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生活尚未成为历史,历史还在拥抱生活 ——读尼采《历史的用途与滥用》
有没有那么一个时刻,让你无比羡慕小猫小狗小鸟小鱼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快乐?当生活一地鸡毛,各种情绪复杂交织的时候,你会不会也想要回到童年,因为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或年纪很小的孩童也是快乐的,毕竟他们没有什么过去可抛弃,能够在盲目的幸福中尽情玩耍。直到“很久很久之前”这句咒语的出现让我们不得不面对和回忆过去……
第一次读尼采原著,鼓足了勇气翻开,比想象中好读太多。一本六万字的小书,充满了比喻、寓言、警句和讽刺。如火山岩浆般喷涌的文字给我莫名的震撼和鼓舞,深入浅出又引发不少思考。全书共分为十个章节,逻辑缜密,结构清晰:第一章提出人们对待历史的三种立场;第二至四章是历史服务于生活的三个用途;第五至九章则是滥用历史可能导致的五个危害;第十章是对年轻人的鼓励,指出生活本身才是最至高无上的力量。
正如许多好的作品都是在作者忘却大多数事情,如痴如醉热爱一件事的状态下产生的一样。遗忘正是让一个片段,一阵狂响或一个短暂的间歇得以成为幸福的能力。尼采将人们对待历史的立场归纳为历史的,非历史的和超历史的三种。

历史对我们的生活有三个方面的用途:纪念式、怀古式和批判式。
纪念式:对于敢于行动和拥有力量的人而言,历史扮演着他们可能在同时代人中难以找到的榜样、教师和安慰者的角色。它不断提醒人们别人遭受的苦难,告诉人们如何坚定地忍受命运的逆转。那些曾经存在过的事物也可能再次出现,使人们在前进途中受到鼓舞,减轻他们脆弱时刻的自我怀疑。但这么做就很容易忽略许多差异和细节,为了统一性而折断很多棱角。犯了辉格派历史学家那种忽略原因,只讲结果的错误和草率。
怀古式:对有着保守和虔敬天性的人而言,历史是必需的,这种人满怀热爱和信任,回望他存在的源头,不断寻根,借此向生活致谢。这种怀古情结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能给一个民族或个人乏味、粗糙甚至痛苦的生活带来一种愉悦和满足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就像大树紧抱着树根那样。但这样做有些危险,因为每一个远古的东西都被看作是同等尊贵的,而每一个没有这种敬古之意的人或新鲜的事物,都可能遭到拒绝。这样一来历史感不再是为了保存生活,而是将它变成木乃伊,那么大树终将枯死,树根也会随之枯萎。
批判式:每个人或每个国家都需要对过去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过去只是为了服务于将来和现在,而不是削弱现在或损坏一个有生气的将来。因此,历史要有度,饥渴是源泉,需求是准则,内在的可塑力则规定了它的限度。然而,现代人体内装了一堆无法消化的,撞到一起嘎嘎作响的知识石块,这些撞击显示了现代人内心事务和外部世界的对抗,知识被过量吸收,内心极度混乱。
过度沉溺于历史会造成五个方面的危害:
1.个性的弱化:战争还远没有结束,就已有成千上万份印刷品,它们很快就会被用作最新的菜肴,来刺激那些历史美食家已经疲惫的胃口。对于那些本该通过长期探索和奋斗去领悟的难以理解的东西,现代人更希望一瞬间就能理解一切,破坏和失去了本能,导致很多生活中的美好只有孩童才能看到听到,人对自己不再有坚定的信念。人们不再敢于表现真实的个性,而是纷纷戴上面具,扮演一个有教养的人,一个博学之士,一个诗人或政治家。人类变成了会思考、会写作和说话的机器。
2.今天一定比昨天好的错觉:所谓的历史学家用现存的普遍观念去衡量和书写过去的观念和行为,并被天真简单地认为这样是“客观”“公正”的,他们将自己的因果观念置于模糊的复杂关联的外部世界中,这是万万不可取的。各个时代从来都没有权利去做它之前各个时代的裁判者,正如希腊神庙的箴言“认识你自己”。
3.阻碍个体本能,导致过早成熟:科学和历史对生活的统治和僭越使得年轻人无家可归,让他们对所有观念道德都感到怀疑。年轻人被迫过于成熟,过早地在科学研究工厂中工作,如同被雇佣的奴隶一样,只会导致让母鸡下太多蛋,最后精疲力竭的情况。
4.被动的“追随者”心态:过度沉溺历史会让人们将新生事物拒之门外,对历史力量的崇拜让后来的人们觉得自己是迟到者,是后学晚辈,被动又怀旧,永远都只是过去的“追随者”,而追随者自身的记忆却得不到继承,无法纠正这种不公,只能过着一种悲伤的生活。
5.自我嘲讽,走向犬儒:现代人对自我的嘲讽,意识到自己必须生活在一种历史的,或者说昏暗的气氛中,害怕不能保留自己年轻的希望和力量,更有甚者走向犬儒寻求庇护,并按犬儒的规则来证明世界进程,认为“现在看到的情形是大势所趋,是历史必然”。
治疗历史病最好的药就是非历史和超历史。人类必须首先学会生活,并且只将历史服务于他已学会的那种生活,从而引上正路。现代年轻人被灌输了太多关于文化和历史的知识,他们的大脑里充满了大量从过去的时代和民族那里得来的二手观念。事实上,他们拥有可贵的洞察和感知事物的天赋,他们真正需要的是直接接触生活,亲身体验一些事情,去感受一个紧密结合,活生生的经验体系在自己内心成长起来的过程。如果我们不希望生活中只是些低能者和饶舌者的话,生活本身就是一门需要彻底勤奋钻研和刻苦训练的手艺!
应该是生活统治知识呢,还是知识统治生活?应该是历史服务生活呢,还是生活服务历史?尼采于1874年提出的问题,时隔近150年,依然一针见血,警醒我们不要本末倒置。