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南开中学高2023届高三第八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答案
试卷解析及答案发布地址公告
①发布于微博:橙子辅导11(数字11)
②发布于微博:考试研究所 ·
请通过方式①或②快速获取
以下均为复习备考资料及相关练习题,以供使用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2.2城镇化 》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1)基本构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这一节的内容可以分为“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城镇化的利弊”“地理信息技术在人文地理中的应用”三个部分,可以分为2个课时来落实。
第1课时完成“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在运用资料的前提下,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这就对学生分析相关图、表、文资料提取信息,归纳说明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要求。行为主体是学生,行为动词是“运用”、“说明”,行为结果是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说明”的方式呈现,即达到理解层次,但这个目标需要通过资料的运用来达成。在了解城镇化过程和特点之前,应该先对城镇化概念有个简单的介绍。不同地区可能处在城镇化的不同阶段,表现出城镇化的差异性,根据课标要求的“不同地区”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至少要呈现两个及以上地区的城镇化资料供学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指导学生掌握分析资料剖析城镇化过程和特点的能力。在认识不同尺度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的同时,还要归纳城镇化的一般规律。
第2课时完成“运用资料,说明城镇化的利弊”和“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两条课标的内容。“运用资料,说明城镇化的利弊”课标行为主体是学生,行为动词是“运用”、“说明”,行为结果是说明城镇化的利弊,以“说明”的方式呈现,即达到理解层次,且能够在运用资料的前提条件下,说明学生不仅仅要学会城镇化的利弊观点,也要能够结合具体区域进行分析,利弊两方面都要考虑到。“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渗透在整个必修二教学中的,结合本节内容,可以做适当的教学安排,行为条件是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具体到本节内容就是探究城镇化发展相关问题。行为动词是探究和了解,在说明城镇化过程特点和利弊的基础上了解有关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了解属于较低层次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仅作为相关知识储备让学生大致知道地理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相关应用即可,不用涉及深层次的原理问题。
(2)育人价值
标准要求学生在理解城镇化概念,过程,特点基础之上,对呈现的各地区城镇化进行阶段划分、解释说明,强调学生“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的训练培养;同时,结合具体区域分析城镇化利弊,对学生的 “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的素养要求渗透于教学环节之中。课标行为条件为运用资料,对学生分析资料提取并归纳信息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可以指导学生自己收集、整理本地城镇化的相关资料。总的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相关能力和素养可以得到很好锻炼,对学生来说是很好的提升机会。
(3)质量水平
本条课程标准所对应的学生质量主要是质量水平 1以及质量水平 2 ,学生能够结合不同地区相关资料,对城镇化过程、特点、利弊进行分析说明。同时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城镇化建设有简单了解。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地理工具,收集和呈现城镇人文地理数据、图表和地图(地理实践力)。能够描述城镇化的空间现象及其变化,解释不同地方城镇化进程的不同过程和特点(综合思维、区域认知)。能够通过城镇化利弊学习,辩证看待城镇化,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进言献策。
(4)资源开发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其中不同地区就说明教师至少要给学生提供两个及以上地区资料,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对比教学,学生才能达到相应目标要求。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说明教师在教学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适当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加以呈现。
二、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为了落实本节课标要求,教材设计了“城镇化的意义”“世界城镇化进程”“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四个大标题的内容,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教材第一个标题“城镇化的意义”引入了城镇化的概念,第二个标题“世界城镇化进程”部分,则分析了不同尺度区域的城镇化过程和特点,从全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大洲、国家不同尺度介绍了城镇化现状及其规律。采取“总-分-总”的结构。首先从整体上介绍世界城镇化的历史和现状,对城镇化的整体情况有一个初步了解。进而分述不同尺度区域的城镇化差异,重点介绍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过程和特点。最后归纳的城镇化进程示意曲线图,揭示了城镇化在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一般规律,可以为学生分析某一区域的城镇化和区域发展提供特定的地理视角。在这里还安排了关于英国城镇化的案例和我国城镇化的活动。
第二课时涉及教材第三个和第四个大标题,在教材处理过程中把第一个大标题“城镇化的意义”下的城镇化对经济、区域发展的有利影响推迟到第二课时讲授,作为城镇化的利弊的一个方面来进行讲授。教材在第三个大标题“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下主要分为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来进行介绍。第四个大标题“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下从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市政建设、公共服务等城市管理角度来组织教材。
(2)能力结构
本节内容教材提供了许多地区城镇化相关资料,丰富学生见识,可供学生学习分析,对于学生分析图文,提取信息,归纳整合材料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本节训练,学生相关信息处理能力可以得到大幅提高,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思维训练机会。通过多个地区城镇化素材学习分析,学生能够进行能力、方法迁移。
(3)素养结构
本节内容在课程标准设置以及教材设计之初就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意图通过教材叙述性课文和活动系统,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的培养渗透教材的各部分系统之中,意图通过教材学习和教材中的材料解析过程,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对不同地区城镇化过程和特点的理解,对于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通过了解我国城镇化的现状和空间差异,既是对学生区域认知培养的深化,也从时空综合的角度,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通过城镇化利弊的学习能够深化学生人地协调观,辩证看待城镇发展。通过第四个大标题“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介绍,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尝试应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4)图文结构
本部分教材多采用文字资料和图相结合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了大量可供阅读、学习的图文资料,文-图、图-图以及图-文相互辅助,丰富学生的见识,给学生诸多分析学习的机会。本节图文题结构匹配较好,图像及作业数量适中,类型多样;课文系统科学严谨、时代感强;三者互为补充,增强了本节内容的可阅读性与美观性。
(5)宏观结构
本章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因为人口的地域分布形成聚落,而城镇是聚落的一种高级形式,因此,本章是第一章“人口”的延续。而城镇的大规模发展对产业活动的区位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本章又是学习第三章“产业区位有因素”的铺垫。
本章教材的第一节,是从静态角度分析城乡空间结构,而本节主要是从时间角度探讨城市发展的历程,与前面的内容相呼应,即城镇化就是城镇内部空间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镇等级的提升过程,而城镇化过程一定程度上又影响着城乡景观的形成、发展变化。
三、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之前,已经经过必修一自然地理部分的学习,对区域差异有了一定的认识,人文地理部分,经过第一章人口的学习,对城镇学习起到一定的铺垫作用,城镇化的一大指标就是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人口的地域分布形成聚落,而城镇是聚落的一种高级形式,另外初中地理学习过许多大城市,这些知识作为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知识,能够为学生的新课学习起到铺垫作用。有了相关知识铺垫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既能巩固前面所学知识,又相对降低了学习难度。
在必修一中对地理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已经进行了介绍,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直接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人文地理方面利用的介绍。
(2)认知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高一下学期进行的,高一学生经过半年多的地理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归纳、读图分析、多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等自主学习、分析能力,形成一定的地理思维方式,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素养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
(3)生活经验与心理
针对生活在城市的学生而言,他们对城市环境比较熟悉,对于学习本节内容会有一定的体会。加上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较强,因此容易产生共鸣。但对于00后的学生们,由于生长在城市发展较为高水平的阶段,缺少对城镇变化过程的细微观察、感受和体验。本节课就可以引导学生学会从地理学科角度运用地理专业术语描述和说明城镇化过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所生活地区的真实情境,运用实例说明城镇化的利弊,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2、通过角色扮演,提出克服城镇化进程中的不利影响的措施(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