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纪事(十九)---丹书铁券
乾宁四年(897)六月,杨行密杨郡王再次带着安仁义和田頵领兵犯境。抵达杭州城外,当时随军的还有一位袒露着半边肩膀的僧人(估计是番僧)和杨郡王一起登山远眺杭州城。细细观察一番后,郑重其事地对杨郡王说:“这杭州城修筑的和腰鼓一般,想要攻克它真是难如登天。”不一会儿,城中点兵聚将,传来的击鼓声和号角声响彻山谷。僧人再次进言:“钱镠的子孙将来都是贵人,大王很难谋求两浙之地。”
听完这一席话后,杨郡王怅然若失,当天就先行回广陵。留下的安仁义和田頵两人面面相觑,又不能擅自退兵,于是就驻扎在杭州城北,随时准备撤离。开玩笑,主公都没有信心拿下,做属下的还能功高震主不成?当夜就有雷电击中营寨引发大火,营门外的大纛折断,这在古代军中是非常不吉祥的征兆。诸军都认为这是天谴,连夜拔营而去。顾全武率军追击到驿亭埭(今浙江嘉兴市城区西南隅),大胜而归。
还记得当年董昌叛乱时,同时响应的湖州刺史李师悦吗?董昌败亡后,李师悦重新表示归附朝廷,并且谋求节度使一职。昭宗皇帝居然也就既往不咎,真就遂了他的愿,封他为忠*国*军节度使。相较钱王推辞镇东军节度使的行为,李师悦真的是不知廉耻。不过李大帅也是福报不够,使臣带着象征节度使权力的旌节刚到芜湖,他就在病床上一命呜呼了。真是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若无勿强求。
钱王这边战胜了淮南军,移师越州,在众将的簇拥下接受了镇东军的节钺。(节就是旌节,上期详述过。钺,一种古代的兵器,《说文解字》曰:“大者称钺,小者称斧。”两者区别在于斧刃较钺为窄,钺刃较宽大,呈弧形,似新月。它象征军事指挥权)
同时钱王改越州为东府,杭州为西府。七月,顾将军再次出征,谋求一战光复苏州。这回就不用长途奔袭了,顾将军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于八月抵达昆山。正奇结合,真乃为将之道也。
同时唐昭宗的心腹中使焦楚锽带着铁券来到了东府。这铁券也是民间俗称的免死金牌,是犒赏彭城郡王钱镠平定董昌叛唐称帝所赐。铁券形状呈覆瓦状,铁质,纵29.8厘米,横52厘米,厚2.14厘米,重约132两,正面刻有铭文25行、落款1行,共计有26行,共计333个字。

铭文如下:“维乾宁四年岁次丁巳,八月甲辰朔四日丁未,皇帝若曰:咨尔镇海镇东等军节度、浙江东西等道观察、处置营田招讨等使兼两浙盐铁制置发运等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兼中书令,使持节润越等州诸军事兼润越等州刺史,上柱国彭城郡王食邑五千户,食实封一百户钱镠,朕闻铭邓骘之勋,言垂汉典;载孔悝之德,事美鲁经。则知襃德策勋,古今一致。顷者董昌僭伪,为昏镜水,狂谋恶贯,渫染齐人。而尔披攘凶渠,荡定江表,忠以卫社稷,惠以福生灵。其机也氛祲清,其化也疲羸泰。拯於粤於涂炭之上,师无私焉;保馀杭成金汤之固,政有经矣。志奖王室,绩冠侯藩,溢於旂常,流在丹素。虽锤繇刊五熟之釜,窦宪勒燕然之山,未足显功,抑有异数。是用锡其金版,申以誓辞。长河有似带之期,泰华有如拳之日,惟我念功之旨,永将延祚子孙,使卿长袭宠荣,克保富贵。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承我信誓,往惟钦哉!宜付史馆,颁示天下。”
这里有几个典故稍微说一下,邓骘,东汉外戚将领,有拥立汉安帝之功,仪同三司这个官职也就从他这里开始。(仪同三司就是指与三公(司马、司徒、司空)同等的待遇,基本也就是位极人臣)孔悝这个就比较难讲,被迫拥立自己的舅舅卫庄公,而且在这次政变中孔子的学生子路为了保护他而遇难,留下了著名的遗言“君子死,冠不免。”窦宪也是东汉外戚将领,击败匈奴,在燕然山留下碑文,后人成为燕然勒石,遗迹现在还在蒙古国杭爱山。钟繇,曹丕称帝的重要助力,魏国建立后,曹丕送他五熟之釜 ,也就是鸳鸯锅,称他为魏国的屏障,自己的心腹。所以用这些人来比喻钱王对于唐帝国来讲,就是忠臣典范,万官楷模。
这里有一则趣事,明洪武二年(1369)明太祖朱元璋调阅铁券时,由钱世珪之子钱尚德上献,朱元璋阅毕以礼遣还,据说是为了借鉴一下,为之后赏赐徐达等人的丹书铁券做蓝本。据钱氏衣锦堂版谱载,朱元璋为试镌刻之深,用佩刀将首行末字"朔"刻去,也不知是真是假。
那么接下来,顾将军能否攻下苏州,而浙江两道还有怎样的情况出现?请看下期---轻取姑苏。
参考书目 《十国春秋》(卷七十七)
《新五代史》(卷六十七 吴越世家第七)
《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三·世袭列传二)
《资治通鉴》(唐纪七十七)
《吴越备史》(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