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好剪辑师,首先得是一名合格的观影人!
一部影片从剧本到上映要经过无数人员的合作和众多的生产环节,电影剪辑是电影产品后期生产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剪辑师既要深刻理解剧作家、导演、摄影师和演员等创作者对影片的艺术思想的把握,又要充分尊重后期录音、作曲等诸多环节的创作意图。一个成熟的剪辑师对于整部电影的生产,应该具有高屋建瓶、全局在胸的把握,要通过自己的剪辑艺术,把全片的各要素汇集成为一个整体。因此,剪辑师在工作中的激情发挥,在一定意义上影响着影片的风格。而这一激情的进发,主要在于剪辑师全身心的投入,同时引导这种投入的关键点则主要在于影视剧的受众主体——观众。
这里我主要阐述一下剪辑师与观众之间的关系。
在影视制作的众多行业中,唯有剪辑行业有些特殊,即剪辑师既是创作者,又是观影者。在创作过程中,剪辑师不应忽略自身所具备的这两种客观身份,其双重身份也可以成为导演与观众之间的桥梁。
较之20世纪的电影观众而言,21世纪的受众群体已经由原来单纯欣赏故事发展为主动参与创作、积极思考。随着数码科技的发展与普及,DV技术的家庭化发展以及编辑软件使用的方便快捷,广大观众对电影的创作已不再陌生,电影创作的神秘感也在逐渐消失。一些观众对电影制作中的镜头、轴线、剪辑技巧、镜头的光影变化以及节奏等手法的掌握几乎达到了专业化的程度,由此给电影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些观众具有很高的鉴赏水平,因此,摆在电影人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提高自身的素养,如何调动每一位电影创作者的个性化激情来创作出高质量的影视作品。
不可否认,一部影片初始的基调、结构以及叙事方法是由编剧和导演奠定的。但是当一部影片完成后,面见观众时,却有可能与原剧本的拍摄脚本有很大的不同,要说这些变化就不能不提到剪辑师的贡献。作为影片制作的参与者,同时也是第一观众的剪辑师,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一直处于双重身份的思维纠葛中。
例如我在剪辑电影《买买提的2008》时,有关男主角出场的一个段落,在电影剧本阶段,从文学想象力上看它是没有问题的:前面一段的沙尾村孩子们踢足球可以作为全片的引子,男主角的出场戏才算是全片的开始。
可是进入后期,镜头一组接起来之后,方才发现片中孩子们在沙漠中奔跑,在村头追逐,全村男女老少被一只足球所挑起的活跃气氛在影片开始已经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小高潮,而男主角的出现(近半本长的文戏篇幅)却瞬间将观众的情绪拉入平静,影片的节奏在这里出现了停顿。
每当看到这里,我自知按照剧本的结构组接没有逻辑问题;但从观众的心理角度观看却很不舒服,不知道影片在这里重点要讲些什么,男主角的出现似乎显得很多余,而这个段落中的重要情节、重点台词却由于受到影片情绪的影响而失去了它原本的意味。这一大段看似多余的戏直到男主角坐车来到沙尾村当足球教练才算结束,但是由于以上文戏已经将他要到沙尾村做什么以及为何来讲得很清楚了,同时这又影响到在村公所与村长之间的一场富于幽默、动感强而且喜剧色彩浓的戏。
因为前面的文戏已经将任务布置完毕,后面好看的戏也就显得多余。但如果将文戏拿掉,男主角为何要坚持在条件差的沙尾村当足球教练,又缺少心理支柱。
影片后期创作人员在一起讨论时,不赞成改变的人的唯一理由是,如何解决男主角的心理走向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就坚决不能拿掉。
而我经过一番思考,拿出了修改方案:
