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纪录的观后笔记】《人生百态,理性看待》
今年是虎年,笔者先在这祝福各位意外读到这篇文章的读者虎年大吉,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12年前的2010年也是虎年?
笔者想聊聊上个虎年的一部纪录片,笔者是00后,那年才小学三年级,白驹过隙十二年,学到的经历的事多了,再看这类社会纪录片,收获颇多。

每年春节假期,这个火车站每天发送的旅客达20万人次。在火车站里可以看见形形色色“有困难找警察”的各类百姓——孩子、学生、白领、小偷、流浪汉、少数民族、讨薪的农民工、混社会的少年、捡垃圾的老者、买不到票着急想回家过年的人……
派出所的门厅,形形色色进进出出的民众,成为观察我国社会的一个切入点。
今天要安利的是一部纪录片——《差馆I》,是纪录片导演周浩的一部作品,于2010年在中国独立影像展上映。

尽管在所有周浩导演的纪录片中,《差馆I》可能并不是让人印象最深的一部。它不像《龙哥》、《大同》和《书记》这样的记录自带噱头属性,缺乏了焦点的镜头使导演观点的表达更隐蔽也更含蓄。
这种观点,更多融化进了人群,揉进了差馆里的人物群像,以至于让我们难以察觉。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观点,否则到影片结束,镜头里出现一幅充满喜气的新春招贴画时,我们也不会突然心酸,觉得刺痛感无比明显。

这也是影像最最原始的力量,是诞生了120多年的电影本体传统得以延续的原因。很多时候,我们甚至不需要一个精心编造的故事,仅仅是忠实的记录就已足够震撼,那是一种不加设计的台本、没有丝毫安排的场面调度和最朴实的镜头语言调和而成的天然电影试验场。
该片是一个以广州火车站越秀区派出所为舞台中心铺陈开来的人生百态,呈现真实、无聊、粗糙的一出生活现实。(本片名为《差馆》,而差馆二字在粤语白话里是警局的意思,运用到文艺作品里竟也生发出一种朴素的诗意。)
2010年“春运”期间,导演周浩被允许在广州火车站越秀区派出所拍摄,这个有300名警察的派出所设在广州火车站0.8平方公里的广场上。
剧里每个人既是自己人生的导演,也是生活的演员,记录这一切给我们看的那个人,我不知道怎么称呼他,但记录就足够让人震撼。
而纪录者本身也会加入与带动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情绪,造成真实世界的一点点坍缩和人物的变形。
纵观整部片子,《差馆》里记录的大都是底层老百姓和边缘人物,他们有的是没钱吃饭的,有的是工资被拖欠的,有被骗的被偷的,有没钱回家的,有被人打的,有带孩子偷东西的,有神神叨叨的,还有各种小贩等等。
片子一开头,一个喝的醉醺醺的男人跟一位警官对话,是一位西北少数民族男人,刚被放出来,摇头晃脑地说道:“几块钱的饼干,把我关了10天……”
警官回道:“那饼干28块钱……偷别人东西肯定要关嘛......”
男人提高音量说到:饿死了,饿死了怎么办?”
警官让他搭地铁去救助站,才发现他拿着看守所警官资助他吃饭的钱喝了两瓶酒。

警官无奈地笑笑,男人一边说一边摇摇晃晃的走出警局......
在《差馆》里,警官的无奈与百姓的心酸常常碰撞出一种辛辣的“喜感”,很多时候像星爷的几个电影片段,看似“搞笑”,实则背后是万般无奈……恰恰应了那句“喜剧的本质是悲剧”。
有个拉车的大叔很有意思,有一次买彩票,中了八千,连着三天请人吃饭,在第三天的时候挨了一顿打,第四天就身无分文了。
大叔说:“我拉车是为了生活,是为了买酒,我没偷过也没抢过!”
但说着说着,不知道该说什么,摇摇头叹了口气......

