在花园内消夏,教春梅做了一壶蜜煎梅汤,放在冰盘内湃着。一会儿春梅倒了一瓯儿给他。西门庆呷了一口,湃骨之凉,透心沁齿,如甘露洒心一般。——这里的“蜜煎梅汤”简直与“冰镇酸梅汤”没有多大差别了。


      酸梅汤在清代定型定名,而且在首善之区——北京搞出经营特色,成为著名的老少咸宜的大众饮料。《帝京景物略》记载:“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编氓得卖买,手二铜盏叠之,其声磕磕,曰冰盏。”《晒书堂笔录》也说:“京师夏月,街头卖冰。又有两手铜碗,还令自击,泠泠有声,清圆而浏亮,鬻酸梅汤也。以铁椎凿碎冰,掺入其中,谓之冰振梅汤,儿童尤喜呷之。


        清代文士歌咏酸梅汤的不乏其人,如得硕亭《都门竹枝词》云:


底须曲水引流觞,暑到燕山自解凉。

铜碗声声街里唤,一瓯冰水和梅汤。


         杨静亭《都门杂咏·西瓮城梅汤》云:


新抟江米截如肪,制出凉糕适口凉。

炎伏更无虞暑热,夜敲铜盏卖梅汤。


        雪印轩主《燕都小食品杂咏》亦云:


梅汤冰镇味甜酸,凉沁心脾六月寒。

挥汗炙天难得此,一闻铜盏热中宽。


        可见酸梅汤之受人欢迎。


        酸梅汤的制法,一般都用乌梅、冰糖(或绵白糖)煮之,调以玫瑰、桂花,加以冰块,使它冷得振齿。乌梅是一种中草药,用未成熟的青梅干燥后熏制而成。味酸、性温,有敛肺、开胃、生津、清热、解毒、调中下气功能。《红楼梦》中,袭人说“酸梅是收敛的东西”,棒伤和哭泣、抑郁的时候不宜多吃,也是有些道理的。


卖酸梅汤已经成为清代三百六十行中的一行


        酸梅汤的名扬四海,也与名店、名牌产品有关。往昔,北京前门的九龙斋和西单牌楼邱家的酸梅汤都极有令誉,尤以信远斋为京都第一。信远斋始建于乾隆五年(1740),正是曹雪芹生活的年代。原址在宣武区东琉璃厂二一七号,由河北省衡水县萧家所经营,除酸梅汤外,该店还卖果汁、蜜饯、果脯和止嗽秋梨膏等等。“信远斋”、“蜜果店”两块匾额,出于光绪翰林、溥仪老师朱益藩的手笔。信远斋的酸梅汤,号称得清宫御膳房秘方,故又有“清宫异宝御制乌梅汤”的广告词。选料考究,制作精细,为其特色:如乌梅选自浙江、福建、广东产的肉厚个大的上品;冰糖是专供御膳用的“淃冰”;桂花是用杭州张长丰、张丰裕种植加工出来的香味纯正的桂花酱。制作时,先用温水把乌梅浸泡两天,过滤后,将汤汁加热,放入冰糖和桂花;但配料也要灵活掌握,天热时要酸一些,天凉时要甜一些。在冰镇方面,当时还没有电冰箱,信远斋特制一个油漆大木箱,里面钉一层白铁皮,中间放两个青花明瓷古坛,注入制作好的酸梅汤后,再在坛子四周把砸碎的冰块团团围住,从清晨五更冰上,到午间就冰匀冰透了。这样的酸梅汤,看起来色泽金黄,吃起来酸、甜、香、凉,沁人心脾。每日可卖二十坛左右,约一千六百多小碗。徐凌霄《旧都百话》中说:“旧时京朝大老,贵客雅流,有闲工夫,常常要到琉璃厂逛逛书铺,品品古董,考考版本,消磨长昼。天热口干,辄以信远斋梅汤为解渴之需。”据说京剧大师梅兰芳、马连良、尚小云等人,都曾是信远斋的常客。信远斋的酸梅汤不但全国闻名,而且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声誉。1919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信远斋的酸梅汤和其他产品曾获得金质奖章。(以上材料,参考了《北京特味食品老店·信远斋酸梅汤誉满士林》和《驰名北京的老字号·信远斋蜜果店》两篇文章。)


        梁实秋在旅居台湾的时候,也怀念过信远斋的酸梅汤。他在《雅舍谈吃》中写道:


        信远斋铺面很小,只有两间小小门面,临街是旧式玻璃门窗,拂拭得一尘不染,门楣上一块黑漆金字匾额,铺内清洁简单,道地北平式的装修。进门右手方有黑漆大木桶一,里面有一大白瓷罐,罐外周围全是碎冰,罐里是酸味汤,所以名为冰镇。……因为桶大罐小冰多,喝起来凉沁脾胃。他的酸梅汤的成功秘诀,是冰糖多、梅汁稠、水少,所以味浓而酽。上口冰凉,甜酸适度,含在嘴里如品纯醪,舍不得下咽。很少人能站在那里喝那一小碗而不再喝一碗的。抗战胜利还乡,我带孩子们到信远斋,我准许他们能喝多少碗都可以。他们连尽七碗方始罢休。我每次去喝,不是为解渴,是为解馋。我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人动脑筋把信远斋的酸梅汤制为罐头行销各地,而一任“可口可乐”到处猖狂。


        不错,我国原有不少很好吃、很有益身体的传统饮料。光《红楼梦》中写到的就有糖蒸酥酪(第十九回)、建莲红枣汤(第五十二回)、杏仁茶(第五十四回)、桂圆汤和梨汁(第九十八回)等等。当然以酸梅汤最有影响也最畅销。可是,近几十年来,这些饮料像秋风扫落叶一样,都在市面上不见踪影,连酸梅汤也式微了。据记载,上世纪40年代末,信远斋一度歇业。1956年恢复生产,产品曾远销香港和东南亚各国,但后来因设备和卫生条件达不到出口要求,信远斋再度停业。1984年5月,信远斋这家老字号又重新上马,更新设备,恢复酸梅汤的供应,但在铺天盖地的可口可乐、雀巢咖啡等进口饮料面前,毕竟显得衰老而缺乏竞争力,不免令人感慨系之。




封面:






陈诏:柒 酸梅汤摭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