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以察地——第四章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3)

4.3 水资源
有一句十分经典的宣传标语:“不要让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成为我们的眼泪。”水是生命之源,一切生物都离不开水,水资源同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水资源的保护也是当下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话题之一。
水资源概述
水资源的概念比较复杂,广义上讲,指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物质,只要对人类活动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均可称为水资源,狭义上专指在一定条件下人类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
除了具有自然资源的一般性质外,水这种物质具有一些特殊性质,进而水资源具有一些特性。水在自然界三态共存,并且能够相互转化,水循环的存在使得水资源具有动态性和可更新性,从这个角度看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实际上全球水资源总量仍然是有限的,水量平衡原理也告诉我们,水的消耗量不能大于补给量,这样就会破坏水量平衡,出现水资源短缺的现象。
全球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十分不均匀。一个区域的水资源数量和时间变化往往取决于降水的变化,而降水具有显著的时空分布特征,从而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具有不均匀性。这就使得各地以及同一地区不用时间的水量有盈有亏,给水资源开发利用带来一定困难,并且这种水量变化的不稳定性会导致水旱灾害的发生。
水资源既是生产资料,也是生活资料。水是一种良好的流动溶剂,决定了水资源在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归结起来主要是三种——维持人类和其他生命的生存、维持国民经济中各产业的生产活动以及维持优良的生态环境。
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水资源有诸多类型,一般我们按照水资源的赋存空间将其划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前者主要包括河流、湖泊、沼泽、冰川积雪等,后者主要包括土壤水和各种类型的地下水。
值得指出的是,一个区域的水资源总量并不是简单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总和,原因在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存在相互联系和转化,河川径流中包括了一部分地下水的排泄量,而地下水中也有一部分来自于地表水体的下渗,因此需要扣除这部分重复的水量。
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随着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发展,水资源相对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同时世界各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污染问题,因此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大体上经历了以需定供、以供定需和跨流域调水三个阶段,随着用水量的增加,产生了供水不足造成水荒、耗损性用水与非耗损性用水的矛盾、地下水超采和水污染等问题。因此,未来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不能单纯通过兴修水利、调节水量实现,要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方面考虑。以流域或者其他系统为单位,统一调配地下水与地表水,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水结构,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发展和生活用水,并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水资源保护的目的是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源源不断的水资源,实现在当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以及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公平合理的分配,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更要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水资源的保护不仅关注水量,更应注重水质和水生态的保护。
首先要做好水源地保护,保证水源安全。在一定河段、湖库区建立水源保护地,保证水质安全,防止水体污染,加强水土保持。其次要做好水体污染治理,健全管理机制,严格执行水质标准和排污标准,采取有效的水污染治理技术措施,改进生产工艺、减少废水排放、高效处理污染物等。最后要在生产、生活中节约用水,同样是水资源保护的重要途径。
因地制宜地利用水资源,同样是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方式,如新疆的坎儿井、黄土高原的水窖、建设“海绵城市”等。另外,完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加强江河湖泊治理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大江大河大湖堤防加固、河道治理、控制性枢纽和蓄洪区建设等,都是确保水资源安全的关键。

解决复杂的水资源问题,还要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水资源管理就是针对水资源分配、调度的具体管理,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组织、协调、监督等方面的实施。
现代科技发展和进步为科学的水资源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3S”的结合应用,取长补短,遥感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能够提供和更新区域水资源信息和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则利用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有效信息的提取、储存、分析,辅助决策,在水资源管理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此外,水资源的监测技术、节水技术、水处理技术以及海水利用技术等更丰富了水资源管理的手段。

水资源管理的对策包括倡导生态经济思想、建立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系、采用先进技术强化水资源管理、建立节水型社会等。节水型社会应注重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创造更好的物质财富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要推广和普及节水技术,提高用水效率,还要注重抗旱排涝,更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减少浪费。
总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要从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向合理开发、有序开发转变,从粗放利用向高效利用转变,从事后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变,“开源”与“节流”并举,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