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碧学习实验Ep48】50天学习挑战day48:学习打卡+三周计划:21天制胜拖延症(十四)

先日常打卡,接着继续拖延症的话题——
进度
《微积分学教程》:阅读参考资料;
《法理学》:第209~214页;
《经济学》:查漏补缺工作——经济概念+数学知识;
《普通心理学》:第258~267页。
遇到的问题
这几天失眠问题卷土重来,所以早上起来普遍偏晚。
反思
健身恢复迫在眉睫,六月开始,健身必须回归规划中了。
周四计划
《微积分学教程》:阅读参考资料;
《法理学》:第214~218页;
《经济学》:查漏补缺工作——经济概念+数学知识;
《普通心理学》:第264~273页。

今天我们来聊学习中期拖延症的第五个成因——
学习中期拖延症问题集锦之——
问题五:
这个原因也很重要——条件反射的建立,因为任何一个全新的任务初期,都会有一段不太好受的挣扎适应期,然后因此你可能会因为压力或者疲劳而生病或者不舒服,所以整个的感觉就是:做任务=痛苦,大脑的因果逻辑往往是直线型,转不过弯的,它会在做任务与痛苦之间架构条件反射,然后,你一做任务,脑袋里面就会有一个警钟告诉你,这件事会很痛苦哦,然后你就会出现各种生理心理上的应激反应,比如,紧张、焦虑、强迫性联想、恶心、头晕、心跳过速,等等,这是大脑的潜意识在阻止你去再次进入一个危险的情境中,然而真正的原因仅仅是,简单的大脑归因失误而已,但是,对你后期的工作心理状态就会有不好的影响。
症状:开始做任务前一小段时间处于高压状态,每次开始做任务都会有一段不良感受期,伴随生理心理上的应激反应。
分析:
人的情绪情感本能等等是比理性思维更初级简单的神经机制,所以你对一件事产生某种特定的感觉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而对一件事情产生理性认知,例如,分析、综合、归纳某些经验然后取得某些方法是一件本身就比较难的事情,于是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角度来看——

a. 人性层面——这个世界上许多东西的分析不能忽略的一个问题,就是“人性”,人性是指我们自然状态按照本能行事的体现,这些内容是百万年生存机制遗留的结果,真正的思维力的提高,大脑皮层的进一步发展也就是最近几万年的事情,而之前几百万年生存环境遗留在人身上的烙印在许多时候仍然起到支配作用,即使其中的许多内容早已经完全不适应现在这个环境了举两个典型的例子——
为了适应原始环境缺乏食物,朝不保夕的环境——能量保存机制:贪吃、爱睡、怕累——人性天生讨厌不必要的运动和能量消耗:如健身、学习;
为了适应原始环境充满危险,到处天敌的环境——应激机制:在陌生、全新、复杂环境中会分泌大量兴奋性神经递质,时刻紧张焦虑,以防不测——人性天生讨厌新的或者不熟悉的或者复杂的事物:如全新的学科、抽象性强的学科、复杂内容的学科,基本上一切有用的东西
——这些是写在基因里面的东西,本能的东西,所以讨厌运动或者讨厌学习的心情才是最普遍的反应,没必要因为感受之类的事情自责,想办法淡化本能对行为的影响才是王道。

b.习惯层面——这里的习惯不是指每天刷牙洗脸这种自动化的行为,而是指,思维对行为驱动力的习惯,或者行为对各种类型思维的反应习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本能、感性、理性驱动力的从小到大,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选择,比如说,面对同样一件事,面对无关人士的恶意挑衅,你是选择发火攻击、委屈流泪,还是选择以一些婉转复杂的方式报复,就是本能、感性、理性的三个选择,实际上三种选择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看看面对怎样的人与事情上,举例来说——
本能主导的行为更多适合于竞技层面——比如说各种运动表现或者知识比赛很考验你的本能的敏锐度,这里面尤其要注意的是辩论赛类型的活动,看起来找逻辑漏洞有的放矢地进行辩驳是一种理性活动,但是按照一般情况下辩论赛本身情况的偶发性,以及反应的迅捷性,真正起作用的还是本能,逻辑直觉是可以凭借大量训练而不断提升的,比如说,如果接受过逻辑训练的人可以在立刻捕捉到逻辑漏洞,虽然确凿的逻辑依据和语言组织需要少量时间,但是比起靠逻辑一步步推导就要快很多倍了,可以说,所有的急智或者灵光乍现都是本能层面的因素在起作用;
情感主导的行为更多适合于人际层面——人际交往大多数时候是以舒适度为导向的,你能理解的情绪种类越多,往往你在人际上的天赋就越高,因为你很容易理解别人的一些情绪和感受,也会给予适当反应,当然所谓天赋也仅仅是一个人际能力的基础,能不能有好的人际表现与你对人际的兴趣和预期息息相关,而能力是要不断训练才会具有的,天赋再高对这方面内容就是没兴趣也不会有与天赋相匹配的能力水平;
理性主导的行为则适合所有的长期的任务方面——如学习、训练等等,实际上,任何本能的作用往往是即时的、一次性的,情绪往往是波动的不稳定的,都不适合长期任务,所以我们如果想想提升学习能力,就不得不提升理性对行为的影响程度,比如瞻前顾后、延时反应等等,都是训练的一部分。
c.能力层面——能力与训练息息相关,理性思维本身是一种能力,缺乏定向训练当然能力不足。

可能成因:三个层面的问题,都是靠定向训练可以逐步解决的。
解决方案:
a——增加接触密度以熟悉任务本身,实际上学习初期的大部分不良反应是因为不熟悉与不适应造成的,只要增加接触频率,大脑就会产生适应性,逐渐地,应激反应就会随之消失,大部分应激反应得不到解决的原因往往都是一感觉不舒服就立马放弃去休息了,实际上如果你没有生病的状态下,想要解决对学习初期不适感的唯一方式就是继续学,每天学,直到你感觉习惯了为止;
b——学习过程需要理性思维起主导作用,大多数时候冷静平稳的状态是最适合学习的,这个时候,任何引发情绪激昂兴奋的内容都会对学习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游戏、肥皂剧、超英电影等等,所以,理想状态下,在有一个长期任务建立的开始一个多月最好能够与这些兴奋事物暂时性绝缘,等任务状态上轨道之后再考虑恢复这些娱乐活动也不迟,另外,就是养成延迟反应的习惯,意思是,许多事物你可能下意识立刻会产生反感情绪,但是不要听任这种情绪支配你的行动,而是不做任何行动,等到冷静下来再去处理这些让你反感的事物,当然,按照价值观来说,如果是为了控制情绪,老碧其实没什么兴趣,但是如果考虑到这样对学习和效率有好处,老碧就很乐意这么训练自己了;
c——定向训练自己对于不舒适内容的耐受度,比如长跑、单词马拉松等等,都是对老碧而言可以提高任务耐受度的方式。

应急方案:
a——如果实在是没有自律性,就试着每天敲1万字左右的读书笔记,发到网上来,老碧亲测有效;
b——用自己最恐惧或者最在意的事情时刻警醒自己,比如老碧想发火或者想崩溃的时候,就提醒自己:人生,没有时间重启了,现在放弃了,就会再循环之前的失败经历,会好一点;
c——实际上多读理论书籍确实可以提高自己的理性思维力,尤其是一边读一边做笔记摘要,亲测有用。
明天结束拖延症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