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炜:管仲的贡献
管仲(前723~前645年),名夷吾,字仲,又称敬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颍上(今安徽颍上)人。齐桓公时,齐国能登上“春秋五霸”之首,与管仲对其内外政策进行的一系列变革分不开的。据文献记载,管仲被齐桓公任为上卿,尊称“仲父”,治齐达40年之久。主张“政不旅旧”,“择其善而严用之”(《国语·齐语》),实行改革,富国强兵。对外以“尊王攘夷”相号召,对内则选贤任能,严格管理,发展生产,制定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政策。这些措施包括发展工商渔盐铁;承认土地私人占有,推行“相地而衰征”的政策,按地质好坏、多少征赋;寓兵于民,扩大兵源;举贤任能,制订选拔人才的制度;加强对各级官吏的管理等等。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卷一》)的论点,并把“礼、义、廉、耻”上升到“国之四维”,认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卷首》)。正是这些行之有效的变革措施,使齐国的外部环境得以改善,内政得以整顿,并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而进一步分析其经济增长的内在原因,关键在于对水利的重视。管仲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水利专家。他对水利的一系列论述和实践,不仅反映了齐国当时水利建设的状况,而且对后世治水影响深远。他是我国历史上把治水与治国紧密联系起来,并视治水为治国安邦头等大事的第一人。如他说:“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所谓“五害”,即水、旱、风雾雹霜、瘟疫、虫灾等。“五害之属,水为最大。五害已除,人乃可治。”(《管子·卷十八》)意思是说,要确保农业丰收,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安定,国家繁荣昌盛,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水、旱等自然灾害。
管仲重视水利,还表现在他能够率先垂范,亲理水事上。作为齐国当时的最高管理者,不仅在水利建设上做了大量而又具体的工作,还结合实践对水利工程的管理、施工以及农业灌溉、城市水利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科学的总结。这在《管子》一书中有大量的记述,其论述之精辟,见解之独到,时至今日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他认为要管护好水利工程应设置水官,并选拔那些对水利工程比较熟悉的人来担任;冬季要对河渠堤坝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维护;汛期防汛应责任到人,险要地段更要设专人防护等。“终岁以毋败为固,此为备之常时,祸从何来?”只要常年都能保持水利工程的完整牢固,加强防汛,祸患也就无从产生。在水利工程的施工方面,管仲除对人员的组织、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制订了严格的制度和措施外,对施工技术也有深刻的研究和总结。如针对齐国的气候特点,提出春夏之际是农田水利建设的黄金季节。因为“春三月,天地干燥,水纠裂之时也”,这时土料中含水量比较适宜,易于夯实,工程质量有保证。而且这时“山川涸落”,处于枯水时期,还可从滩地取土,这样既节省了堤外土源,避免毁坏农田,又能疏浚河道,一举两得。另外,从农事上来说,这期间“故事已,新事未起”,处于农闲季节,且昼长夜短,气候适中,其他季节则“不利作土工之事”。在谈到具体施工方法时,他主张堤随水行,剖面呈“梯形”,上小、下大,并且要植树、种草,既可巩固堤防,又可为抢险、堵漏备下料物。关于城市水利,管仲也有精辟的论述。他认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就是说,选择都城或城市的位置,不要很高,以免造成取水困难;也不要太低,以减少防洪排涝的工程量。良好的水利环境对于城市建设是必不可少的,既要拥有足够的水资源,又要具备良好的防洪条件。城市建设布局要因地制宜,视地形和水利条件而定,不必拘泥于一定的建筑形式。两千多年前,管仲就能对水利有如此深刻的认识,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也充分反映齐国当时水利建设的繁荣程度。
这一时期,齐国乃至其他诸侯国中最大的水利工程,当是齐堤的兴建。齐国为开拓疆土、扩大耕地,把黄河尾闾的“九河”填去了8条,并修筑了一道绵延数百里的长堤,史称齐堤。该堤起自河北东光县砥桥,经南皮、孟村、盐山、黄骅,直抵渤海。齐堤不仅具有防洪功能,还同时具有军事防御的重要作用,又称长城堤、齐长城,为齐、燕、赵三国的界堤。据《南皮县志》记载,在元、明时期,“齐堤烟柳图”曾是当地一大美景。至今,在该县境内仍残存有长达3千米的齐堤遗址。
正是在管仲的大力辅佐和积极努力下,齐桓公时代齐国的经济才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力日渐强大,“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子·卷首》),使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峰,跃居“春秋五霸”之首。管仲所取得的业绩也备受后人的推崇,连孔子都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卷七》)无法想象,如果没有管仲治水,后人要过着怎样贫穷而野蛮的生活。
摘自《束与分的变奏:黄河治理简史》
青海人民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