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千的阅读回忆

这是源自于看了warma的第十期电台时突发奇想,想要记录一下看过什么书,而进行的回忆记录。之所以是阅读回忆,而不是记录,总结,读书笔记,是因为写下这篇文章的时间距离我看过某一本书的时间可能已经过了很久,而我又不愿意将书重新找出来阅读一遍导致的。回忆的内容也不会限于小说的情节和评价,更多的还有回忆看书的时候自己在做什么其他的事情,又是在什么状况下与某一本书相遇的。

首先我想要回想一下不同时间我看书的媒介的变化。
我是一个没有书看就会死的人。从大概小学以来,每天不看点小说就会觉得不舒服。
小学时会在放学后和周六日,躲在书店或者图书馆的某个角落里翻阅儿童读物,看到晚上需要回家吃饭;初中则是放学后在图书馆里呆上一下午,看着各种科普书籍,直到图书馆闭馆,然后借一两本在上学放学时路上看。记得父母还会在放学时看到我从楼下走过,回家后总会提醒我不要在走路的时候看书,但是这个习惯到现在都没有改。
到了初三,我开始使用电子设备看小说了:最开始是文曲星,可以在网上下载几本小说放在自带的阅读器里,屏幕不大,分辨率不高,每次还只能滚动半页,有时翻页后还要寻找一番才能对上之前阅读到的位置;然后阅读的设备换成了mp4,可以放的小说变多了,屏幕也更加顺滑,可以在晚上熄灯后继续看书了;再之后有了手机,我也接触到了网络小说和轻小说,上学放学和走路时也不用捧着一本书忍受文字的剧烈晃动。有了手机的另一个好处是上课的时候能够把手机放到大腿上,设置自动翻页来偷偷看小说了。于是用于阅读的时间得以再次增加。当时看的每一本电子书还是txt或者jar格式的程序,不像现在看网络小说可以追更,可以联网,可以用网页看,所以每次下载都是基本是全本放在一起,几天或者几周读完再换下一本。
虽然我看的电子书籍占比在慢慢增加,但是主要集中在网络小说和轻小说的领域,其他的文学、社科、科普作品还是倾向于捧着纸质的书籍阅读。同时我也在看完轻小说后又额外购买了纸质版。始终有实体的书页和纸墨的香气还是要好过对着一方屏幕的阅读体验。
再之后有了智能手机,网络也从3G升级到了4G,手机浏览网页更加方便后,看小说找小说就更为容易了,直到现在,我仍然是每天看上几本轻小说的量。

我和图书馆的缘分是很深的。
记得第一次去图书馆,是幼儿园时和父亲一起去了市中心的某个区图书馆。印象最深的还是那里棕色三折的代书板和一排排的高大书架,具体借了什么书自然是不记得了。
到了上小学时,首先去过的是住的大学里的图书馆。图书馆并不大,而且专业性的书籍居多,基本没有适合我看的,因此记忆中只去过一次,书架上排满了大头部硬皮的外文书籍。然后我知道了有市图书馆的位置,有时和父母一起,有时一个人,要么走路,要么坐地铁,经过三站路就能到图书馆了。图书馆有个儿童分馆,当时办了借书证,一次可以借两本书。于是周末经常会跑到图书馆看书。之后又发现街道的阅览室,距离家更近,去那里的次数就更多了。记得阅览室在三楼,只有几张桌子和几排书架,书架深处没有开灯,总是很暗。我对那里的印象以下雨天居多,还有在入口对面的一排书架的儿童科普书籍。除此之外就是几乎没有开过门的,进门后右转的电子浏览室。
进入高年级,随着转学,我周围的图书馆又变成了区图书馆,大约20分钟的路程能够走到的,在少年宫旁的图书馆。这个图书馆并没有代书板,可以随意在不同楼层之间拿着书乱跑。二楼的少儿图书室,三楼的综合藏书室和五楼的文学藏书室都是我经常待的地方。一直到上完高中,这个图书馆都是我假期和双休日常去的图书馆。只是阵地从二楼逐渐移动到了三楼和五楼。
到了中学,由于周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学校里,学校的图书馆就成了我下课和放学后最常去地方。一楼的报刊阅览室适合自习,二楼的开架书库可以借书和看书,三楼自习室则不怎么常去,四楼是电子阅览室,没有什么事情我也不是经常会去。学校的图书馆的代书板是一块白色的塑料板,放在开架书库入口的铁盒子里,虽然一般不会用完,但是碰到人多的时候也可能不剩几张。初中时,我主要看的是科普书籍,对文学作品没有那么强烈的喜好。高中时受了某本小说的影响,开始大量借阅起古典小说来。
随着升上高中,我开始在图书馆担任图书管理员,一当就是三年。放学后便到图书馆上班,新书入库,图书上架,借还书管理,旧书修补,图书推荐等各种工作做了一个遍。推着书车在关内将还回来的书按照顺序放回书架原来的位置,站在前台处理借还书的手续,坐在桌边用牛皮纸,白乳胶等工具修补缺损的书成了那三年里放学后我最常做的事情。拜此所赐,我也阅读了图书馆里相当大比例的书籍,同时记住了中图法里对书的分类和每本书的位置。每学期还会从图书馆收到几百元的工资,这应该是我的第一份工作。
中学那几年也是新的市图书馆建立起来的时间,同时老的市图书馆的藏书也开始逐渐向新图书馆转移。中学时我的活动范围扩大了许多,也可以在城市里到处跑,于是两个市图书馆也成了我经常访问的对象。新的市图书馆很大,藏书也相当多,每到暑假寒假或者周六日,都很难在馆内找到座位。更加现代化的设施反而让人很难在里面集中注意阅读,因此更多的时候我都是在新图书馆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径直走到书架中间,找到想借的书,直接离去。在书架之间不带目的地浏览并发现想要看的书的情形少了很多。
到了大学后,图书馆的作用也逐渐发生了改变。学校的图书馆比高中的图书馆大了许多,专业书也多了许多,还有专门的书库存放着不同专业的参考文献。我虽然仍然会借各种小说文史类作品,但是每个学期也都需要去借几本课本或者辅导书。有时去图书馆的目的也不是为了看书,而是为了自习,亦或会预约个会议室进行讨论或者复习。但是无论如何,图书馆在我大学生活还是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写到现在还没有写什么关于书的回忆。但是字数也已经很多了。写写停停,回忆也随着文字逐渐从内心和记忆深处流出。没有这么写下来,我甚至差点忘了小学时常去的那一个阅览室,但是随着下笔,记忆中的场景也逐渐鲜活。
现在想来,还有一些在旅行过程中去的图书馆没有讲,像是北京和深圳的图书馆,也给了我很深的印象。
现在已到了文章的末尾。如果有下一篇文章的话,我大概会讲讲自己记忆中的书店和这两个漏掉的图书馆吧。

那么最后大概还是推荐一本轻小说《在遥远彼方的小千》,作者是日日日。之所以推荐这本小说,是因为这是我的ID的由来。大概是上了高中后,一段时间很喜欢虚渊玄,西尾维新,乙一,入间人间,日日日,成田良吾他们的轻小说。那个时间可能还在看卡尔维诺和博尔赫斯的小说。然后就以这部日日日的出道作作为ID了。再之前,似乎用的网名是宇佐美莉莉西亚,也是很容易看出来收到了什么小说的影响。之后有时间再来聊聊看这些小说时的感受和故事吧。
*头图引自《“文学少女”-渴求真爱的幽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