进来一个卖烤饼的大哥,导演周浩问他进来了怎么还这么高兴?大哥苦笑着回答:“如果不能在外面卖东西,对我来说,里面外面不都一样嘛,在哪都一样……”
这大哥也知道火车站不让卖,可是他的烤饼卖两个赚1块钱,也就火车站这种人流量大的地方,能赚点小钱。
导演周浩问他为什么知道不能卖还卖?这大哥指着肚子说:“这里要吃东西嘛,小孩要吃东西嘛...... ”

有个小伙子来广州打工,黑工骗走了他的身份证,离开时他神情严肃的对警官说:“这搞的我很伤心。叔叔,能不能送给我10块钱,我马上坐车去找他们,我钱不够了……”
小伙子收到钱,三步一感谢的离开警局,嘴里还不停的说,“唉,这真的搞得我很伤心……”

到了晚上,一位大爷来报案,说有人偷了自己的东西,警官问他偷了什么。原来大爷是捡废品的,他捡的上百个矿泉水瓶子,被另外一个捡废品的人“偷”走了。
在这个火车站里的“差馆”里,每天都有络绎不绝来求助的人,每一个人的问题都很具体,很多在我们看起来都是很小的事,但对他们而言,可能就是要命的大事。
面对镜头,有位警官坦诚说到:
“我们也没办法,98%、99%都是解决不了的。”

在《差馆》里,有一个哥们憨憨地跑到警局求助热水,为了泡面,而面是从救助站领的,没有佐料,干泡。
他回家的火车票也是广州救助站提供的,哥们笑嘻嘻的跟警官说,“我钱全部寄回家了,我搞忘记留车费了……”



原来,他每个月在广州能赚2千块,但为了把钱全部寄回老家,一到过年,就到救助站蹭吃蹭票。
你说他坏吗?笔者不下定论,因为没有定论。他是那种一览无余的老实人,两包无色无味的泡面下肚,就能一脸满足,喜笑颜开。
每当你觉得想要批评什么人的时候,你要记住,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优势。

《差馆》让我对警官这类职业有了更具体生动的认识。有些事物,越拒绝公开,其实便就越失真,越像冷血的机器……
片中,有位说粤语的年轻人进来,紧张地说了很多,大概是要去一个地方领工资,身无分文,想让警官跟公交司机师傅说一声,让他免费上车。
对面的年轻警官一脸苦笑,摊了摊手,无可奈何地说:“我们坐公交也要钱的,这样吧,我私人给你点钱坐车吧......”

国内很多人喜欢贩卖焦虑,尤其是很多所谓成功的商人,动不动就爱消费老百姓。今天笔者才又看到俞敏洪先生一个视频,他站在台上,高谈阔论,“当你的工资比你同学少一半,证明你生命已经浪费了一半……”
暂且不论什么是生命的意义,如果按俞先生的话来说,生命若是以钱的多寡来衡量,那今日的中华,岂不是满大街都是活着浪费空气的人?
可事实是这世上就是存在相当一部分人,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高人一等,但知足常乐!
《差馆》里,有个话说不太清的无助青年,一下午跑了6次警局,父亲过世了,母亲不要他了,他也不识字,身无分文,想求助警官帮他送回家乡。
有一个小姑娘,父母离异,父亲带着她到火车站偷吃的填饱肚子,父亲被拘留后,她还是哭着说想要爸爸。

还有一个小男孩,别人让他偷东西,他不干,被打了一顿......他在用力地活着,能说这是“浪费生命”吗?

在火车站的公安局里,每天都会关很多人,但其中有很多“常客”,他们都是在广场上做生意的小贩,卖饼的,卖水的,卖小凳子的以及拉车的等等。
里面有个姑娘,第一次到广州卖开心果就给抓了进来,周浩问她进来感觉怎么样,姑娘鼻子一酸的说:“感觉钱很难赚……”

纪录片《差馆》呈现出来的是我国底层人民的众生相,是残酷的,是荒唐的,也是无奈的……
贫穷和窘迫,给这些“主角”带来的,是一种黑色幽默,是一种强颜欢笑的“厚颜无耻”,很多时候观众都会发笑,但笑里又发酸。
导演周浩的纪录片,都呈现一种“混沌”感,它能让你对那些确定无疑的事,感到不那么确定,能让你抛弃公共的认识,对人和事形成你自己的想法。
我们每个人的世界都很小,要费心打交道的也就身边几人,而《差馆》帮我们的世界扩大了一点。
每一个走进差馆里的人,身上都没有太多所谓的“尊重”,因为“尊重”对他人来说,不重要,当不了饭吃……这些“主角”可怜却可恨,但你又不忍心责怪,因为他们也是我们。我们大家,只是想活着而已……
矛盾不止,生活不休,就像老天安排的故事。可事实上,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火车站依然人来人往,大家都在忙着找寻各自的出路......

“做人不能忘记四条: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
“没有什么比时间更有说服力了因为时间无需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
“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
“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
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
“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余华《活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