沙尾村的热闹场面一结束,公路上的一辆客车便扬着尘土驶来,一个时尚的年轻人走下来,张望了一下空旷的田野,向尘土尽头走去,走进喧嚣的村子,见到淳朴的村民,村民也用好奇的目光看着这个与众不同的陌生人。而此时,作为观众也会用村民般的目光与心态去看这位背着背囊的时尚青年。村长迎上来,幽默的台词令男主角的出场更加锦上添花,他说:“你就是去年失踪的考古队员吗?”买买提很是诧异,观众也会被引导,当他拿出介绍信后,一切真相大白,原来他是县体育局派来的足球教练。
这样改完,故事似乎可以顺叙展开,那一大段冗长的文戏似乎也不再需要。
可是,文戏中有很多台词属于不可或缺的介绍性内容,男主角坚持在沙尾村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变为可能的动力都在这些台词中,一旦彻底删去,将对男主角的思想转折有极大的影响,于是我建议在中间部分找到适当的契口将其作为闪回插入进去。
这时编剧又提出了问题,当时原剧本结构是顺时叙述,并没有给插叙留契口,拍摄时又严格按照剧本,演员表演、导演处理上均没有这些考虑,应将此段落打破,做闪回将会生硬、不舒服。这点我也同意,并知道如果处理不好,不但改变不了初衷,还极有可能破坏整部影片的完整结构。但如果不改变,确实有让观影者坐不住的感觉,于是我坚持要改,而部分创作人员已经打了退堂鼓,不想做任何尝试。
编剧更是放下一句话:我的剧本给构很难改变,如果你有办法打乱叙事结构,并让其看上去仍然流畅,叙事完整清晰,我佩服你。
我特别要感谢天山电影制片厂的领导以及剧组的导演、编剧,是他们的信任让我有决心去做各种尝试,将这10分钟的文戏分成若干片段,在男主角每次受到挫折或遇到新问题时做瞬间闪回,并请录音师帮助,在闪回处加了特殊声效来强调。初稿微出来的效果,极大地鼓舞了我们的信心,大家再接再厉、出谋划策并集思广益,使得最后的完成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观众看电影,能辨出好坏,但未必有能力解决问题。剪辑师作为一部影视作品的第一观众,一定要训练自己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要为创作者把好最后一关——接受观众检阅,这也是影视作品的生命源泉。当然,当影视作品面世以后,观众很容易忽略剪辑师的存在,他们会认为拍摄原本如此。我也经常遇到别人问我,剪辑是不是掐头去尾,把拍得不好的剪掉就可以了。我常常无法回答,太专业、太学术性的工作通常是无法简单讲清楚的,我们的作用和贡献几乎只有内行人才清楚。
记得我在剪辑电视剧《永不瞑目》时,我常常激动得工作不下去,如肖童吸毒,欧庆春发现并痛斥他之后,扔掉花瓶弃他而去。肖童趴在地上,无助地看着欧庆春离去的背影,是那么痛苦、无奈和绝望。我当时在剪辑素材时,一边看着完成的镜头,内心感受着节奏的长短,一边心里在想下一个要用哪个镜头,还是忍不住热泪盈眶。后来导演赵宝刚说了一句话,作为第一观众,你已经被感动了,那么咱们这部戏育定成功。这句话一直是我以后工作的标准。
由此可见,作为一名称职的剪辑师,除了要具备高超的专业技能而外,还必须培养自身的鉴赏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一能力,才能拉近自己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更深地感受到观众心之所想,也才能更好地利用手中现有的素材编辑出更加赏心悦目的影视作品来。
在多年的影视剧的剪辑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名剪辑师,在影视剧创作中所承担的重担。他必须具备全面控制的能力,能够准确地运用各种艺术、技术手段,调动多种元素内部的可行因素,将它们结合起来,使其产生最大限度的视觉冲击力。当前影视领域全球化、多元化、个性化发展的态势,要求剪辑师不断更新艺术观念、运用丰富的剪辑手段来诠释新的影视语言,尽快掌握高新科技,为影视剪辑艺术更好地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