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集:印度版阿克巴大帝

简述阿克巴改革措施并评价(北京大学2015年世界史真题、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世界史真题)。
阿克巴统治时期(1556-1605),帝国版图辽阔,各地规划不一,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很尖锐。为了统一制度,缓和社会矛盾,加强中央集权统治,阿克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场改革恰逢其时,对印度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改革背景
(1)政局不稳,国内外矛盾重重,巩固统治成为阿克巴改革的现实政治需求。突厥化的蒙古人巴布尔入侵印度后统治当地居民,建立了莫卧儿帝国,且是伊斯兰教政权。封建剥削严重,农民和城市居民反封建斗争加剧。阿克巴即位后,面临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当地居民与外来统治者、印度教与伊斯兰教间的复杂矛盾。
(2)印度社会经济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繁荣,成为阿克巴改革的社会经济前提。手工业生产发展,城市兴盛,形成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对外贸易繁荣,商品货币关系发展。新兴富裕商人要求摆脱长期分裂割据状态,建立统一稳定的中央政权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3)印度教势力发展,要求国家统一,宗教平等,为阿克巴改革做了思想准备。阿克巴改革前,虔诚运动发展,号召人们为实现印度国家统一,推动印度国内外贸易发展而斗争。印度教王公势力发展,要求宗教平等,享有在政治上担任重要职务的权力。
(二)改革措施
(1)行政管理:集中了国家的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等方面的最高权力(加强中央集权,消除地方割据)。皇帝以下,设财政、军需、司法、宗教事务和监察等部,由宰相辅佐皇帝统辖中央机关,实际上宰相的权力只限于掌握地方的财政税收,各部大臣直接对皇帝负责;在地方,将全国划分为若干省,设总督管理军务,中央另派行政长官掌管税收和民政,并监视总督;还实行统一的军衔等级制度并按军衔高低授予采邑。阿克巴的政治特点是化行政为军事组织,官吏多授予军职,成为“曼萨布达尔制”。
(2)财政税制:丈量全国土地,按产定级,作为征收地租的标准,规定中央地区把实物税改征货币税。收实物税地区税率为收获量的 1/3;取消了包税制陋习,租税一律由中央派官员征收。
(3)宗教政策:采取一系列措施调和伊斯兰教与印度教、外来统治者与印度本地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改变了宗教和民族歧视的传统政策。在统治阶级内部提拔了不少印度教封建主充任中央和地方官吏。取消印度教徒的人头税和巡礼税,允许其宗教信仰自由;原先被迫改信伊斯兰教的人可以恢复原来的教籍。阿克巴企图把各派宗教糅合在一起,创立一种“神圣宗教”,自任教长,以便消除宗教分歧,巩固统治。
(4)经济发展:注意发展农业生产,支持工商业,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在全国范围内修筑公路,扩大商业交通网,鼓励对外贸易,甚至他本人也投资商业。
(5)社会风习方面:废除了许多陈规陋习,如寡妇殉夫、童婚、杀婴、神灵裁判、奴役战俘等,还创办学校。推行新的教育制度,允许女子受教育。
(三)评价
(1)阿克巴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族、宗教和阶级矛盾,削弱了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了收税中的舞弊行为;革除陈规陋习,创办学校,推行新的教育制度推动印度文明的发展;经济上加深了各地区、国内外的商贸联系,还统一度量衡,支持工商业发展,推动印度货币经济发展;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提高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巩固了帝国的统治。
(2)阿克巴改革仍难以摆脱历史局限性。改革对印度封建剥削起到巩固作用,真正获益的是封建主和一些高利贷商人,广大劳动者的处境未得到根本改善。改革并未解决印度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在阿克巴去世后,这些矛盾反而愈演愈烈,帝国也逐渐衰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